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玻尿酸的华熙生物,未来还有多大潜能?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0-19 17:01

(文/观察者网 李鹏涛 编辑/尹哲)最早在1934年被美国科学家发现的玻尿酸(又名:透明质酸),早已经不是仅应用于医疗的稀有物质,而是成为了被大规模应用于护肤品、食品、饮料、纸巾等消费领域的重要原料。

从只能鸡冠、牛眼中提取的“动物提取”法,到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大规模生产,以及酶切法的分子量控制,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的玻尿酸制造,已经从传统的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彻底转移到中国。

引领两次技术革命的华熙生物,不仅带领中国玻尿酸产业摆脱了动物提取、依赖进口的落后局面,还将中国在玻尿酸原料市场的全球占有率提升至超过八成。

对于即将到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指出,在合成生物技术的加持下,我们希望更准确地获取分子量更小或更大的透明质酸分子,使透明质酸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

背负着“让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的企业使命,华熙生物已经从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原材料供应商蜕变成覆盖原料、医疗终端产品、功能性护肤品和功能性食品的全产业平台型企业。

行业“引领者”

近年来,随着“颜值经济”的盛行,透明质酸(又名:玻尿酸)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在玻尿酸的发展历程中,华熙生物一直扮演着“行业引领者”的角色,从2007年起便成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玻尿酸原料提供商。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又名玻璃酸、玻尿酸,是人体的基础物质。它不仅被应用于护肤品、食品、饮料、纸巾、计生用品,而且在眼科、骨科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玻尿酸从被发现至今不足90年,但得益于玻尿酸产业发展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目前对其的开发应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193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眼科专家卡尔·迈耶第一次发现玻尿酸的存在。

(玻尿酸的发现者——卡尔·迈耶)

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通过从公鸡鸡冠、牛眼玻璃体中提取,第一次实现玻尿酸规模化获取。但这种办法成本高企,仅能被运用在白内障手术中。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玻尿酸的提取技术上发力。不久,第二次玻尿酸技术革命便发生于中国。

1992年,由中国科学家郭学平带领团队完成了发酵法生产玻尿酸的小试研究,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2000年,华熙生物在国内率先实现通过微生物发酵法规模化生产玻尿酸,大幅降低了成本,拓宽了玻尿酸的应用领域。

2011年,华熙生物首席科学家郭学平博士再次带领华熙生物研发团队通过自主研发,在全球首次实现了“酶切法”,大规模生产低分子和寡肽透明质酸,再次创造了一个里程碑的突破,这也是玻尿酸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酶切法”可以精准控制玻尿酸分子量的大小,让不同分子量的玻尿酸更为精确地应用于更多领域,极大地拓展了玻尿酸的应用空间。

(华熙生物的生产线)

也正是“酶切法”的出现,让中国玻尿酸产业开始全面领先。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9年底中国透明质酸原料销量占比在全球达到81%,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中国前5家企业销量占全球的75%,其中华熙生物2019年销量占比达到39%。”报告提到。

多点开花,贯穿产业上下游

“一家科技企业的生命力首先由是否具备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决定。其次在于是否具备市场转换和盈利能力,因为如果没有盈利反哺,创新是不可持续的。”赵燕直言。

发展初期,华熙生物率先突破微生物发酵法,大规模生产透明质酸,200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产销企业。

随后,在对产业链上游市场拥有一定掌控力之后,华熙生物依托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深入和突破,不断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2012年,华熙生物推出润百颜注射用修饰透明质酸钠凝胶,其作为国内首款获得NMPA批准文号的国产交联透明质酸软组织填充剂批准上市,并在同年实现产业化生产。

2013年,华熙生物“海视健透明质酸钠凝胶”上市,用于眼科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产品,同时通过欧盟CE认证。

