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俄军兵临基辅,世界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3-02 07:32

晨枫

晨枫作者

自由撰稿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不管在什么时候,俄罗斯从来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

“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对着白宫的一炮把世界打入了后冷战时代,世界因此急转弯。差不多30年后的今天,普京对着乌克兰的一炮把世界打入了新冷战时代,世界再次急转弯。

俄军在乌克兰的进展和意向是所有人都在猜测的问题。现在看来,最可能的情况还是:

俄军意图进占第聂伯河沿线,包围和歼灭东岸乌军,制造事实上的乌克兰非军事化。任务完成后,可能像中越自卫反击战一样,迅速撤军,烂摊子留给乌克兰。乌克兰再次向北约靠拢的时候,就像以色列对待加沙和南黎巴嫩一样,再次清剿实际上解除武装的乌克兰。

这肯定不是理想状态,但除了坐视乌克兰加入北约,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美国要切香肠,俄罗斯直接把灶台砸了。

意图是一个问题,现状是另一个问题。

俄军进展和乌军状态是个谜。消息很多,准信很少。在西方媒体上,这似乎是乌克兰平民与看不见的俄军之间的战争,唯独乌军不见了。俄乌两军的战报都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战地视频大多来自俄方,较少来自乌方。西方媒体倒是公布了当前俄军位置的态势图,但很少有乌军与俄军在野外激战的消息,谁也说不上来俄军是突破乌军层层阻截后到达现位置的,还是在空隙中穿插过来的,还是乌军根本没有组织起像样的防御。

2月27日战场态势,克里米亚俄军的重点不是向东对攻,而是向北占领第聂伯河沿岸,包围乌军东线集团(图源:BBC)

北线态势(图源:BBC)

东线态势(图源:BBC)

南线态势(图源:BBC)

基辅态势(图源:BBC)

俄军依然没有打进基辅,这可能是计划中的,而不是乌军阻击的结果。除了郊外安东诺夫机场,基辅周边并没有爆发激战。基辅是个300万人的大城市,到处是高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强攻必然造成巨大的军人和平民伤亡,政治代价更是不可承受之重。

基辅也跨坐在第聂伯河上,如果只控制河东,河西得到支援,必然成为乌军和北约的反攻基地,打成像二战中列宁格勒那样的拉锯战。在河西外围围而不打,一方面隔绝与乌克兰西部和北约的联系,另一方面调动乌军北线集团回援基辅,在运动中歼敌,或许对乌克兰的非军事化更有用。

反过来,攻下基辅,活捉泽连斯基,或许有其政治意义。但真要除掉泽连斯基,导弹袭击更加直接利索。事实上,俄军或许从来就没有“活捉泽连斯基”这样的剧本。2月份,政府大楼、水电通信、交通设施都没有受到攻击。不打算接管乌克兰的话,抓住或者打死泽连斯基没用,让他收拾战后残局反而更有利。

曾经有消息说,俄军在基辅西侧已经完成一半包围,但最新态势上看并没有,可能是在有意放走尽可能多的平民,减少万一需要攻城的困难。一旦西部的增援向基辅汇合,俄军肯定要前出隔离。俄军也在基辅东侧开始前出,可能是要隔离乌军北线集团与基辅之间的联系,将北线集团歼灭在野战中。

在俄军悄悄合围第聂伯河的时候,乌军北线集团和东线集团很少动作。难说是怕在运动中动摇战线、兵败如山倒,还是在静坐待援。乌军北线和东线集团集中了乌军主力,乌军自己是没有增援力量了。北约还在坚持绝不介入,但谁知道呢?德国还坚持过“永不向冲突地区提供武器”呢。

俄军空中力量较少动用,也有可能是留作预备队,应付北约军事介入的情况。北约要军事介入,必然空中先行。俄军空中拳头早早都伸出去了,或许会被动。

但第聂伯河东岸乌军再不行动,就可能成为十月战争中被渡河以军包抄后路的埃军第三军团,只有坐以待毙了。除非这正是乌军计划:结硬寨、打呆仗,缩成一团刺猬,让俄军不好下手。只是这刺猬的消耗挺大,没有后援的话,要不了多久,就成干尸了。

