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少宇:方舟子“普洱茶致癌论”背后的乱战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9-15 07:05

岑少宇

岑少宇作者

留澳科普作者,《生物学的足迹》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岑少宇】

方舟子可能又要摊上官司了,这次与他杠上的,是云南茶界,特别是云南省普洱茶协会。

7月14日,知名科普公众号《科学世界》刊登了方舟子的《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一文,矛头直指普洱茶,称“普洱茶的发酵、储存,各种有毒真菌及易生长,所以容易污染黄曲霉素、伏马毒素、呕吐毒素等各种真菌毒素。这些毒素中最著名的是黄曲霉素,它是最强烈的致癌物之一。”

普洱茶界当然是一片哗然,很快就有文章指出方文的“笑点”。9月9日,云南茶界代表们在开会后表示,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将正式起诉方舟子,要求其对不当言论作出公开道歉,同时索赔600万元名誉损失费,以补偿茶农。

其他科普人士也出手相助,“科普中国”就发表了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的文章,反驳方舟子的论点。

而一直捍卫普洱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也终于在9月12日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号上发文,认为“关于普洱茶中的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安全问题尽可放心”。

“普洱茶致癌”的论战由来已久

双方阵营鲜明,见招拆招,好不热闹。其实,类似的论战早就有了,话也都差不多。至于云南茶界要拖上两个月才决定起诉,已经可说是相当迟缓了。

方舟子文中列举了两项实验:2010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抽查了广州市场上的70份普洱茶样品,100%被检测出黄曲霉素。2012年,南昌大学一名食品工程硕士研究生重复了广州疾控中心的研究,结果也和广州疾控中心研究结果一致。

这两项研究当时都引起了风波,从这次云南茶界的慢动作看,恐怕预案还做得不够好。

然而,也正是因为方舟子文中的主要数据就是这两篇旧文,因此在论辩中显得几乎没有杀伤力,对方“辩友”早就解释过了,这次只要照样来一遍,就可有看上去言之成理的反驳。

甚至广州市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员都早在央视上辟过谣,他的实验只是针对保存差的、价格极低的普洱茶。

虽然渣画质,还是要感谢截图的知乎用户“挑食老斯基

而且,该研究有个关键词“湿仓”,方舟子在转引时弄丢了。按照云无心的说法,“所谓‘湿仓’,其实是故意把茶叶放在温暖湿润的仓库里储藏使之更快地发生‘后发酵’……干仓成为主流,湿仓早已成为行业中人人喊打的产品,把所有普洱茶都冠以‘致癌’的帽子,是极度不负责的做法。”

这确实是方舟子失分的地方,严重影响力文章的说服力。

在后来进行的“微访谈”中,方舟子指出:“实际检测结果,不管湿仓干仓,不管生普熟普,全都查出黄曲霉素……已经有多家实验室查出普洱茶普遍含有真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素。除了我在文章中引用的两篇国内期刊论文,我还查到两篇国际期刊论文,一篇是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徐昆龙实验室抽查了云南15家茶厂的生普和熟普各15份样品,用酶连法全都查出黄曲霉素,用HPLC法绝大部分查出黄曲霉素;一篇是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抽查市场上几种食品,其中普洱茶样品共5份,用HPLC法全都查出黄曲霉素,最高达59ng/g,高得吓人。”

可方舟子为什么不在撰写文章的第一时间,就和盘托出呢?

