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林顺潮:我为什么要来内地开设医院?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7-04 13:01

【导读】 林顺潮表示,香港只有700万人口,也就是说最大服务规模也就700万。但如果香港的医疗资源能够辐射到内地,那么规模就大很多很多了,对整个香港医疗界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观察者网讯 文/一鸣)

在近日昆明举办的“‘一带一路’云南眼健康国际论坛”上,观察者网采访到了来自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眼科专家林顺潮教授。6年前他离开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的岗位,在深圳成立了内地首家香港独资的医院希玛眼科,并逐步进入北京、昆明等内地城市。

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口,而中国目前能够修缮“心灵之窗”的“能工巧匠”却有很大缺口。据统计,全国眼科医生数量仅4万余名,能开展内眼手术的不超过万名。在北上广深,平均每位眼科医生要服务上万名居民。

为了缓解预约眼科治疗需经历漫长等待,目前各大城市都引入了社会医疗机构,为公立医院的眼科释放压力,而来自香港的林顺潮对探索香港和内地医疗合作方面做了一定探索。采访中,林顺潮教授向观察者网讲述了为何坚持在内地行医,并分享了对于两地医疗合作的感悟。以下为采访速记:

林顺潮教授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

观察者网:作为香港人,您是怎么想到要来内地开设医院的?

林顺潮:我们当大夫的,哪里有病人就去哪里。二十多年来,我在内地陆续做了很多扶贫,很穷的地区也去的特别多。我通过我们的“健康快车”、“亮睛工程”和一些其他活动,已经在内地工作了很多年。后来,我看到内地的病人到香港治病,心想:如果我能够在内地办高水平的医院,对有需要的病人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

同时,国家医改也希望民营医院能够发展起来。目前,公立医院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民营医院能够发展起来,然后国家再给一些经济上的补贴,我们的医疗就能实现两条腿走路,给病人更多的选择,这其实一个很好的事情。

希玛昆明眼科医院开业

我作为一个人大代表,对这个事情也很积极,积极不能就嘴上说,也要用脚行动,所以我来了。这也是一个多赢的事情,不单单是对国家医疗事业的支持,对香港医疗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为什么?因为香港只有700万人口,也就是说最大服务规模也就700万。但如果香港的医疗资源能够辐射到内地,那么规模就大很多很多了,对整个香港医疗界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所以(来内地开医院),对病人很好,国家政策也是支持,最后对香港的医疗事业也很好,这是一个多赢的事情。当然,来之前我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副院长,眼科的医疗主任,要离开我很熟悉的地方去工作,这个挑战也是蛮大的。

观察者网:内地、香港、东南亚在医疗上的差异其实是比较大的。您在这些医院的开设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

林顺潮:香港跟内地、跟东南亚,的确是有很多地方不同的。医院最初建成后,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在香港都是病人等着我们来,而在这里,没有病人来,因为病人对医院不了解,不信任。直到后来一点点做出了口碑才逐渐改善。

我觉得病人体验很重要,生病本身就很痛苦,如果在这个过程我们能减轻他们担忧,整个过程会更轻松。人都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我要给他温暖,给他信心。同时,病人的家属也很重要,家人支持对病人至关重要,所以,我常常是跟病人及其家人打成一片。

类似困难还有内地病人和香港病人看病习惯不同,谁来付费等问题。在香港,有很多是商业保险,内地则不是。因此我们在内地办医,也是一步一步找:发现病人的需要、看他们负担从哪里来、团队怎么建立、我们的培训怎么跟国际接轨,方方方面面都是条件。在这里,我要感谢下政府,因为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没法拿到医保。

我们在深圳的医院是可以走医保的,我们病人的医疗费30%从医保来付费,另外70%自费。我们不希望因为经济负担的问题,使得病人不能来看病,而有了医保,更多的病人能进来。而且有了医保,病人到医院以后,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有些医生经验比较丰富,但费用就比较高,有了医保后,如果病人觉得需要,他可以负担找这个医生的费用,所以医保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此外,对病人来说,他会认为医院有医保是政府对医院的一种认可。目前,我们在深圳的医院已经有了医保,在北京我们的医院还没有医保,需要开业两年以后才能够申请。但国家也是在不断地开放中,据我所知,有些地区你在申请开医院的同时就可以申请医保。

实际上,香港、内地、东南亚在政府监管层面、病人需求层面、医疗人才管理人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互相融合包括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医生是不能到内地来给人看病的,我们香港医生以前也没这个机会,但现在,我们不需要考试也可以在这里行医了(香港医生在内地行医需要办理《香港医师来华短期行医许可》,不需要考试,手续不算繁杂——观察者网注),这些都是很关键的监管因素。

