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少宇:什么样的中医研究,能拿国家技术进步奖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1-13 09:09

岑少宇

岑少宇作者

留澳科普作者,《生物学的足迹》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岑少宇】

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颁发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等。

在14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中医组”初评通过的4项全部获奖,不过两个通过一等奖初评的项目均落选。

获奖项目是:

葡萄膜炎病证结合诊疗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应用

“肝主疏泄”的理论源流与现代科学内涵

基于整体观的中药方剂现代研究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

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

篇幅有限,下面就简单介绍下《“肝主疏泄”的理论源流与现代科学内涵》获奖人所参与的部分相关研究。其他研究有机会再陆续介绍。

被“消遣”的老鼠们

一般认为,“肝失疏泄”会影响调畅情志的功能。如果确实成立,背后肯定存在微观基础,而一群特殊的老鼠,就是研究者的切入点。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是医学上有名的品种,它们几乎100%会产生高血压,和人类疾病有很高的相似性。

日本科学家创造了SHR

到底有多相似,具体就不展开了,反正研究人员很常用。

早在多年前,王伟团队就基于这些大鼠,研究了高血压的中医证候,为后续研究打基础。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这老鼠的证候和人能一样吗?

你要说一模一样,那谁也不敢打包票,但确实八九不离十。大家都是哺乳动物,当然有相通之处,就像部分有效的针灸,兽医也用啊。

血压心跳肯定得测,但证候还有许多其他内容。研究人员要考察10只高血压大鼠和10只普通大鼠的一般状态(包括精神状态、活动度、抓取反抗等),舌(舌体、舌色 、润泽度),耳、爪血管充盈程度,毛 (毛色、润泽度、竖起程度),大小便颜色、质地及排便时间等。

看来除了“问”它,“望闻切”都可以想办法研究。

其实不问也能互动,比如“招惹”它,看看它脾气怎么样,术语叫“易激惹程度分级及评分”。抓抓脖子,拎拎尾巴,看看它是叫呢,还是咬人。


你也没法问老鼠头晕不晕,问了也白问,那就上“旋转耐受”实验——把它们放在旋转平台上,看什么时候跌下来。

这老鼠太惨了吧,还不如“宽油”痛快点……不过也有轻松的。


比如放它在划好格子的敞箱里“遛弯”,看它愿意怎么溜达(旷场试验)。激动的老鼠就可能撒丫子乱跑。

结果发现,14-18周的高血压大鼠,有明显的“肝火亢盛证”。

拿舌头为例,8-12周时,已经比普通大鼠舌体偏瘦,舌色红,到14-18周更为加重,舌色红绛,还“少津”。

易激惹程度在14-18周时,明显高于普通大鼠(有统计学意义),旋转耐受时间则缩短。

那么,如何与分子层面的机理联系起来呢?研究人员基于现代医学成果,选择检测血清及脑组织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血清中的一氧化氮NO。同样得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证明分子水平的变化与证候的转变,在发生时间上有相关性。

研究论文的结论是,脑内NE表达升高,可能是“肝火亢盛证发生头痛、烦躁易怒等证候的重要机制”。NO生成减少,引发的一些生化后果,“也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的病例生理机制之一”。

研究人员之后便要利用这些“肝火亢盛证”老鼠,观察“肝失疏泄”对调畅情志的影响,就是要看它们“受到应激刺激时”,是否更“难以自我调节”。

对,就是又要“折腾”它们了……

人类社会里的刺激,怎么在老鼠身上模拟?

前面说的那些刺激手段,都要用于基本的“易激惹”测试,想模拟具有精神压力的环境,压力还要分轻重两类,就得另外想办法。请看:

高血压大鼠和普通大鼠各10只,作为各自的慢性温和应激组:模拟日常生活中慢性、低强度应激事件,随机给予1种或2种刺激,如禁食12小时、禁水12小时、潮湿环境12小时、鼠笼倾斜45°一夜、热烘(45℃)5分钟、鼠笼束缚30分钟。

各10只作为反复强烈应激组:模拟人们在长期精神重压和反复重复工作的社会现象,应用低压、低频交流电击箱,给予大鼠间断电击,持续应激1小时。

原来我们现代社会人类生活过得这么惨,堪比关塔纳摩监狱……这40只老鼠,要接受整整6周的刺激,真是太刺激了。


两种大鼠各有10只不受任何刺激,作为对照组,它们可真是走运啊。

这次除了对“易激惹程度”打分,测了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还增加了血管紧张素II(Ang II)的检测,它是重要的血管收缩物质,参与高血压的发生与维持。

最终的结论是,普通大鼠在刺激结束2周后,都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与同类的对照组尚有一些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

而高血压大鼠在强烈刺激结束2周后,易激惹评分虽然从最高点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无刺激组;在温和刺激结束2周后,评分则明显下降,甚至低于没被刺激过的高血压大鼠。

