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少宇:疫情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多大影响?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1-31 11:25

岑少宇

岑少宇作者

留澳科普作者,《生物学的足迹》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岑少宇】

悬了近一周的靴子落地了。北京时间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同时概括宣布了7条建议。

此前,世卫组织曾在1月22日至23日就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召集了首次紧急委员会会议,当时投票的结果据称是五五开,结论是这一疫情“毫无疑问在中国是一个紧急情况,它尚未成为、但有可能成为全球性的卫生紧急情况。”同时决定将举行第二次讨论。

这个“可能”客观上形成了一周的缓冲期,但也意味着疫情如果没有明显好转,那么确实很“可能”通过。

疫情控制为何靠投票?

有朋友觉得,委员会决定这样重大的事情,怎么能靠投票,不应该科学分析得出结论吗?

这是因为面对疫情,有大量的信息,委员会的成员与顾问虽然都是专家,但基于信息的判断也不一样,而且也不见得谁就能说服谁。最后也只能靠投票来决定了,依据《国际卫生条例》的规定,总干事有最终决定权,但一般而言,还是会肯定多数方的意见。

至于委员会成员是否会受到政治压力,或者本身就对中国抱有偏见,这当然不能排除,但作为重要的国际机构,世卫组织当然有排除直接“利益冲突”的机制。

另外,委员会成员“由总干事从《国际卫生条例》专家名册和酌情从本组织其他专家咨询团选出的专家组成”。这一机制是否“公正”有待商榷,如果总干事对一个国家有偏见,那么可能会非常不利,但目前显然不是这样的情况。

世卫组织总干事和前来中国考察的代表们,都与中方有良好的互动,并公开赞扬中国。在世卫网站上很容易就能搜到“China deserves our gratitude and respect”(中国值得我们感激和尊敬),只不过西方主流媒体几乎不报道而已。

而且委员会成员都是公开的,这固然给人们施加压力提供可能,但也把他们置于“众目睽睽”之下,甚至还要经受历史的考验。

部分委员会成员名单(图/世卫官网)

因此有理由相信,这次会议结果总体而言,还是基于公共卫生利益得出的,朋友们不必过于担心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这次会议的结论为何有变化?

疫情发展迅速,委员会意见变动也属常事,而且不是单纯看死亡率和传播,而是综合判断。

比如2019年6月14日,世卫组织认为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虽然传播至其邻国乌干达,但没有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到7月17日才列入。

这波埃博拉疫情从2018年开始,到2019年6月刚果(金)已经报告2084例确诊和可能病例,其中1405个死亡病例。

从死亡率看,比新冠肺炎凶猛得多。但埃博拉传播不易,而且不是一个新疾病,这些应该都在世卫组织考虑之内。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的是,应对疫情要花钱。2019年6月,世卫组织还宣布应对埃博拉疫情有540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缺钱的时候,你怎么去定义一个疾病,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倒是可以方便“化缘”。世卫前高官David Heymann对埃博拉疫情曾评论:“委员会似乎将资金需求也解读为宣布PHEIC的理由之一,这在过去还没有发生过。”

再看与这次疫情更相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related coronavirus),虽然致死率高,但传播的病例少——这也符合病毒传播的一般规律——最终传播到的国家数量尽管也不少,最终并没有定为PHEIC。

回到这次疫情上,一周以来,委员会面对的当然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好消息包括在临近会议的两天,湖北、武汉的新增确诊病例大幅下降,显示封城明显见效。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和境外确诊病例虽然持续增加,但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

坏消息是全国省市自治区都发现了确诊病例,西藏最后也没有幸免。

截至1月31日11时,全国疫情地图(图/新浪新闻)

更重要的是,海外发现多起明确的人传人现象,包括德国、日本、越南。特别是德国和日本两例,是在工作场合传染,而非家庭成员。要知道,上次世卫会议后,在发布会上谭德赛就提到“尚未有证据指出武汉肺炎在中国境外人传人”,现在这条理由已不成立,新冠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可能是五五开的天平倒向一边的重要砝码。

毕竟,世界卫生组织要对全世界的防疫情况提供指导,虽然目前看许多国家都严密地控制了输入型病例,没有导致疫情扩散,发达国家卫生部门的公开表态也都认为本国事态不严重,即使发现确诊病例,也都可以算“可防可控”,但还有很多落后国家需要支持。在委员会给世卫组织的建议中,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就提到“必须支持那些卫生系统较弱的国家”(WHO should provide intensified support for preparation and response, especially in vulnerable countries and regions.),也可以看出其态度。

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多大影响?

