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定、张昕:欧洲和中国来到了十字路口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4-12 08:37

陈定定

陈定定作者

暨南大学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

张昕

张昕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陈定定(暨南大学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Nadine Godehardt (高亭亭,柏林德国国际和安全事务研究所亚洲部高级研究员)、Maximilian Mayer (梅飞虎,波恩大学安全、战略与一体化高级研究中心青年教授)、张昕(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教授)

翻译/朱积慧(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在中欧双方为4月1日的中欧视频峰会做准备的时候,中欧关系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僵局。双方对乌克兰战争的反应以及对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的看法有很大不同。尽管战争是中国外交的主要关切,而且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希望看到乌克兰局势走到这一步”,但中国和欧洲对局势的各种评估之间存在天壤之别。

在绝大多数议题上(对战争根源的理解、对战争影响、风险或潜在解决方案的评估),中国领导人和欧洲各国政府以及布鲁塞尔的欧盟委员会都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立场。国际关系的未来似乎不可避免地走向一个被划分为势力范围和新近界定的军事联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不信任、对脆弱的恐惧和经济保护主义即将成为政治的主要特征。

正在进行的乌克兰战争有可能使已经陷入困境的中欧关系变得无法运作。虽然欧洲和中国正处于十字路口,但找到走出这一泥潭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有必要回顾一下双方的主要不满。

习近平主席视频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新华社)

欧洲对中国立场的反对意见

欧洲首先不理解中国领导人为何还未将俄罗斯作为乌克兰的侵略者进行谴责,或者作为第一步,先与俄罗斯公开保持一定程度的距离。无论冲突的起因为何,俄罗斯军队已经进入了乌克兰;此外,俄罗斯导弹故意持续摧毁公寓楼、剧院和医院等民用建筑,造成了可怕的破坏和苦痛。欧洲方面也主张:需要对最近的布恰惨案中的战争罪行进行全面的国际调查。

其次,中国支持“所有国家(包括俄罗斯)的安全关切”,同时表示“应共同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这种言辞上的平衡在欧洲看来是对俄罗斯的支持。虽然人们担心中国政府可能会破坏对俄罗斯的制裁,但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何塞普·博雷利(Josep Borrell)明确表示,只有中国才能有效调解这场冲突。

第三,中国官员和学者似乎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对所有欧洲人都是一种冲击。死亡人数的规模、乌克兰各地城市的破坏、越来越多的难民向西迁移,以及这场战争地理上的接近和产生的情感共鸣,将从根本上改变欧洲人对共同安全、经济依赖和国家主权的认知。这种变化在德国政府的国防政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集中体现在俄罗斯入侵开始几天后总理奥拉夫·舒尔茨在联邦议院的讲话中。

第四,这场战争的风险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理解。例如,这场冲突可能会走向国际化。截至目前,交战双方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但一旦北约军队介入,俄罗斯诉诸核讹诈、或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系统,我们便会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边缘。此外,这场战争已经在一系列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全球性影响,包括对全球粮食供应、国际融资和世界经济稳定的影响。

中国对欧洲立场的反对意见

中国方面强调,欧洲人并不理解中国针对美国的特定的威胁认知,以及——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种威胁认知与俄罗斯对北约扩张的安全认知有何联系。中国方面将北约在东欧的扩张与美国及其盟友最近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操纵——特别是印太战略、新兴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和澳英美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的活动——相提并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认为北约的扩张是当前冲突根源中的关键因素。

其次,欧洲官员很难接受中国的立场,即中国不是“战争方”、不是冲突中的一方;并且,中国对针对俄罗斯、乌克兰、欧洲和美国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立场,并试图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不过,中国驻美大使秦刚也澄清,“中俄之间的合作没有禁区,但也有底线,那就是《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宗旨和原则。”

第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表明,欧洲政府和欧盟并没有独立于美国。欧洲人没有充分意识到跨大西洋集团政治的重新出现,这最终意味着欧洲在国际事务中自主权的丧失。因此,中国在面临着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的同时,眼睁睁地看到欧洲放弃了与中国发展自主关系的想法。

第四,无论目前的冲突如何发展,中国和许多国家一样——包括印度、南非、土耳其、以色列或沙特阿拉伯——已经、并将继续与俄罗斯及乌克兰保持合法的经济和军事合作。

中欧关系四个可能的未来情景

上述针对乌克兰战争的怨念——我们只举了几个主要的例子——反映了双方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政治层面的摩擦,这些摩擦可能会在近期内进一步影响中欧关系。因此,近期举行的中欧峰会是多年来最重要的会议。

为了理解其潜在的影响和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轨迹,下文将阐述几种可能的情景,讨论中国-欧盟在乌克兰战争中更多和相互协调的步骤,为未来制定短期内合理的方案,以辨析其中的障碍和机遇。在这个困难的时期,这样做有助于思考如何克服冲突升级的威胁。

中欧关系的主要发展轨迹可以从两个维度来阐述:一方面是政治系统的可持续性(“韧劲”与“脆弱”的对立),另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和技术系统之间互相连接的操作性(“整合/连接”与“碎片化”的对立)。

