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分析师大会:对被移出实体清单不抱任何幻想,考虑如何活得更好一点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4-14 16:16

观察者网讯(文/周昊 编辑/周远方)

“华为对被移出实体清单不抱任何幻想,我们会长期在实体清单内工作和生活,华为也不会在假设和幻想下去制定公司战略。”

“过去的两年中,华为用更多的精力来应对活下去的问题;现在,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端,华为开始考虑未来如何能够活的更好一点。”

在4月12日下午召开的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以一种坦诚的姿态向外界阐明了华为的决心,也详细回应了应对制裁、5G演进、华为云业务调整、华为造车等外界关心的热门话题。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 图片来源:华为

分析师大会是华为于每年春季召开的面向行业分析师、财经分析师、各行业意见领袖及媒体的沟通峰会,主要探讨前沿趋势和专业见解。“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是近年来大会不变的主题,在今年,华为从以下5方面入手,考虑如何长期与实体清单打持久战,还能“活得更好一点”:

华为2021年五大战略举措 图片来源:华为

华为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首次提出了智能世界2030面临的九大技术挑战与研究方向,一言蔽之,联接更强、计算更快、能源更绿,数字技术的创新及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正是实现智能世界2030的关键所在。

硬件受限,软件当先

在前不久披露的2020年财报中,华为经营活动现金流为352.18亿元,同比下滑61.5%,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华为通过对关键零部件进行大量的备货来应对美国的制裁。

“全世界的伙伴都在关心华为还有多少库存,我们可以满足To B客户的需求,但并非永远没问题”,徐直军坦言。

作为半导体芯片和器件的采购大户,华为曾经每年从美国相关厂商的采购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全球采购总金额排名第三,仅次于苹果和三星。

徐直军直言,美国的三次制裁对华为伤害很大,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伤害更大!欧洲、日本、中国开始强调半导体自主追加额外投资,企业从零库存开始追求三至六个月的备货,带来的后果就是全球半导体的供应紧张以及半导体价格的上涨。华为对被移出实体清单不抱任何幻想,也做好了长期在实体清单里工作和生活的准备;华为也不会在假设和幻想下去制定公司战略,目前的战略和具体举措都是围绕华为长期在实体清单下能够生存、发展来制定的。

中国芯片市场每年的采购额近40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有着跟华为一样的顾虑。因此总会有企业进行投资,找到既符合美国的管制规则,又能满足华为和其它中国企业需求的办法。徐直军希望华为的库存消耗能够和这个节点进行衔接,从而使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

半导体产业链遭遇信任危机 图片来源:华为

徐直军表示,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严重破坏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信任体系,由此导致全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大了半导体领域的投资,特别是欧洲已明确强调要实现半导体自主。企业的恐慌性备货、全球半导体前期投资的追加不仅导致了半导体价格的上涨,也造成了全球半导体供应紧缺的局面。美国对华为公司及其他公司的制裁正在演变成全球、全行业供应短缺的问题。

关键零部件短期受限,用升级软件的效率来提升硬件的使用效率成为了华为接下来的选择,增强产业韧性也成为了华为的基本指导原则。

2018年11月,华为决定投资20亿美元来提升软件工程能力,这一进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2年多,整个软件工程能力取得了可喜的提升;华为决定在五年的周期内把整个公司的软件工程能力再提升一个台阶,进一步利用软件能力的提升来减少对芯片的需求和依赖,同时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近10年华为累计研发投入超7200亿元 图片来源:华为

比如在云业务层面。短短一周间,华为云就进行了一系列人事及架构的重要调整。

4月2日,华为才刚刚做出对华为云业务的组织调整。撤销云与计算BG( Cloud&AI BG),原BG里的云业务单元成立单独的一级部门Cloud BU,任命原消费者业务云服务总裁张平安 Cloud BU 总裁。

4月9日华为再发内部文件,任命徐直军为华为云董事长,余承东为华为云CEO,同时Cloud BU新增两个副主任,分别负责企业业务和流程IT。

徐直军是华为三位轮值董事长之一,华为云在过去近10年的发展中,一直由他主力推动。在一个一级部门中,由轮值董事长以及余承东罕见联合组队,足见云业务在华为中的分量,此前的种种质疑也随之烟消云散。