黄曲霉毒素的标准

经过多年的科普,现在许多科普爱好者都知道了这么一句话:“不谈剂量都是耍流氓”。这一波反驳文章中,此观点也随处可见。

巧的是,方舟子恰好反对这种说法,在这一问题上,早在几个月前,就和云无心杠上过。方舟子写了篇《谈毒性不谈剂量是耍流氓吗?》,点名云无心。

在短文中,方舟子举了几个例子,其中有砒霜和马兜铃酸:“对砒霜的中毒剂量我们是知道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很小剂量的砒霜就可以放心地摄入,微量的砒霜虽然不会让人立即中毒,但是它的成分砷进入人体后难以再排出去,会积蓄下来……又如马兜铃科中草药含有马兜铃酸,它对人体的伤害也是没有最低剂量的,哪怕只摄入一点点,哪怕只吃过一次,也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黄曲霉素与砷不同,是可以代谢、排出的,它和马兜铃酸的情况则更接近。作为最强的致癌剂之一,黄曲霉素或许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在早先的论战中,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所研究员沈建华也指出,为普洱茶开脱的说法“完全不符合权威组织对黄曲霉毒素的评价,容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粮农组织(FAO)下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 )曾多次评价过黄曲霉毒素。作为一个化学致癌剂,专家委员会从未推荐过ADI(acceptable daily intake,每日允许摄入量)或PMTDI(Provisional Maximum Tolerable Daily Intake,暂定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等数值。通俗方式可以理解为‘黄曲霉毒素是没有一个可以接受的剂量底线的’”。

方的说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不谈剂量都是耍流氓”打破了很多人心中对有毒物质的教条,可别自己也变成教条啊。但方、沈忽略的问题是,与马兜铃酸不同,黄曲霉毒素随处可见,要做到“零检出”“零容忍”对整个食品行业来说都不现实。因此,主要国家对许多食品都订立了限量标准,这就等于有了“底线”。

护茶派普遍都指出了这一事实。云无心近日的回应中还举了一个流行病学调查的例子,称“科学家们总结出黄曲霉毒素B1的摄入量与肝癌风险的关系:每公斤体重每天吃1纳克黄曲霉毒素B1,每一千万非乙肝患者中每年大致增加一例肝癌;而对于乙肝患者,则是每一百万人中每年增加三例”。言下之意,少量摄入基本无碍,但可惜没有指明研究的出处、具体规模、时间跨度等等。

他同时按美国标准的上限估算,成年人每天可能摄入10微克黄曲霉毒素,以成年人体重60公斤计,其每公斤体重的摄入量约为170纳克。而普洱茶里的黄曲霉毒素,一天可能也就吃个0.1微克,并得出结论说“如果你担心喝普洱茶会致癌,那么吃饭导致的致癌风险比它要高100倍!”

然而,由于云无心对引用的流行病学调查语焉不详,很难判断在每天可能已经摄入数微克(云无心的10微克是从宽估计,我们这里不妨收回来些)黄曲霉毒素的情况下,再增加摄入——而且有些劣质普洱茶中黄曲霉素确实含量很高,是否还符合“每公斤体重每天吃1纳克黄曲霉毒素B1,每一千万非乙肝患者中每年大致增加一例肝癌”的线性关系。所谓吃饭致癌风险高100倍的说法,也失之轻忽。

方舟子忽视的问题,其实另一方多少也忽视了:既然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在主食正餐中很可能避无可避,那么是不是应该对任何增量,都保持警惕呢?特别是对于某些特定人群,比如饮茶多又舍不得买好茶的人,增量可能并不小。

方舟子则在微访谈中坚持自己的观点:致癌物没有安全剂量,因为理论上只要一两个致癌物分子就可能引起致癌的基因突变,并不是说要达到一定量才会引起突变,只不过剂量越大风险越高。这是癌症生物学常识,希望这些院士、教授去回炉学学教科书,例如李云主编《食品安全与毒理学基础》第236页:“WHO等权威机构规定,对于经流行病学确认的已知致癌物,在制定食品中最大容许量标准时不必考虑最大无作用剂量,而是容许量越小越安全,最好为零含量。”

流行病学与个例

陈宗懋院士的文章中,也提到了流行病学调查,而且看似比云无心更进一步,在一段话中给了个文献:“关于普洱茶饮用因黄曲霉毒素的致癌风险,在国内外开展的黄曲霉毒素风险描述研究多采用定量计算超额风险的方法(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1999,884:45-46.)。根据在极端保守假设下(我国所有人群都是普洱茶的高消费人群,且饮用的茶都被黄曲霉毒素高度污染),每1000万人中仅3.2人会因饮用普洱茶而诱发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细胞癌(448人/14亿人口),因此可以说因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引发的致癌风险极低。”

