岑少宇:李冰冰被扎喷血,护士为什么没有被打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2-08 08:06

岑少宇

岑少宇作者

留澳科普作者,《生物学的足迹》

李冰冰是这两天最“红”的中国明星,无他,床单上的血太鲜艳了。

她在澳大利亚拍片发烧。就医时,护士“呼呼呼”几针下去,喷了老大一滩血,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风声》澳洲版的SM剧情呢。

李冰冰没有提医院的名字,不过细心的观察者网小编发现,背后有圣安德鲁战争纪念医院(St Andrew's War Memorial Hospital)的字样。那是离布里斯班市中心不远的一家医院,历史悠久,质量应该说是相当好的,附近风景也不错,我曾去边上的公园玩过。

图中照片的拍摄点与圣安德鲁医院:离“女神”最近的距离,2333333

圣安德鲁医院门口,这张不是我拍的,不到万不得已,谁去澳洲医院啊

很遗憾,这家澳洲的好医院以这样的方式上了中国的新闻。喷血也就罢了,虽然如此严重的失误比较罕见,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还是可以原谅的。岂料澳洲护士“把sorry吃掉转身飘走了”,别说职业技术,一点点职业操守也没有啊。

这护士要是搁在国内,会怎样?网友心里有答案。

这可不是说说的,李冰冰最初的微博没有“超级思念ing祖国的医护人员啊”这句话,只有“跨越半个地球让你来练手”,但很多人没看见,误以为事件发生在国内,跟评的一大片在痛骂。

好在李冰冰重新发了这条微博,才还国内医护人员一个清白,顺手完成了“钓鱼”成就。

当然,李冰冰和她的团队素质还是很高的,澳洲医闹的一幕没有出现。问题来了,如果在布里斯班的医院里大打出手,会有什么后果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医护人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法治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不可能允许医闹现象泛滥。布里斯班所在的昆士兰州,已经大大加强了对医务人员的保护,提高对暴力行为的惩处力度。

昆士兰州告诫医闹的海报

图上的大字说,如果你认为攻击护士、医生或急救车上的救护人员无关紧要,那么我们将给你14年的时间重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很显然,地点是监狱。

下面的小字则是说:为了消灭毒品和酒精所激化的暴力行为,昆士兰政府推出了“夜间出行安全政策”,作为该政策的一部分,我们已经把攻击公共职员的最大刑期翻了个倍,最高可达14年监禁。因为医务人员到你那去,是为了救助,而不是被伤害。

相比之下,中国“医闹入刑”最高只有7年,仅是澳洲法律升级前的水平。

澳大利亚人颇爱喝酒,难免有喝多的,笔者在市中心晚上就见过提着酒瓶左摇右晃的人。吸毒也是一个大问题。毒品和酒精往往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需要医务人员的帮助,但同时部分吸毒、嗜酒者具有攻击性,估计新的政策期望那些家伙至少在清醒、半清醒状态时,能够心存忌惮。至于真喝疯吸傻了,大概也只能事后重判而已。

虽然政策的出发点是“夜间出行安全”,但对于光天化日的情况当然也是有效的。那么具体哪些行为可能会被起诉呢?

(来源:http://www.qld.gov.au/law/crime-and-police/crime-prevention-and-statistics/a-safe-night-out-and-banning-notices/a-safe-night-out-at-work/)

·咬人

·吐口水

·抛洒体液、投掷粪便

·任何严重的肢体侵害

·携带武器或假装携带武器

挺全乎,一看就是接地气的。国内许多激情式医闹与职业化医闹的行径,如果照搬到布里斯班,铁定是要吃牢饭了。不过好像没有说不能摆灵堂……Naive,真闹起来,政府起码能用这个《公共秩序法》治你。

其他发达国家也差不多。比如铁腕治国的美利坚,今年就收拾了两个中国医闹。“夫妻俩带孩子去美国给孩子看病,因急诊发生纠纷……用手掐护士脖子,后警察制服打人者,用枪托把其手臂砸断(折)了。警方给出了两种解决方法:一、打人者在美国被起诉二级谋杀;二、打人者被遣送回国,20年内不能进美国。打人者的老婆尝试私了,被美国警方知道后逮捕,遣送回国。”

在美国国内某些“恶之花”盛开的凶险的地方(其实下面这个案例就在费城……),医院和警察更是高度紧张。以下是@Azure豹提供的案例片段:

第一次是没有安静等待,第二次是拽了……一下……肩膀,警察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围上去,最后还连累同伴被装进警车带走……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没法一一列举。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并非崇洋媚外,很多其他国家连起码的治理都没有,没法讨论),对医闹基本都采取“零容忍”态度,轻则逐出医院、赔钱消灾,重则送进监狱、思考人生。

或许有人会认为,国内医院太差了,国外医闹少不仅是“严刑峻法”的作用,也是因为他们的医护人员医术高超,态度亲切,所以医患关系总体良好。

别逗了。论糟糕的医术,李冰冰的血是见证;论漫长的等待,上面那位“醉酒哥”和爆料人都是见证(急诊等了四小时)。当然也有个别患者夸赞国外医护人员态度很好,但不说sorry的不是也有吗?

回到澳洲,@悉尼印象 微博曾经整理了一大堆华人看病的血泪史,笔者截取一些以飨读者:

这里面既有普遍的等待问题,也有各种误诊的案例,除了最后与患者一起google的例子,根本看不出啥“医患鱼水情”。

说白了,医护人员在全球都处于稀缺状态,好医生去哪都不愁找工作,而护士一直是澳洲技术移民的紧缺行业。虽然去年传出护士供过于求的现象,但因为很多护士接近退休年龄,很快护士还会短缺。悲观地说,在这样的供求关系下,不可能给每个患者提供百分之百满意的服务。那个澳洲护士或许可以接受下再教育,下次记得说句“sorry”,但医患问题不存在治本的方法。

既然一切只能靠治标,这些发达国家法治成熟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普通人还是知道国家机器有多厉害的,患者对医生再不满,一般也只能走司法途径,不敢造次。

好在中国的法治建设正在慢慢跟上,一方面健全医疗事故鉴定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切实保护医生及其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医护人员稀缺的大背景下,为尽可能多的患者提供可靠的医疗保障。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佳静
李冰冰 医患关系 医患冲突 澳大利亚 医闹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12年造20公里,这条日本承建的越南地铁终于投运

沙利文放话:特朗普跟中国谈不成“大买卖”

“全球钻石价格暴跌,怪中国?”

临近卸任,美商务部长:对华芯片禁令是“白费工夫”

特朗普威胁巴拿马“收回”运河,还扯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