俄军在战术上和指挥上发挥出了高水平,但与2022年军事强国的“应有水平”相比,还是有差距: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较少,空中力量发挥较少,电磁和网信作战发挥较少。可说是达到了苏军时代的高水平,但不是2022年的高水平。不过战争不是比宝,关键在于是否达到作战目标。

一般认为,俄军的主要目标是速战速决,这也是俄军行动在坊间最受诟病的一点。俄军的目的是对东线和北线乌军形成合围,只要这个目的达到,到底是几天后才达到的并不重要。迄今并无迹象有乌军向西跳出包围圈。

很多人拿海湾战争中美军100小时搞定萨达姆做对比。这实际上是对比错了。美军发动地面攻势前,已经轰炸了一个多月了,地面攻势只是对烧焦将倾的茅棚踹上一脚。按照这个时间表对照,俄军当前进展反而是神速了。乌克兰战场比科威特-伊拉克南部大得多,俄军出动兵力也远远低于“沙漠风暴”,斯瓦茨科夫手下光美军就有70万(包括空海军、陆战队和支援部队)。

俄军是否达成作战目标也取决于乌军的行动。迄今并无迹象显示出乌军主动积极迎战,用高超的军事艺术挫败俄军的行动。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乌克兰的战争不仅牵涉到俄罗斯的政治转向,还牵涉到后冷战政治格局的本质转向。

俄罗斯肯定知道将面临空前的西方压力。俄军在乌克兰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失败的代价不仅是普京的个人政治生命,也是俄罗斯的政治生命。不管西方对俄罗斯反对派如何赞许,一个重新崛起的俄罗斯注定得不到西方的支持。叶利钦和普京早期认真拥抱过西方,换来的是鄙视和羞辱。现在的俄罗斯反对派也一样,其政治生命到推翻普京为止。

普京(视频截图)

乌克兰战争之后,俄罗斯的向东转就没有回头路。不管是权宜之计,还是长远之计,俄罗斯只有向东看了。

冷战时代的主题是美苏对峙,后冷战的主题是一强独大,这一强当然是美国。过去几年里,世界越来越意识到:一强不强了。崛起的中国无意与美国对峙,但美国不仅坚持对抗,全面无底线冲撞中国,还拉起Quad(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压东盟站队,并力图把欧洲绑上美国的反华战车。俄罗斯也在后冷战时期里逐渐“变味”。

刚进入后冷战时,美国兴冲冲地宣布“历史的终结”,俄罗斯也在认真拥抱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甚至认真提出加入北约,但被冷淡地打入另册。最使得俄罗斯寒心的还是北约不顾承诺,一味东扩,危害俄罗斯的根本安全利益。在《威尼斯商人》里,夏洛克一味死抠契约权力,最后被抓住空子,反摆了一道。在现实里,俄罗斯更加简单粗暴,直接用坦克大炮否定了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权力。

美国和欧洲的反应既强烈,又虚弱。貌似大杀器的禁用SWIFT实际上留了大口子:从事主要油气交易的几个俄罗斯银行“恰好”属于例外,而俄罗斯最重要的外贸正是油气。

俄罗斯的油气外贸可能都受不了多少打击,正好加速转向出口中国。在2019年,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约581亿美元,占出口的14.3%;进口约471亿美元,占进口的19.8%,俄罗斯顺差。与欧美翻脸后,俄罗斯对中国的进出口都将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从中国的进口可能大幅度取代从德国(占12.6%)的进口,以避开禁运和金融壁垒。

这对人民币国际化和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是很大的促进,俄罗斯对越南、中亚甚至印度的贸易结算都可能部分转用人民币结算,反正这些国家与中国也有紧密的贸易联系,握持大量人民币根本不是问题。甚至可能有欧美公司也用人民币结算,避开金融制裁。

北约东欧成员的反应更加实质性,波兰、立陶宛叫嚷要派志愿军进入乌克兰。零星的志愿人员进入乌克兰是无法阻止的。乌克兰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的漫长边界既是难民涌入欧洲的“康庄坦途”,也是反俄志愿人员渗入乌克兰的阳关大道。