从疫情引起重视开始,许多经济学家、财经学者都做出了估计,有的说今年经济可能会破6,一季度还可能破5;有的说全年下降0.3到0.5个百分点,但一季度要下降2个点以上。

目前疫情还在发展、变化,预测虽然是经济学家的份内事,但最终什么个结果,谁也不能肯定。

然而,根据现有的世卫组织建议,我们还是可以分析下定为PHEIC的影响。

首先要明确,世卫组织的决定和建议没有强制性,因此基本上只有“心理”影响——既对其他国家的决策者,也对普通民众。

其次,委员会在给世卫组织的最后一条里明确写了:“The Committee does not recommend any travel or trade restric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available. ”(基于现有信息,不建议限制任何贸易和人员流动。)

在给各国的建议里,委员会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而且紧接着就说,任何国家都要上报采取的旅行管制措施,告诫各国不要采取羞辱性和歧视性的措施。

委员会给各国的建议,其中包括告诫各国不要采取羞辱性和歧视性的措施。

这是因为世卫组织《国际卫生条例》里明确规定了:临时建议的目的在于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国际传播和避免对国际交通的不必要干扰

委员会的建议比较多,总干事在声明中进行概括,把不限制流动特别提到了第一条,这值得细细品味。

结合没有强制性和不限制流动来看,之前流传很广的所谓“疫区说”,无疑是谣言。至于耸人听闻的中国货会被当成“疫区货物”,更是无稽之谈,从冠状病毒的传播和存活特性看,对货物贸易包括普通禽畜制品,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不会增加多少检疫成本。

无论与中国的关系好坏,各国目前采取的举措,还没有什么过激反应。因为与中国这个巨大的工厂与市场切割,对本国经济没有什么好处,世卫组织的决定固然会成为某些人向本国行政部门施压的借口,但在内部辩论中,对方肯定也会抬出世卫不限制流动的建议。

因此,即使个别国家在此后采取特别措施,在全球范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有些专家说,不宣布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因为缺乏WHO这种超国界的公正机构的技术指导,“大家都很盲目,看到别的国家采取什么措施,就跟风进入。”

我想这样的说法可能也过于乐观,对于全球消费者的心理影响,我们恐怕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应对,因为国际话语权还是在别人手里。就像世卫组织夸中国,国际主流媒体几乎不报道一样,它们未必会报道世卫组织的建议,即使报道也可以简单一提。导致的结果是,专家们知道的事情,普通人不一定知道,甚至还可能为夸张的报道所蛊惑。

我想中方肯定预期到这样的可能性,因此在发布会上强调国际合作,在与世卫组织积极合作、与总干事通气的同时,主观上可能还是想争取不要被定为PHEIC。比如就在世卫会议前的30日下午,在运输保障情况发布会上提到了与德国、美国的合作。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问题前高级研究员劳丽·加勒特说:“很快会看到各国的机场将会对中国航班进行筛查,外国游客将会取消他们前往中国的航班、酒店。”

但我认为,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轰炸下,很多比较敏感的外国民众,可能已经取消前往中国的行程,宣布PHEIC带来的进一步影响也是有限的。

最关键的是,对于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还是内部措施。华春莹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很多举措远超出《国际卫生条例》要求

因此,无论是谈论对经济的影响还是恢复,PHEIC和相关建议都不是主要方面。作为普通人,如果真有心为中国经济着想,不如在疫情结束后,好好拉动内需吧,很多朋友闲了好多天,恐怕已经在为报复性消费摩拳擦掌了——当然,复工日期到来之时,疫情并未完全过去,大家的“报复心”,也再压一压为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世卫组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