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总裁李捷:电影市场已经彻底去泡沫化,院线亟待整合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7-26 20:17

(观察者网 文/胡毓靖 编辑/庄怡)“今年电影行业彻底地去泡沫化了”。

7月25日,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后,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在内部沟通会上向观察者网等媒体表示。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影业总裁李捷

6个月过去,“电影肯定不是资本追逐的行业了”。它成了一个“脆弱的电影行业”,资本会退去,观众也会重新审视电影作为消费品的必需性。

如何增加抗风险能力、重建产业成为了活下来的公司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李捷透露,目前整个影视产业内部正在资源重组,内容、宣发和院线都在进行协同整合。对于遭遇疫情重创的发行院线而言,集中影院资金和资源,加强抗风险能力,已经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

国内大院线已经在谈战略合作,“整合已经在路上”,李捷透露。

具体到阿里影业内部,通过加大购票平台淘票票和宣发平台灯塔中的内容占比,阿里影业正在“全力重回内容赛道”,继续投资、引进国际优质电影,在国内则瞄准大档期的头部项目。

对于国内电影公司的老玩家来说,创痛与沉寂之后,仍是变动。

“电影行业从来没有180天的‘休克’”

反差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

疫情开始前,“很多人预测今年春节是更高的高峰,因为今年春节档有《夺冠》、《唐人街探案3》、《紧急救援》,每年都是史上最强,但今年更强”,回忆起半年前,李捷仍记得那种生动的憧憬感。“有人还说(今年春节档)能不能到100亿、120亿的票房。前几天还在想票卖不过来怎么办,票务系统会不会出问题,结果后面是退票退不过来了”。

用李捷的话说,阿里影业过去6个月的工作,就是三阶段:“春节档撤片,4月中抗疫,到7月20日复工”。

1月到4月,阿里影业的工作都围绕淘票票的退票展开。“前两三天都快撑不住了“,“我们最高峰时垫付了2到3亿退票款给影院”,李捷说。全部影片撤档,“至暗时刻”之下,以淘票票为代表的票务平台迅速实现集体退票,对于购票业务互联网化程度不高的其他国际市场,都是很难实现的。

后疫情时代电影行业整体会出现什么变化?李捷认为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电影肯定不再是资本追逐的行业了”。“其实电影行业很脆弱”,李捷说,“现在很多资金上没有实力,缺乏内容制作力的公司就会出局了”,此前,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在电影节开幕论坛预估,今年停业的影院有3000至4000家。

李捷认为,国内电影行业的泡沫在2016年达到顶峰。2018年税务风波后,影视行业逐渐进入“去泡沫化”的调整阶段,“一个只有三四百亿票房的市场有1000多家内容供应方,这肯定不符合真正的产业现状。”李捷表示。

“今年则是彻底地去泡沫化”。李捷认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事件内,“真正想坚守做好内容,有资金实力、核心业务能力的公司会留下来;有投机心理,把电影当资本来做的,应该会步步退出”,“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李捷说。

对于停摆半年的影视产业而言,更大的挑战来自于项目延期后的断档。

李捷认为由于原定春节档及随后2、3月份撤档的部分电影会在下半年陆续上映,停拍、延迟的项目的波及效应将在明年暑期档之后才会呈现。

这也意味着,明年暑假,观众可能会面临一段时间的“片荒期”。

阿里影业全力重返内容赛道

电影市场是脆弱的。

疫情过后,增加电影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李捷认为过高的电影成本是电影的重要风险来源之一,25日上午的开幕论坛上,光线影业总裁王长田表示现在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增速超过了票房的增速,头部影片的投资越来越大,电影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如何降低风险?科技是重要的缓冲器。

李捷反思后认为,“电影行业在新技术方面的准备,比起其他行业仍是十分欠缺的。很多行业都有各种创新方法来应对疫情,电影行业几乎没有”。

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之前,淘票票刚刚进行了历史最大改版,更新10.0版本,上线短视频“快看”功能,迈出向观影决策平台的角色转变;此外,新版还在站内加入在线看入口和“爱艺之城”的社区入口,强化与优酷的打通关系和与用户的连接关系。

购票环节技术升级后,阿里影业的宣发阵地灯塔“冲击播”也在疫情期间完成了产品迭代。7月18日,影院复工后首部上映的新片《第一次的离别》就通过“冲击播”线上路演产品开启首次售票,淘宝直播累计人气超过514.45万。

李捷认为传统的基于影厅+媒体记者+稿件传播的路演模式将逐渐被线上宣发所取代。借由疫情的长线影响,李捷表示“今年下半年电影市场恢复之后,基于在线直播、短视频的宣发手段将成为主流和标配,甚至即便疫情结束后,可能线下宣发活动会越来越被替代掉”。