不过,志愿军要成建制、带装备才能成事,否则也只是乌合之众,哪怕是具有军事素质的零星人员。战争是有组织的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不是散兵游勇之间的互殴。据说俄罗斯已经下令,战略轰炸机将炸毁运进乌克兰的西方军火,轰炸志愿军人员就不远了。

如果成建制的波兰(或者立陶宛及其他什么国家)“志愿军旅”进入乌克兰西部,战术核武器伺候并非不可能。可能这才是迫使普京动用核威胁大杀器的原因。这是终极威慑,也具有现实的战术意义。

白俄罗斯本身与波兰接壤,俄军从白俄罗斯出动打击波兰志愿军的政治约束可能较大。俄军在第聂伯河以东战场已经占用了大量机动兵力,再要开辟西部战场,机动兵力并不充裕。波兰是北约成员国,但在乌克兰的波兰志愿军不受北约保护。当然,任何核武器的使用都需要考虑升级的可能,所以俄罗斯必须进入核戒备的最高等级。

老欧洲马上看懂了,英国外相特拉斯立刻从“支持志愿者到乌克兰作战”改为“不反对志愿者到乌克兰作战”。

实际上,波兰等东欧国家对乌克兰并无好感,乌克兰人在欧美更是粗俗、苦力的印象。笔者曾在布达佩斯到布拉格的大巴上,亲眼看到突击检查的捷克警察把前排的两个乌克兰女孩粗暴地拉下车。邻座的人说,她俩只是想到德国去打工。

俄罗斯的人均GDP低于中国,2020年为10126美元。但乌克兰的人均GDP只有3727美元,只有俄罗斯的一半不到,实际上更接近1/3。甩背包袱本来就是俄罗斯民众热衷于苏联解体的主要动机,也是顿巴斯民众在橙色革命中不肯与俄罗斯脱钩的主要动机。现在战祸降临,乌克兰难民蜂拥逃亡波兰,但很少逃到实际上距离更近的罗马尼亚。波兰人均GDP比俄罗斯高50%,比乌克兰就高太多了。更重要的是,波兰到德国更近。

欧盟和联合国已经在出台各种乌克兰难民的估计数量,从700万到1800万不等。欧盟和联合国都希望难民主要留在乌克兰国内,但很难想象大量乌克兰人不会以人道理由跨过边境、涌入欧洲。叙利亚人口只有1750万,难民潮已经使得欧洲一筹莫展。乌克兰人口达到4100万人(未计入顿巴斯和克里米亚人口),难民潮一旦兴起,人数多,距离近,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的边境长将近2000公里,不需要横穿土耳其,不需要过海,是比叙利亚大得多的问题。

乌克兰难民(图/联合国难民署)

就像叙利亚难民潮一样,乌克兰难民潮可能很快使得东欧国家对乌克兰的态度急转弯。德国、英国、法国等不可能接受几百万乌克兰难民,大量乌克兰难民积压在东欧国家,必然造成一系列问题。这些是战争难民,但也是经济难民。他们本来就不乏离开乌克兰到欧洲讨生活的想法,好不容易合情合法地进入了,要请回可就难了。

在西方媒体的报道里,不少受到采访的乌克兰难民来自西部。俄军还没有全面进抵第聂伯河沿线,除了基辅郊区,西部无战事,但人们已经开始逃难了。未雨绸缪当然是重要的,但至少在西方媒体上,真正来自顿巴斯、哈尔科夫、黑海沿岸等战火已经燃起地区的乌克兰难民反而很少见。

西欧也会急转弯的。罗马尼亚“农民工”是在欧盟框架下合法到西欧找工作的,还是带来太大的就业冲击,成为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加上乌克兰“农民工”,老欧洲怎么办?罗马尼亚的人均GDP比乌克兰高至少两倍,人口只有乌克兰的一半不到。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乌克兰是我们的一员,我们希望乌克兰加入欧盟,”但她对泽连斯基要求“快速入盟”的呼吁未置可否。俄军都打进乌克兰了,欧盟还在磨叽。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视频截图)

2014年橙色革命就是因为乌克兰成为欧盟准成员的事,8年后依然未能加盟,难怪泽连斯基在慕尼黑悲愤地质问:“到底能不能加入?给个准信!”这不仅是对北约,也是对欧盟。现在欧盟想到欢迎乌克兰了,真有用吗?

