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纳斯达克到港股,京东6年做对了一件事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6-18 10:19

(观察者网 文/庄怡)6月18日,京东集团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开盘后,公司股价曾一度冲高至239港元,较发行价226港元高出5.7%,市值亦刷新7385亿港元新高,市场看多表现强烈。

根据昨日京东集团发布的公开发售数据显示,公司此次总计发行1.33亿股,募集资金净额为298亿港元,创下年初以来港股公开发售的最高纪录,京东集团也成为港交所今年以来吸引的最大内地赴港上市公司。

此时距离京东2014年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已有6年时间。

6年间,京东从一家电商企业逐步发展为零售、物流、数科三驾马车齐驱,并孵化出健康、保险、工业品等一大批技术服务企业,交易额也从约3000亿攀升至超过2万亿,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零售平台,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6年后,京东在港交所上市,从专注供应链到核心聚焦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赛道,值得关注。

618与京东的前世今生

“618”这个数字对于京东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22年前的6月18日,刘强东带着仅有的几万块钱在中关村海开市场摆下了第一节柜台;

17年前的6月18日,已经转型电商的京东将这一天确定为店庆日,并在此后逐步壮大成为一场覆盖整个消费领域的全民年中购物热潮;

今年的6月18日,京东港股正式向全球公开发售,并将自己的股票代码定为9618。

这一天,也成为了京东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京东618大促期间,6月18日零点刚过,京东超市10分钟整体成交额同比增长500%,苹果成交额仅5秒破亿,华为增长3倍。

一方面这种你争我赶之势,对当下疫后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此前曾在集团第一季度财报发布会上称,今年的“618”将是行业和上下游企业参与度最高的一次。今年的京东“618”无论是优惠力度、消费者购物体验、新品发布数量还是品牌销量增长层面都将是空前的,这个618也会成为中国消费市场高速成长,拉动中国经济迅速回暖的有效动力,让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得以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在这个节点回归港股,除了有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以及港股同股不同权的上市规则外,电商分析师李成东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京东的发展对资金客观上有需求。李成东认为,每年京东都有几百亿元的投资,只靠经营利润不能完全支撑其投资,因而通过IPO进行募集资金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因为腾讯、阿里巴巴都已经回归港股,并且市场表现不错。

京东的回归也收获了投资者的青睐。公开资料显示,京东招股刚启动便成为港股的“人气王”,首日公开招股融资认购倍数达27倍。

另据认购结果显示,京东在此次招股中,认购人数达39.7万,超越了网易的37.1万认购人数,成为今年最多人认购的新股。此外,京东公开发售冻资超2800亿港元,超过了此前沛嘉医疗-B(09996)的2600亿冻资额。

按回拨机制,京东公开发售股份部分将会由占今次发行规模5%,增加至12%。这意味着,京东已经成为今年认购人数最多、集资总额最大、冻资额最高的港股新股,成为三料新股王。

十年精研供应链,抢跑产业互联网

2007年,已经全面转型电商的刘强东发现,70%以上的投诉意见都与物流有关系,于是作出了影响京东的历史性决定——自建物流体系,这也成为在接下来十几年中,京东深陷融资与亏损旋涡中的重要原因,但这恰恰成就了京东,让其在电商平台竞争白热化环境下能够脱颖而出。

不出意外的,这也成为了京东此次回港广受投资者欢迎的重要原因,除却热门中概股的外衣,港股太需要这样一只头部科技股来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今年疫情期间,京东的表现尤其突出。财报上,一季度京东在供应链、技术、物流方面优势凸显,业绩实现逆势爆发。期内净收入14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7%;归母净利润10.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4%,均远超预期。

用户方面,截至3月末,年度活跃用户数达到3.874亿,同比增长24.8%,创下公司在淡季活跃用户增长的新高。强大的增长背后,反映了京东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得到印证。

表现在业绩上,今年618期间,仅截止到6月1日14点50分,包括京东零售订单和开放业务订单在内,京东物流出库量已超去年全天。730多个仓库,1700万平方米仓储设施,28座亚洲一号组成亚洲规模最大的智能仓群全部投入使用,实现高效运转。