徐直军在本次会议上回应媒体提问时表示,华为云的商业模式,是线上的业务,是订阅的商业模式。所以华为云一直是端到端、相对闭环运作的一个独立的BU。我们成立云与计算BG的时候,希望能够把服务器、存储跟华为云协同运作,但协同运作的时候又发现一些问题,反而消耗了我们云团队的精力。所以我们现在又把服务器、存储还回去,让云BU集中精力发展云服务。

我们强化华为云BU的定位,事实上是我们公司强化软件投资的一个举措。华为云更多的投资在软件,有自己产业的规律,我们希望它更加独立一点,放开手脚去发展,来提高软件和服务在华为整个收入的占比。

华为云与计算全球市场总裁石冀琳也提到,2020年华为云在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位居第二,在全球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市场排名上升至第六,为全球增速最快。2021年,华为云将延续“赋能应用,使能数据,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的业务战略,在云原生能力、分布式云领域、降低AI开发门槛、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等四个方面持续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软件当先并不意味着华为要在硬件层面放弃投入。

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副总裁甘斌在接受观察者网等媒体采访时提到,华为在5G层面的领先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的创新,这其中包括功放、算法、滤波器技术、天线技术等,是序列化的创新,数字部件的影响并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软件能替代硬件,一定是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只是近年来软件能力的提升大大提升了硬件的使用效率”,甘斌强调。

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副总裁甘斌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演进:5G,5.5G,6G

移动通信产业技术十年一代,过去30年的经验证明,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必须要经历不断的演进和增强,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5G技术的引领者,华为在此次分析师大会上也进一步阐述了通信技术由5G演进到5.5G的技术路线。

2020年11月,华为常务董事汪涛就在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定义了5.5G,汪涛当时对外表示,联接人是5G的基本盘,联接物是5G的大延展;联接人的体验需要被提升,联接物的场景需要被完善。5.5G是产业愿景,是对5G场景的增强和扩展,也是 5G下一步发展的里程碑。

5.5G概念的提出,主要是源于推动5G价值的全面发挥。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发布5G网络超过140张,5G用户数超过3.3亿,全球5G网络的建设进展远远超出大众的预期。然而5G在商业层面亟需To C与To B的成功。

5G三大应用场景 图片来源:华为

在To C层面,目前各大运营商仍在加快用户从4G向5G的迁移,从而让5G网络承载更多的流量;To B层面,目前5G在制造、钢铁、煤炭、港口等行业也有了较大的进展。但华为认为,刚刚起步的5G并不能满足各行各业的全部需求,5G的标准还要持续演进,才能全面发挥5G核心技术的价值。

传统上5G有三大应用场景,分别为大带宽、多连接、低时延。在此基础上,华为为5.5G进一步扩展了应用场景,分别是UCBC(上行超宽带)、RTBC(宽带实时通信)和HCS(通信感知融合)三个新场景。

具体来看,UCBC(上行超宽带)场景支持上行超宽带体验,使用户的上行带宽达到10Gpbs以上,与5G能力基线250Mbps相比实现40倍以上提升,从而满足企业生产制造等场景下,机器视觉、海量宽带物联等上传需求。

RTBC(宽带实时通信)场景支持大带宽和低交互时延,能力目标为在确定时延的场景下让带宽提升10倍,从而打造人与虚拟世界交互时的沉浸式体验,比如XR Pro和全息应用等。

HCS(通信感知融合)场景为通信与感知的融合,从而给用户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低功耗室内定位服务。

5.5G的挑战及研究方向 图片来源:华为

甘斌也向观察者网表示,5.5G产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体的产品应该会在2025年落地商用,现在华为是在为未来产业的标准做准备,技术准备是一定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5.5G与5G能力是叠加的,当前频谱设备上未来可以平滑引进5.5G,因此也不存在新的基建问题。