俄军很可能在歼灭乌军主力、完成事实上的非军事化后撤出,把烂摊子留给乌克兰和欧盟。那时欧盟真是有道义责任帮助乌克兰恢复经济了,但到底有多给力,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乌克兰最大的出口对象是俄罗斯,主要是钢锭、氧化铝等粗金属;第二大出口对象是中国,主要是铁矿砂、玉米;出口到波兰、意大利等也以粗钢制品为主。问题是粗钢来自顿巴斯。要是顿巴斯脱离乌克兰,只靠玉米、油菜、大豆、小麦,乌克兰是很难摆脱人均GDP不到俄罗斯一半的处境的。

在加入欧盟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斯洛伐克事实上去工业化了,经互会时代的工业基础大多荒废了。笔者在途经已经荒废的罗曼卡车厂的时候惊呼,同车的罗马尼亚人大吃一惊,竟然还有个中国人知道罗马尼亚还曾经有过这个卡车牌子。在上世纪70-80年代,“布切奇”和“罗曼”卡车曾经在中国是比“解放”更加“高档”的卡车。乌克兰的未来果真会更好?

但经济上孱弱的乌克兰在军事上也必然孱弱。波兰是北约东欧成员中军事力量最强大的,波兰也恰好是这些国家里经济最发达的。相比之下,罗马尼亚同样是“前线国家”,军事力量弱小得多。在波兰大手笔购买F-35和M1A2的时候,罗马尼亚只有来自葡萄牙的二手F-16A/B和齐奥塞斯库时代从T-55用德国发动机升级的TR-85(还保留着古董级的100毫米线膛炮)。

欧盟或者北约要重新武装乌克兰,负担将大得多,紧迫得多。

乌克兰战争也对世界能源格局造成巨大的影响。短期的能源价格暴涨会过去,欧洲能源“去俄罗斯化”会加速,但这是双刃剑。

美国一直在压欧洲能源去俄罗斯化,欧洲一直哼哼哈哈。一方面俄罗斯能源距离近、产量大、供应稳定,另一方面欧洲并不想过度倚赖美国,更何况飘洋过海运过来的油气价格更高。还记得“欧洲战略自主”吗?

但能源去碳化在短期内不可能完成,能源去俄罗斯化倒是紧迫起来,很可能对世界油气投资是新的促动,至少美国页岩油气、加拿大油砂油可能会迎来“第二春”,核能可能也会重新得到重视。作为欧洲的经济发动机,德国电力去核化给自己带来的被动是当前欧洲能源困境的重要原因,但重回碳氢能源投资是对欧洲绿色能源构想的冲击,带来绿色政治和现实经济之间的冲突。

对于欧洲来说,更大的逆转在于再军事化。冷战结束后,老欧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世界上和平红利最显著的地方就是老欧洲。北约东扩是新欧洲自带干粮的,不断升级的俄罗斯威胁由美国顶着,这也是美国对老欧洲“不肯承担应有负担”的不满来由。

但俄罗斯发飙使得老欧洲重新认识欧洲安全态势,北约东扩原来不是免费的医疗保险。现在突然发现欧洲得重病了,只有大家一起涨保费了。

老欧洲属于发达地区,但家大业大开销大,社会福利开支尤其沉重。现在劳动生产率低迷,通货膨胀压力巨大,能源价格上涨更是雪上加霜,增加军事开支实在是不可承受之重。

实际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30年后,欧洲的军事工业也严重萎缩了。英国已经失去坦克制造能力,法国的突击步枪需要从德国购买,德国丧失了独立的直升机工业,意大利的战术飞机研发和制造也只有跟着打酱油了。