对于华熙生物来说,真正的转折点在2018年,该年公司的总营收首次突破10亿元。

而在该年,华熙生物“出圈”了。2018年12月华熙生物与经典文创IP故宫博物院来了一场跨界合作。“润百颜·故宫口红”系列产品一经上市,刷爆社交媒体。这被视作华熙生物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标志性事件。

在往后不足三年的时间,华熙生物又搭上“国货崛起”的列车,以功能性护肤品切入C端赛道,并将该业务板块打造成为该公司三大业务之一。

目前,华熙生物旗下四大品牌“润百颜”、“夸迪”、“米蓓尔”、“BM肌活”均实现商业成功,不仅业绩贡献突出实现盈利,而且完成了阶段性的品牌构建。

2021年上半年,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业务营收12亿元,占该公司总营收的62.07%,成为该公司的营收支柱。其中,“润百颜”实现营收4.91亿元,同比增长199.91%,占该公司总营收的25.35%。

值得一提的是,C端的成功并没有让华熙生物失去原有阵地,反而让其有了反哺B端的能力。

此外,在透明质酸作为新食品原料可加入普通食品的政策获批后,华熙生物也在积极生物活性物例如透明质酸、GABA等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并推出自有品牌,包括透明质酸饮用水品牌“水肌泉”以及国内首个透明质酸食品品牌“黑零”。

如今,华熙生物已不再是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原料提供商,而是形成原料、医疗终端、功能性护肤品、功能性食品的“四轮驱动”布局的全产业链平台型企业。

基于研发,助力国家生物科技发展

作为一家生物科技的平台型公司,华熙生物遵循的基本路径便是加大基础投入,锚定更大的未来。

对于研发,除了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更加重外,华熙生物还积极地构建外源性研发。

其实,华熙生物对于研发的重视程度,从研发投入和研发体系均能窥探一二。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华熙生物研发费用分别为0.53亿元、0.94亿元、1.41亿元和1.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6%、78%、50%和78.98%。

在研发体系上,华熙生物旗下拥有30多个研发工作室,同时还与国内国外很多科研院校建立了创新中心,打造产学研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最终反映到研发成果上,截至今年6月底,华熙生物已申请专利408项,其中已获授权专利126项。

更为关键的是,当下生物科技领域,研发合成生物学是研发热点,被誉为“未来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华熙生物并未缺席。

2021年4月,华熙生物与山东大学达成战略合作,携手共同成立“合成生物学联合创新中心”。

同时还在半年报中提及,今年上半年,华熙生物正在加快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的建设,着力落地若干新产品或新工艺,积极推进包括麦角硫因、雌马酚、NMN(β-烟酰胺单核苷酸)、虫草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等在内的自研与合作项目将逐步落地。

要知道,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是助力中国摆脱高能耗、重污染等传统行业困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战略抓手。

与此同时,在科技兴国的大背景下,华熙生物即将引领透明质酸第四次技术革命。

“未来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我们希望使透明质酸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以及能够准确地获取分子量更小的透明质酸分子,及分子量更大的透明质酸分子。这需要合成生物技术的支持。”赵燕说道。

除了玻尿酸,华熙生物还在探索第二个、第三个“玻尿酸”,战略任务早已开始且初有成绩:依托生物发酵技术平台及产业化优势,华熙生物开发出了一系列生物活性物“新物种”,包括γ-氨基丁酸(GABA)、聚谷氨酸、依克多因、麦角硫因、小核菌胶水凝胶、纳豆提取液、糙米发酵滤液等。

财报显示,其他生物活性物原料业务,包括透明质酸衍生物、GABA、依克多因、麦角硫因等收入较上年同期收入大幅增长约106.10%,毛利率约为73%。一个生物活性物平台型企业正在形成。

放眼未来,作为一家站在产业前端的公司,“华熙生物一定要加大对创新研发的投入,底层逻辑建设的投入,并且希望能够沉淀下来属于自己的原创科技,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以科技拓展应用和市场边界,为行业快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赵燕坦言道。

责任编辑:李鹏涛
华熙生物 玻尿酸 合成生物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