此外,李捷还透露阿里影业目前正在试图用区块链的技术将电影物料的宣传效果数字化,具体而言,就是要像显示视频观看量一样显示海报的具体观看量。

“今年我们能做出灯塔,明年还会有新的产品出来”,李捷自信表示。

事实上,阿里影业在诞生之初便是一家内容公司,但是由于互联网科技公司和传统电影行业之间的壁垒,阿里影业在成立之初并未吸引到最好的电影人和电影项目。“但我们的长项是做平台,我们有产品运营的能力”。

先做平台,而后做宣发,转而回归内容。这是阿里影业的思路。

内容的具体布局方面,李捷透露阿里影业未来将专注优质国际电影的投资和引进。此前上映的《一条狗的使命》、《绿皮书》、《海上钢琴师》和《何以为家》背后都有阿里影业的投资人身影,年初斩获奥斯卡3项大奖、金球奖最佳剧情片的一战题材影片《1917》也将于8月7日登陆院线。

另一方面,阿里影业将参与国内大档期的头部电影,进入合制和自制。今年即将上映的《我在世界尽头等你》和《拆弹专家2》等就是阿里影业在这方面的率先尝试。

作为阿里影业的总裁和优酷电影负责人,李捷也正在考虑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的整合。

李捷认为当下国内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的最大不同在于内容题材。依题材和诉求选择发行方式,怪兽、盗墓系列走网大,追求视觉效果走院线。

由此进一步,李捷认为未来国内影院很快就会出现“双线发行”,他直言“我不觉得这是什么‘洪水猛兽’,我甚至认为网络电影做得越好,院线电影才会拍得越好。”

院线亟待整合,优秀电影人重回大公司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论坛上,来自不同领域的头部影视公司达成了一个共识:保留影视产业体系内部资源的同时,重建产业。头部影视公司给予中小影视公司资金的支援,中小影视公司提供优质内容和人才。

在李捷看来,影视行业急需整合的是院线。“中国是不是需要40多条院线,12000多家影院,7、8家影管集团?院线集中度不够,直接导致院线对冲风险能力弱,中尾部的影城、尤其是单体影城,在疫情之后难以维系。”李捷直言。

目前国内大院线已经在谈战略合作,“整合已经在路上”,李捷透露。

此外,李捷预测优秀的制片人和创作者将会逐渐回归大公司,实现内容层面的整合。“尽管内容是以创意为主、高度分散的行业”,但是由于影视公司的轻资产重人才的行业属性,优秀电影制片人和创作着回归大公司和平台的趋势将会非常明显。疫情重压之下,资金和资源的压力可能会转变此前优秀电影人“自立门户”的态势,头部创作者回归头部平台,形成大公司下辖的“工作室机制和控股公司机制”。

在这方面,李捷透露,阿里影业正在开发独立制片人计划,在未来3到5月内和制片人进行开放式合作。

“整合最彻底的将是宣发层面”。由于发行公司遭遇重创,万达、金逸2019年亏损达到20亿。李捷透露“有许多都已转行、退出,因而整合的趋势非常明显”,他预测发行公司将彻底重组,“头部的发行公司不超过3到5家”。

在行业整合的大背景下,阿里影业也在进行内部整合。

春节档前,阿里影业将淘票票和大麦网的地表团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目前国内地面发行规模最大的团队。此外阿里影业和优酷、淘票票也正逐渐打通,线上和线下观影场景的协同效应在疫情常态化下的价值也会大大凸显。

但是,整合并不意味着阿里旗下所有业务的自由组合,而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整合。

李捷强调,“我们不是寻求用户和平台的打通,比如我们从没考虑过大麦网和退淘票票进行整合,也没讨论过优酷把所有(电影)票卖了。毕竟它们在不同的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架构里”,

李捷透露,目前大麦网和优酷的综艺正在进行音乐综艺方面的能力打通探索;而影业和优酷将进一步在网络电影制作领域发力,生产3到5部头部优质网络电影。

乘风破浪,劫后余生,随着复工取代“自救”,影视行业正在经历一轮从内容制作、宣发方式到院线发行的全面震荡与整合。

纵观阿里影业在影视行业各个层面的布局,类比腾讯影业今年与猫眼娱乐、阅文传媒及新丽传媒的新动作,影视产业的资源重组和内部协同正在加速。

可以预见,在“彻底去泡沫化”后,重归理性、重视内容可能是头部影视公司最新的方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胡毓靖
阿里巴巴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