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锋医疗再次递表港交所,国产替代该如何挑战巨头?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2-22 17:54

(文/观察者网 周远方 编辑/马媛媛)

首次冲刺IPO失利两个多月后,1月11日,精锋医疗再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精锋医疗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设计、开发、制造和商业化手术机器人。这是当前国内资本市场的一条热门赛道,精锋医疗与微创机器人、天智航、威高医用机器人等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一起,共同被市场和舆论视为冲击美国巨头垄断,实现“国产替代”的主要力量。

精锋医疗于2022年4月19日向港交所提交过招股书,因公司未能在6个月内通过港交所聆讯,招股书失效。与当时相比,精锋医疗本次冲击IPO获得一些新的有利条件。

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12月,其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MP1000在泌尿外科领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此外,该产品还适用于妇科、普通外科、胸外科等领域,相关临床试验正在推进,预期将于2023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招股书还称,在2022年12月,精锋医疗MP1000机器人获得中国四川省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首笔销售订单。虽未披露具体销售金额,但这意味着,成立5年多的精锋医疗在营业收入上终于实现零的突破。

然而,要挑战全球巨头,精锋医疗的上述进展显然只迈出一小步。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这一小步,也未必稳当。观察者网注意到,此前有爆料称,精锋存在生产体系造假、临床试验资料造假、隐瞒重大临床事故、实控人犯罪等一系列问题,但精锋医疗曾声明称,这些质疑系“造谣抹黑”。

“零收入”挑战垄断巨头

首先,未打破“零收入”局面。

精锋医疗本次仍寻求遵循港股上市规则18A章(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达成上市。除上述提及的首笔订单外,公司目前仍未实现任何营业收入。招股书指出,2021年及2022年前九个月,公司分别亏损3.49亿元及1.47亿元,“公司自成立以来已产生重大经营亏损,且预计短期内将继续亏损,于往绩纪录期间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

其次,需直面全球垄断巨头先发优势。

直观外科(Intuitive Surgical)及旗下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产品的先发优势。

手术机器人赛道可以说是由美国巨头直观外科一手开拓、定义、并持续垄断的。

上世纪80年代末,斯坦福研究院开始研发战地手术机器人,希望实现远程手术;1994 年,“手术机器人之父”Frederic Moll博士嗅到商机,收购相关专利并成立了直观外科公司;1999年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问世,次年得到美国FDA批准,随后通过专利壁垒和先发优势持续垄断市场,目前占据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全球约一半的市场份额,其余份额也主要是因为直观外科部分专利逐步到期,正在由强生、美敦力、史赛克等全球医疗器械巨头争抢。

当前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商业模式同样是由直观外科定义的“系统+耗材+服务”模式,即医院需一次性购买手术机器人的硬件及配套软件,并长期购买机器人配套使用的器械,以及维修等售后服务。按型号不同,每套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售价在50万-250万美元,为“确保机械系统可靠”,达芬奇将每一条机械臂的使用次数强行限定为10次,每台设备做一次手术一般用到4条机械臂,每条机械臂的价格为2000美元,则每台手术的耗材花费达到600-3500美元,这成为达芬奇最可靠的“现金奶牛”,使其毛利率常年保持在70%。

2021年,直观外科的手术器械和配件贡献了营收的54%,服务贡献了营收的16%,合计达到70%,净利润17.3亿美元,利润率30%。

这使精锋医疗这样的追赶者面临尴尬境地。首先,对已经使用达芬奇机器人的医院和医生来说,更换别家产品成本极高;其次,规模效应和较高利润率,使直观外科在应对后来者时,拥有巨大的降价空间。

甚至精锋医疗不得不对标直观外科来解释自身的成长空间和成绩。在本次递交的招股书中,精锋医疗共计提到“达芬奇”129次,即便是描述自身产品,也要与达芬奇机器人进行对比才能实现。例如招股书中提到,(精锋医疗)MP1000泌尿外科注册临床试验的临床数据显示,MP1000的临床表现出色,在头对头比较中所展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非劣于全球领先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手术系统”。

但有业内人士指出,该MP1000机器人的对比对象系达芬奇第三代的Si系统,该产品早在2009年就已上市,2011年进入中国,截至2022年1季度,该型号在美国本土医院仅剩268台,迭代已接近尾声。

达芬奇历代产品:从左到右依次为初代达芬奇、达芬奇S、达芬奇Si、达芬奇Xi、达芬奇X

此外,关于这款MP1000机器人的临床试验,有网上爆料称,精锋医疗曾经在试验中对两例试验的关键数据热缺血时间存在疑问,整个试验数据实应为50例成功2例失败,而达芬奇Si系统的试验数据为51例成功1例失败。