这一上一下看上去挺乱的,研究人员认为,“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与肝火亢盛证高血压患者相似,表现出急躁、易怒等特征,受到应激刺激时,比正常大鼠反应时间长,难以自我疏泄调节。”


C是对照,M是温和刺激,S是强烈刺激,Wistar是普通大鼠

相应地,血管紧张素II的含量,在普通大鼠中没有明显变化,只有强烈刺激组到第4周会升高,但刺激结束2周后,就恢复正常了。

高血压大鼠则一刺激就升高,而且刺激结束2周后依然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人员便把这种变化,与“肝失疏泄”联系起来。如果只是温和刺激,没有“肝失疏泄”,正常机体能够适应外界刺激,血管紧张素II不会升高。

正常机体的去甲肾上腺素,倒是也会升高,但属于能升能降。高血压大鼠的去甲肾上腺素在刺激后下降难,也被视为可能与“肝失疏泄”有关。

从老鼠到妹子

老鼠的“悲惨世界”暂告段落,下面要讲讲妹子的故事。当然不可能把老鼠拿来刺激妹子,那怎么办呢?

用心理学的办法来做。这也是为什么该项目的获奖者中,有心理学专家的原因。

他们用的是特里尔压力测试,简单说就是弄个假面试,让你陈述5分钟后,再给你个口算任务,从1022不断减13,如果错了就要回到1022从头开始。


该测试是在德国特里尔大学发明的,由此得名

测试的内容则包括心跳、心率变异性、唾液皮质醇,还要做情感三维量表等。

这些都是心理学的常规操作。那么传统医学怎么体现呢?奥妙就在分组上。

受试者基于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分为两组,A组是健康组,B组有一定抑郁,但同时还要满足一套判断肝气郁结的标准,这样就相当于从心理学意义上的抑郁组,变成了传统医学意义上的“肝气郁结组”。

由此,B组皮质醇峰值高于A组、脑中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蓝斑”区域的反应等等结果,也就与“肝气郁结”联系起来了。


唾液皮质醇数据,相关研究发表在中国机构创办的英文中医杂志上

传统医学只是“一张皮”吗?

看了这些研究,有些“中医黑”或许会认为,传统医学的元素只是嫁接在现代医学研究之上,甚至剥离这些成分看起来也并不违和。现代医学在此之前就已经探求了高血压与NE、NO的关系,在压力测试中研究皮质醇,似乎有没有传统医学都一样,甚至反而证明了传统医学的无用。

确实,如果没有生理学、神经科学的铺垫,研究人员都未必会想到测NE、NO、皮质醇,就算看见“蓝斑”,也不会知道去甲肾上腺素。

这问题很容易想明白。虽然不断经过改造,但传统医学总体上讲,还是在对微观世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探讨微观机理时依托现代医学成果,是必然的路径,无可厚非。

在高血压大鼠研究中,研究人员不仅记录了证候的发展,而且同步观察证候与检验生化指标,证明两者存在一定相关性,便可以为之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能反过来为采信这些证候提供一定依据。传统医学此前面临的争议,不仅在于药物疗法是否有效、“理论”是否靠谱,也包括诊断是否可靠。上述研究的出发点,不在于诊断方法的验证,所以没有从这方面设计研究、做出结论。

但我们可以推想,传统医学现代化研究的理想结果之一,就是通过机理的论证,临床上统计的确认,证明部分传统医学证候诊断的可靠性,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将传统证候诊断真正标准化后,部分内容可以纳入现代医学实践中,作为更便捷的定性或半定量方法。

有些“中医粉”则担心,这类探寻微观机理的研究偏离了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甚至可能将其解构,弄得面目全非。

其实吧,“面目全非”就对了!从科学史来看,发展反而最需要各种“乌云”和搅局者。几乎完全基于宏观现象摸索出的“理论体系”,在面对来自从分子到群体各层面的新认识时,要有打破瓶瓶罐罐的勇气。

中国研究者如果不主动贴上传统医学的背景,或不试图用现代手段解释它,其他人不会停下高血压或精神压力的研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完全可以用现代术语梳理归纳“肝火亢盛证”“肝气郁结”。

近些年,有部分老外流行在论文里用“阴阳”等概念,可万一哪天时髦劲儿过了呢?即使别人真的从传统医学里获得借鉴,但是否要彻底甩开“肝火亢盛证”“肝气郁结”,或者自己起个新说法,就是他人的自由了。

那样的话,在未来的新医学中,传统医学的空间就真的会越来越少。只有靠自己主动研究、转化,才能使传统医学的元素在未来更多地存续下去。

在我看来,这些“肝主疏泄”相关研究,能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非本身有多大的难度,或设计、完成得多么漂亮,而是积极走在了传统医学现代化的前列。授奖本身,就是国家对这一路线的肯定与鼓励。

(作者为沪上“济生堂”后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陈轩甫
中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