自由主义的多边和平新秩序

在最乐观的情况下,欧盟和中国建立了具有高度韧性的社会和政治体系。乌克兰的重建增加了双方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机会,使得联合国宪章在外交层面重获新生,并且促进欧亚贸易的蓬勃发展。欧洲的民主、和平、社会正义和自治等理念被纳入一个重组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它强大到可以与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存。从这种依靠实力和自信的立场出发,欧盟和中国之间政治、经济和科技层面的互联互通取得了重大进展。一种在技术标准、监管实践或法规方面富有成效和务实的竞争将主导未来中欧间的交流。

昨日未来

这种情景假设经济的高度联结与社会、政治摩擦增加并存。这个世界有着高度一体化的市场和全球化生产链的特点,但政府的能力却相当薄弱。尽管各国政府旨在确立国家安全和各自政治体系的韧性,但虚假信息、经济胁迫、定向制裁或网络攻击犯罪等混合威胁每天都在发生。

在经济上,中国和欧洲从一体化的市场和生产链中获益良多,但紧张的安全局势正在引起欧洲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动荡。欧盟的规范性力量逐渐被削弱,基于价值的决策不再影响政治,以及基本权利被打破,这导致了欧洲社会的政治激进化,对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敌意不断上升。

西方与“他方”的对立

在这种情况下,2022年4月的中欧峰会宣告失败;双方的立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可逾越的僵局。各个层面的沟通线路都被切断。在这个世界里,社会和国家政府都非常脆弱,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旨在建立志同道合的伙伴之间的政治集团。不信任的情绪无处不在,跨大西洋凝聚力的增加与中俄集团对立;国际关系的主导逻辑遵循“如果你不支持我、就是在反对我”的原则。区域化的贸易关系和逆全球化的趋势得以加强。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供应链和互联互通被限制在最低限度。此外,国际军备控制没有到位,区域和全球军备竞赛如火如荼。欧洲和亚洲社会都出现了严重的凝聚力丧失和政治动荡。

多极世界

在这种情景中,欧盟对美国和中国的战略自主性得到加强。这条道路将政治上的高度韧性与全球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分裂结合起来,加速了不同政治集团的形成。在各自的集团中,世界确实变得更加贫穷,但也非常安全。全球生产链已成为历史;互联互通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特定的集团内部。国际层面的商业、文化和学术上的交流正在缩减,因为不同的集团之间存在着脱节。这是一个超民族主义盛行的世界,对资源的争夺逐渐内化。这将导致所有地区的不稳定和美国、俄罗斯、中国或欧洲发动的代理战争的兴起。

中欧关系有多种可能,缓和局势需要各方努力(资料图)

缓和局势的选择

这四种情景中的三种为未来的中欧关系描绘了一幅暗淡的图景。作为可持续合作的基础,外交的未来岌岌可危。欧洲和中国最好明白,只要他们有能力,就应该参与到稳定多边主义的工作中去——在乌克兰战争再度大幅升级之前。

我们认为,尽管存在上述分歧,欧洲和中国可以、而且应该考虑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乌克兰战争的长期影响。首先,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并鼓励各种政治层面的交流)。这里的一个关键点是将这场冲突视为一个长期问题,而不仅仅是一场短暂的战争。前瞻性的外交意味着要为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冲突局势做好准备,而且冲突还可能进一步升级。同时,这样一种长远眼光需要预见到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必定要经历复杂的重建阶段以及由此带来的机会。

第二,可以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以确定在乌克兰战争上的共同利益和全球风险,并在联合国系统的框架内讨论可能的选择。为了有效推动相关工作,我们应区分不同的目标和层次。中国和欧盟必须:1)进行协调以促进尽快实现停火;2)创造一个有利于和谈的国际环境;3)在联合国层面进行协调,为战后必要的安全保证和安排做准备。

第三,在短期内,我们应该实现各种协调行动。双方可以共同谴责对平民使用武力的行为;可以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联合决议,呼吁在基辅、马里乌波尔和其他乌克兰城市建立人道主义走廊,并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的渠道共同确保向特别脆弱的全球南方国家(包括黎巴嫩、苏丹和也门)提供后勤和食品供应。

从中期来看,我们可以推动各种协同行动。双方可以考虑派遣一个联合国维和特派团,在俄乌边境执行停火并促进冲突后的稳定——特别是俄罗斯的军事撤离。双方可以呼吁召开20国集团紧急会议,进行和平谈判和商讨战后重建。欧盟和中国可能会找到一个与叙利亚不同的方法,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和欧盟的“全球通道”倡议联系起来,共同为乌克兰的重建而努力。

考虑到上述不同情景,防止中欧关系恶化的机会仍然很渺茫。不过,双方都会从一种稳定的关系中获益匪浅。即便在有些人看来,上述合作措施在目前看来有些遥不可及,谨慎的外交仍然需要努力避免特定后果的发生。双方在心态上的转变是关键前提:我们需要走出大瘟疫引发的孤立状态,避免“内循环”的思维逻辑、和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相反,在当前和未来的危机沟通中,欧盟和中国之间需要强有力的、更加多样化的沟通渠道。

【原文 “Europe and China at a Crossroads: 4 scenarios for China-EU relations amid the war in Ukraine”,  Dingding Chen, Nadine Godehardt, Maximilian Mayer, and Xin Zhang, https://thediplomat.com/2022/03/europe-and-china-at-a-crossroads/, 发布于2022年3月29日。中文版中作者根据此后局势的发展对内容有所更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欧洲 中国 中欧关系 中欧合作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