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没有美国大豆,中国猪农为何还过得好好的?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8-03 17:11

【编译/观察者网 徐蕾】

近来,我国养猪业或多或少受到美国进口大豆减少的冲击,但却似乎还能不慌不忙,从容应对。这是为何?

据《南华早报》8月2日报道,尽管贸易战给中国的养猪业带来一定影响,但是猪农有不少方法,使损失降到最小,比如改变猪食配料、增加从别国进口大豆、鼓励农民种植更多大豆。

《南华早报》截图

改变猪食,寻找大豆替代品

进口大豆是中国猪饲料豆粕原料的主要来源。河南新大牧业采购部主任表示,目前,中国猪农养一只猪的成本大致比过去提高了36元。养一只猪一般要5到6个月,对于像新大牧业这样的企业来说,成本就提高了2880万元。

尽管不得不承认,影响是有的,但他表示,大豆一般占猪食的20%,通过寻找大豆的替代品来改变猪食配料,这种影响可以降到最小。

“我们不会完蛋,只是利润在某种程度上会有影响。”

养猪业分析人士也表示,这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我们有很多大豆的替代品作为蛋白质来源,比如花生粉、棉粕和菜籽粉。”

分散进口来源

除此之外,增加从其他国家的进口也是一种方法。

根据官方数据,巴西正在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而2012年至2017年间,从加拿大和俄罗斯的进口也在迅速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超过80%的大豆来自海外——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

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中国进口了超过9500万吨大豆,而实际需求为6300万吨。

这多出来的3200万吨“过剩”大豆,其实就与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相抵。分析人士表示,即使我们完全停止从美国进口大豆,也基本可以确保大豆的正常消费。

更何况,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停止从美国进口大豆。

报道称,一些出口商可能会通过南美港口如巴西,向中国出口大豆,以避免关税。虽然这将使运输成本增加约10%,但是比起支付关税,却更便宜。不过,此前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巴西大量从美国进口大豆后,第一步就是涨价,溢价达到2014年9月以来的最高值。不过有分析称,随着中国大豆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巴西捞金恐怕会成为幻想。

鼓励种植,给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

在国内鼓励农民增加大豆等作物的种植,也是一种好方法。

根据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我国继续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实行玉米和大豆的生产者补贴。

这几年,大豆种植不断得到鼓励。今年,大豆的补贴也高于玉米,导向明确的政策将有利于大豆生产的提高。

因此,在上述应对措施下,养猪业依旧可以在贸易战的阴影下,将冲击尽可能降到最小。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徐蕾
大豆 养猪 中美贸易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