徐直军也提到,华为希望在2030年左右能够像4G、5G一样有新的东西贡献给消费者和企业,因此华为已经在与产业界一起围绕愿景、6G的定义去做探讨,“我们憧憬6G,但如果6G的场景可以在5.5G下实现,那未来不一定会有6G,但华为仍然要为6G有可能的到来做准备、做研究、做投资。”

华为不造车,但自动驾驶“比特斯拉好多了”

从互联网到消费电子再到传统家电、房产企业,造车已经是各产业界无法避开的话题。互联网创业如火如荼的当下,这样的景象已不再新鲜:新玩家下场为市场注入生机与活力,引爆一个全新的风口;红海之下,大多数玩家被扫地出局,留下一地鸡毛。

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的全球号召的确让诸多跨界厂商以及投资者们有了替代传统汽车工业链的想法,然而处在舆论前沿的华为却屡屡在“造车”的临门一脚上踩下刹车。

“许多人认为华为有能力造车,也应该造车,毕竟连小米都造车了;但华为做这个决策是经过了多年的慎重讨论”,徐直军对外界的疑虑表示了理解。

知止而有得,华为仍然清楚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早在2012年,华为就已经开始了与车相关的研究,并建立了车联网实验室;彼时行业内只有电动汽车,并没有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的概念,华为当时的想法便是研究电动汽车所需要的技术。

从2012年至今,徐直军本人也跟中国所有汽车品牌的董事长、总裁,以及德国、日本的汽车企业高层进行过沟通。一个明显的信号是,相比华为这个品牌,产业界更需要华为的ICT(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来帮助车企造面向未来的车。因此华为也在2018年明确了“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的决策,这个决策迄今为止一直没有改变。

分析师大会现场 图片来源:华为

但跟汽车行业打交道,华为也有着自己的布局。从为车企提供ICT支持,到为车企打造“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如今华为已经开始将目光聚焦在汽车自动驾驶系统之上。

“华为将作为ICT企业与车企合作,希望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用“华为inside”(即深度参与,编者注)的方式来支持车企打造子品牌,赋能汽车企业”,对于华为与车企合作的进展,徐直军给出明确的答案。

目前华为已经选择了北汽、长安和广汽三家车企进行合作,其中北汽已经推出了ARCFOX品牌,将于今年四季度开始推出一系列车型;长安和广汽的子品牌的名称尚未确定,但与广汽合作的L4级智能驾驶汽车计划在2024年推出。

一个细节是,华为还为“华为inside”模式设计了一个品牌LOGO“HI”,该LOGO只有使用华为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辆才能标注,而这种“华为inside”模式的合作伙伴也并不会太多。

华为的“HI”汽车智能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华为

徐直军还透露,在4月份举行的上海汽车展上,“华为inside”合作模式的车辆会在密集的市区给大家提供自动驾驶的体验。

“我们的团队告诉我:他们是做得最好的,能够做到在市区1000公里无干预的自动驾驶,比特斯拉好多了!欢迎大家去上海体验。”

目前,智能汽车BU是华为重点投资的产业,它具有自己的销售、交付等所有的组织能力,是除了消费者BG之外功能最完整的BU。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表示:“HI带来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我们继承华为三十年的技术积累,和汽车行业深度融合,并追求跨越式技术发展,实现领先与超越。我们相信新模式一定会开发出好的智能电动汽车,实现品牌向上,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

徐直军也表示,华为今年在智能汽车部件的研发投资超过10亿美元。“中国现在年需求3000万台车,即便只做国内市场,华为每年从每台车上平均能够获取一万人民币的收入,也足够了。当然,华为做任何一个产业都希望是一个全球产业,而不仅仅是局限在中国市场。”

写在最后:

“乱云飞渡仍从容”是徐直军在此次大会上分享的主题,在过去两年间华为连续遭受了美方三轮恶意的打压,坚持自己的路线,保持自己的定力并不容易。而在这期间,华为也重新梳理了自身发展的脉络,确定了自己未来的生存道路。

2021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始,也是华为重新确立自己前进方向的起点。愿风雨之后的新征程,终有“无限风光在险峰”。

责任编辑:周昊
华为 5G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