相关爆料还称,精锋医疗为应付药监局体系考核工作人员,组织多名员工进行多孔手术器械体系文件造假,并提供录音、照片和视频证据。

对此,精锋医疗方面曾于2022年10月发布公告,称上述信息系“造谣抹黑”。

“达芬奇模式”难以为继,挑战者需寻找新逻辑

然而,即使是“达芬奇模式”,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也面临隐忧。

在故乡美国,达芬奇机器人的保有量超过3700台,虽然包括联邦医保(Medicare)、联邦医助(Medicaid)和商业保险等多个支付方,但美国本已是医疗花销最高的国家,负担沉重,2020年,美国医疗卫生支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高达18%,其公共医保覆盖率却只有16.3%,公共医疗体系广受诟病,特别是疫情以来,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即使是美国的医保体系,也无法再提供无限兜底。

日本虽然引进达芬奇机器人的时间与美国基本同步,但由于医保支付能力低,进口产品价格偏高,缺乏本土手术机器人厂家竞争,机器人手术发展显著慢于美国,目前保有量仅400台左右。

正因如此,直观外科2020年在美国和欧洲推出“延长使用计划”,把部分常用器械的使用次数从之前的10次提高到12-18次,减少了单次使用的成本,这也对直观外科的收入造成了负面影响。

2022年以来,直观外科遭遇到发展瓶颈,股价从360美元的高点滑落至最低180美元。尽管第三季度业绩开始回暖,但市场对于其未来发展仍有分歧。

在中国,由于耗材贵,医保长期不覆盖机器人辅助手术,“达芬奇模式”走得更不顺利。达芬奇Si机器人早在2011年就获批进入中国,但到目前为止,中国仅有不到10%的三甲医院安装了达芬奇手术系统,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单次手术费用,比传统腹腔镜手术高出3万元左右,2020年,中国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总共只做了4.7万台,渗透率仅0.5%。

况且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即使国产竞争者与达芬奇产品的性能、价格接近,从稳健可靠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医院更愿意配置达芬奇机器人。因此从精锋医疗、微创机器人、天智航、威高医用机器人等挑战者的角度来说,要复刻达芬奇的成长曲线既不现实,也无意义。

“照搬外国手术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不再可取,”业内人士表示,2015年以后,国家医保基金管理开始向“控费”与“精细化管理”过渡。在2018年底启动的药品与高值耗材的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以及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按病种付费)支付方式改革是其中两项重要工作。

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并非没有空间。

客观来说,有机器人参与的手术精准化程度更高,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后康复周期更短;另一方面,一旦远程手术机器人可以下沉到二级或者二级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就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压力,以及患者的就医难问题,但价格高昂的“精品”路线与这样的愿景背道而驰。因此,企业应当追求的逻辑要与国家政策趋同,以量换价,利用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数字技术优势,走普惠、下沉路线。

科研的“1”还需产业化的“0”

然而,这又涉及产业化问题,对于业内一些科研出身的企业家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当前机器人行业有些浮躁,包括微创机器人这样的龙头在内”,有业内人士告诉观察者网,“一些科研出身的企业家拿到投资之后,没有全面的产业规划,而有些投资人也会以为,只要产品研发出来就成功了,投资人就想退了。但实际上,从研发到投产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进设备,建产线,做精益管理等等。但一方面投资人可能没有这样的耐心,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长周期内持续陪跑,另一方面,企业家也可能被这种氛围感染,产生一种赚快钱心理。”

在产能方面,精锋医疗的招股书写得比较明确。招股书显示,在生产能力方面,公司在中国深圳设有生产设施,年产能约为80台手术机器人,总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自2019年开始中试生产。另外,公司计划在深圳建设总面积约69000平方米的新生产中心,届时年产能将为500台手术机器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该中心有望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手术机器人生产基地。

在定价方面,精锋医疗在招股书中提到,正制定一套有效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定价策略,与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达芬奇手术系统相比,国产MP1000机器人具有多项成本优势,……即使两款产品的出厂价设定为同一水平,预期MP1000的零售价较达芬奇手术系统明显更具竞争力。

不过,情势并非一成不变,身为国际巨头的达芬奇机器人,同样在中国追求本地化,以实现更好的成本控制。

显然,对方的资源是更加充沛的。

早在2017年 5月,直观外科就和复星医药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直观复星,2021年,直观复星的达芬奇创新中心正式运营,2022年8月,总投资7亿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制造与研发基地在上海动工开建,这也预示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将开启本地化进程。

直观复星CEO潘小峰表示,手术机器人产业链的开发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随着国内本土创新企业的发展,对于手术机器人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需要对上下游供应链的要求也会普遍提高。

此外,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近期公告,自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其中提到,在适用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国家和地区进口手术机器人将实现进口零关税,以适应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

对于本土机器人企业而言,这无疑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但对行业发展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我们或许可以期待特斯拉与本土新能源车企互相促进的故事,能够在医疗机器人领域复刻,在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给中国老百姓更多实惠。

参考资料:

1、精锋医疗招股书(2023年1月11日)

2、《精锋医疗二次递表港交所 核心产品已实现商业化》,证券日报

3、《顶尖对决!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机器人、精锋医疗:中外手术机器人行业大比武》,市值风云

4、《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最后一公里”:在争议、思考、摸索中前行》,科创板日报

责任编辑:周远方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