两句话紧挨在一起,看上去后面的数据像是从括号里的文献得出的,但按图索骥,1999年884卷的这两页根本就没有找到黄曲霉毒素的相关内容。

至于陈院士说:“我国饮用普洱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普洱茶消费较多的云南省未见有大比例肝癌发病率增加的报道,这是最可靠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然过于粗疏,恐怕没有任何流行病学专家会完全认同这种“自古以来”的判断方式。靠这就能判断,还要流行病学干什么?

方舟子没有提到流行病学的问题,而是拎出一个急性中毒案例。处于护茶阵营的茶语网,则在反驳文章里称:“翻遍了几乎所有搜索引擎,都没找到这条新闻的出处。最后,才在某度学术板块找到了这个临床病例。(吊诡的是,连国内知名学术文献网站知网都没找到这篇学术文章)。”

笔者也搜到了这篇论文,其实只是《临床肾脏病杂志》的一篇病例报告,文中提到了患者每日喝普洱茶,普洱茶黄曲霉毒素强阳性,但没有进一步的定量分析,也没有排除导致中毒的黄曲霉素来自其他地方的可能性。

方舟子后来在微访谈中,再度引用了这个案例,并没有其他“实锤”,似乎也显得例子不足。至少,与马兜铃酸的情况大相径庭。

利益链条

在黄曲霉毒素问题爆发前,普通人提到普洱茶,第一印象也许就是当年的暴涨与近年的暴跌,以及背后的炒作等等。有些人对所谓“普洱茶利益集团”多生个心眼,也无可厚非。

有些网友质疑,为什么国内茶叶不设标准,出口的要查?

这一说法不完全准确,我国确实没有专门针对国内茶叶的黄曲霉毒素测定方法,而曾经有过《SN 0339-1995出口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检验方法(中英文版)》,不过现已作废。而且国内是有《GB 5009.2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族的测定》的。

另外,有测量方法最多只能证明某些进口国有要求,不能证明全球普遍要求检测茶叶黄曲霉素,而食品安全标准有差异,也是常有的事。

有的则质疑,为什么云南科研人员发表了很多护茶的文章,而在抽检中全部查出黄曲霉素的文章则发到了国际期刊上?

方舟子也有类似的观点。

方舟子作为科普作家,毕竟隔了一层,需要真正做研究的人提供弹药。可是,会潜心做实验来研究茶叶的人,往往有业界背景,或者研究院所就在茶叶产地,不然一般不会去关心这些特定的商品。这就容易导致不研究的人说不上话,而研究者天然都是利益相关,引发读者无尽的联想。

话说回来,方舟子这边似乎也“不干净”,被人扒出推销家乡茶叶(注)。中国茶叶品种繁多,普洱茶受了影响,某种特定的茶叶也未必受益,但如果方舟子自己能在文章中表明“利益相关”,是否更好些?

总而言之,双方在这场大论战中,不仅没有使“真理越辩越明”,反而都暴露出了很多论述上的问题,影响了科普界与科学界的公信力。中国的科普工作本来就任重道远,在网络论战中似乎更加道阻且长了。

作者注:本文刊发后,经事主指正,“家乡茶叶”确实用语不妥,特此更正为“方玄昌家茶”。因事主公开抗议,故不修改原文,以作者注的形式勘误。

另外,本文原意只是摆出双方观点,并指出论述上的不足。由于事件仍在发酵,在文章完成后,又有新动向,比如方舟子指出科学公园主编引用文献有误。在笔者看来,这与方舟子引用湿仓文献,却丢掉“湿仓”两字,是同样严重的错误。

这也再次证明了本文的观点,双方作为著名的科普作者,虽然过去都功劳赫赫,但这次在意气或其他因素影响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茶叶 方舟子 黄曲霉素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