观察者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在医疗健康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中国医生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林顺潮:以云南为例,附近有柬埔寨、老挝,南边有泰国和越南。这些国家的医疗基础条件都是比较差的。比方说柬埔寨,他们国家的眼科手术量很低,手术水平不高。不要说现在很多新的科技了,就是一些我们以前就能治疗的病,比如说白内障、黄斑裂孔等他们都做不好。我觉得,从眼科疾病来说,这些国家还处在基础水平。

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一步一步把这些基本的做好以外,在治疗视网膜脱落、青光眼、黄斑病这些疾病上,他们也可以从我们这里借鉴。

中国的医疗发展相对这些国家来说比较快,很多东西有自己的规范,水平开始跟国际接轨。在这个情况下,“一带一路”上我们就是用我们的能力,帮他们做一些培训,这对于整个医疗管理,整个医学方面都很重要。

林顺潮教授和亚太眼科学会候任会长Ava Hossain等为昆明“一带一路”疑难眼病会诊中心及“亮睛工程昆明‘一带一路’扶贫办公室”揭牌

今年年初,我们医院的印度籍的卡夫恩医生就作为专家代表,前往柬埔寨非盈利性儿童医院AHC,展开了一段为期十天的医疗援助之旅,公益带教当地医生关于眼球震颤、复杂性斜视以及其他小儿眼病的诊治及手术工作。

这次柬埔寨之行并不是卡夫恩医生第一次出国援医,他每年都会安排时间参加各种义诊以及国际眼科扶贫组织的义务工作。他说很多疑难眼病患者,由于发病率低,患病人数少,一直未受到社会重视,更得不到好的治疗。他希望能将国际水平的优质眼科服务带到更多有需要的地方。

在国家“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动下,将中国优质的医疗服务传播到沿线国家,不仅提供了很独特的国际公共产品,也让我们有机会践行习主席所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

观察者网:您在内地工作了二十多年,您觉得目前内地在医疗健康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二十年来的变化是怎么样的?

林顺潮:香港的医疗跟国际比较接轨,现在内地也很需要医疗达到国际水平,在这方面香港是可以有所贡献的。另外,我们香港在医德、医风、医疗管理等方面也是内地可以参考的。

现在香港企业可以在大陆拥有医院,等于是大门已开,小门也在一点点开。在内地开医院由于有很多都是新的东西,过去没有真实去做的时候,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在深圳开第一家医院时,就有很多人来考察,卫计委、港澳办,广东省政府等等都来调研,然后他们就跟我们谈,你们觉得有什么东西可以更开放,改革的更好?我们也给了他们很多建议。比如说我们在香港用药选择是比较多的,但在内地用药选择比较少;我们使用的仪器在香港已经上市,但是在内地还在审批中,可能还需要数年才能上市,都是很具体的问题。

林顺潮教授正在动手术

香港的医疗系统也和内地很不同,内地现在还是一个大的公营系统,民营比例很小;而香港60%的医生都是在民营医院里,且香港医生大部分是个体户,就是一个诊所,医生可以带病人去附近的私家医院。所以这些体系跟内地是完全不同的,我觉得这些大家可以交流,看哪些方面是可以引进来,优化、改变,到自己都能用的地步,让整个医疗改革发展更快。

内地这二十年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医疗界的变化也很大,过去内地白内障这样的手术占比很低,在全世界都是排名比较差的,现在手术量增加很多了,这些都是国家在努力。

还有类似于沙眼防治,在内地也做的特别好。

二十年前,内地对整个世界医疗事业的发展,概念还不是清晰。现在不一样了,过去还要出国,现在通过互联网,美国、英国,世界各地在发生什么事情,不同的病有怎样最新的治疗方案,大家就很容易去查到。

我们内地很多水平高的人才是和国际同步的,有些方面可能比国际水平还要领先。但我们内地也有很大的问题,就是各地差距很大,医疗资源分布很不平均,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

观察者网:林教授您作为香港人,对年轻一代香港人有没有什么寄语?

林顺潮:我们中国人真的是经过百年创伤,现在经过休养生息,我们要站起来,要承担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于青年人来说,这个是很大的机遇,所以我们要拥抱这个机遇。特别是对香港人来说,现在整个中国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是一个非常的好的机会,我们有机会去参与要珍惜,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我们香港青年眼界要开放,不单是看到国际,也要看到内地,这都是全世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拥抱这个机遇,去努力发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一鸣
内地 医疗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