除了自用,京东物流的开放业务订单占比已经超过40%。疫情爆发后,京东利用自身的智能供应链、智能物流能力,快速发布了应急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服务全国15000家客户,平台累计提供物资总量超过6.6亿件。在北京海淀区,京东依据海淀区实际需求,仅用3天时间即打造出“海淀区应急公共服务平台”。

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认为,多年来京东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升级“智能供应链和智能物流”等核心能力,这是京东能够在全国战疫中为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尽责出力的关键所在。

用京东CSO(首席战略官)廖建文的说法,上半场是消费互联网,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展望过去,京东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就是抢跑了产业互联网,“京东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个电商企业,在过去十年内,我们在零售行业做了产业互联网的事。”

换句话说,时下大热的“新基建”概念,京东从一开始就做了,只是这个优势在疫情期间得到了放大。但眼下,过去针对零售的产业互联网模式过于狭窄,一体化开放迫在眉睫。

下一个焦点:一体化开放

根据业已披露的招股书显示,京东集团此次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关键技术创新,以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及提高运营效率。从物流到技术,变化的是从“硬实力”到“软实力”。

半个月前,刘强东也用一封6000字的公开信讲述了京东当下的梦想:一是成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二是成为一个国际化公司,将物流、供应链和技术能力带到全世界,在海外再造一个京东。京东的使命也升级为技术为本,致力于更高效和可持续的世界。

为什么是技术?刘强东在信中称,京东将会坚持商业价值、长期主义和挑战自我。京东的任何一个产品服务都必须为行业创造价值——要么是为合作伙伴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要么是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创造价值才能得到回报”是所有商业模式的基础,这是京东投资技术的重要逻辑。

赴港上市,聚焦技术,无疑是京东迈向下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财报显示,2019年京东体系所属上市及非上市企业合计研发投入179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同比增长高达47.8%。目前,京东集团研发体系的员工数突破1.8万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引入占比超80%,专利申请量超过3651件。无论从技术投入,还是从技术实力上看,京东都处于国内互联网企业的第一阵营。

与此同时,京东积极从“垂直一体化”走向“一体化开放”,用以帮助外部伙伴实现技术升级,提升运营效率,同时实现技术变现。这正是京东从零售平台向技术服务企业跃迁的路径。

廖建文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总结,“如果上半场京东通过一体化模式改变了零售行业,意味着下半场我们希望基于零售所沉淀下来的数据资源和技术资源,去改变其他相关产业的成本效率提升。”

他解释道,过去京东垂直一体化是重资产模式,优化了整个行业的成本、效率和体验,但是从商业逻辑而言,零售行业能够走持久的核心在于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而不仅仅是交易环节,因此京东要做行业拓展,使其他产业更高效。

事实上,过去几年来,京东已经在积极利用智能供应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帮助上游制造企业洞悉市场,降低商品通路成本,从而使企业端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其中,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技术、大数据等分析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新品和C2M反向定制产品,就是京东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跟传统方式相比,京东C2M将产品需求调研时间减少了75%,新品上市周期缩短了67%,并且成功概率大大提高。徐雷曾透露,目前京东平台上基于C2M模式开发的游戏本和家电占比都已高达40%。比如游戏本、高性能轻薄本、带鱼屏等。今年京东618开场半小时内,轻薄笔记本电脑成交额同比增长188%,其中京东C2M的惠普战66系列成交额环比增长21倍。

再以此来看近一个月,京东先后与国美和快手达成合作,前者是在供应链上互为补充,后者是在流量上与下沉市场形成联动,背后逻辑正式基于“一体化开放”,负责与快手合作的京东开普勒项目总经理陆寅宏彼时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称,“京东整个集团定位就是做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和服务公司。相比于有一些友商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她表示,“要从产业的视角看,而不仅仅是一个行业,或者是一个狭隘的电商领域,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做产业赋能中台。”

“我相信未来5年,我们技术服务收入的增长会远远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成为我们收入和利润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刘强东此前曾表示。

从纳斯达克到港股,6年乃至13年始终没有变的,是京东一直在坚持做基础设施,从供应链到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从垂直一体化到一体化开放,坐得了冷板凳的那个人,才值得笑傲江湖。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弘毅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