如果欧洲真的重整军备,一方面呼应了美国要求欧洲承担更多责任的呼声,另一方面对美国也是压力。

在理想情况下,欧洲没有真正的安全威胁,但“自愿”加强军备,为美国减负,美国只需要担负“领导责任”就行了。为此,美国一直炒作“俄罗斯威胁”。但俄罗斯真的发飙了,欧洲真的需要美国领导和勇挑重担了,美国也无法从欧洲脱身了。美军必须重回欧洲,而不是现在这样,常驻的只有在德国的第二装甲骑兵团(“斯崔克”)和第173空降兵旅两支轻型部队,否则美国领导权就一风吹了。

美国的亚太战略是正视美国国力支持不了同时对抗中国和俄罗斯的现实的结果:弃欧入亚,全力对付中国。但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果断行动凸显了亚太战略的盲点:俄罗斯在欧洲只是虚张声势,不会有实质性大动作。或许也可以说:普京看到了亚太战略的盲点,才敢于赌上国运捡漏。

亚太以海空战为主,美国海军对乌克兰甚至中欧战场的作用不大,但要对战争扩大、北大西洋海路受到威胁的传统想定做准备。俄罗斯潜艇的威胁比中国还大,北大西洋海运被切断是万万不能的,要反制则会大量牵制美国潜艇、航母和两攻(用于远洋反潜)力量。

美国陆军的重点可能回到欧洲,这倒是解套了。近十多年来,美国陆军一直在纠结如何在海空为主的亚太战场上发挥作用,重建中程导弹和战役打击力量都不一定找得到基地,没有多少东道国愿意吸引中国的火力。但欧洲战场“简单”得多,现有力量的构成和装备都适用,中程导弹和战役打击力量的部署和使用也简单得多,冷战末期的方案是现成的。

最吃重的是美国空军。不管在哪里,美军作战都是空中先行。在冷战时代,欧洲是美国空军的当然重点,F-15首先部署的就是在德国的比特堡基地。如果美国陆军重回欧洲,空军不仅要跟上,还要先行。好处是,F-22、F-35的航程不足不成问题了,F-15、F-16都还可以顶一阵子用,A-10都有用武之地了。坏处是:亚太这里的漏洞更大了。

说起来,欧洲的美国陆军和亚太的美国海军都需要美国空军的支援,但陆军要守土,机动性有限,更需要空军。事实上,离开空中优势,美国陆军寸步难行,反恐的困境正是因为空中优势发挥不出来。海军则不同,海军本身就是机动的,航母更是自带空中掩护。只要放下守岛的包袱,美国海军在亚太并不被动。问题是,其他岛还好说,台湾岛要是失守了,美国的亚太战略就崩盘了,这是对美国二战后亚太乃至世界战略态势的根本性逆转。

在二战中,罗斯福的战略决策是“先欧后亚”,在亚太方向压住日军攻势,首先解决欧洲战场,然后把力量转向亚太战场。今天就难说了。从对美国霸权的颠覆性影响来说,美国需要“先亚后欧”;但从维护美国基本盘和“先易后难”来说,需要“先欧后亚”。

对美国更糟心的是,“先亚后欧”还是“先欧后亚”还可能涉及美国国内党争。俄军进攻乌克兰后,“共和党亲俄”已经成为并不罕见的指控,凸显民主党反俄的坚定。这对共和党的政治信用是极大的损害。共和党必然要推出“民主党亲中”作为反制,指控民主党用反俄为借口,掩盖反中不力的事实。两党恶斗可能使得美国国家战略举棋不定,美国民心也被搅得一团糟。

在二战时代,美国不存在这样党争影响国家安全决策的问题。直到珍珠港,日本从来都轮不上对美国安全的直接威胁。“先欧后亚”得到朝野的明确、一致的支持。今天反华成为美国朝野的政治时尚,反俄依然是传统的政治正确,但谁都知道美国一挑二挑不动,把中俄压缩到背靠背,世界工厂和世界宝藏合体,麦金利最担心的控制世界岛的“强权”就形成了,怎么办?

冷战后,美国冲昏了头脑,以为真可以横着走了。但新的地缘政治现实必将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全球战略,同时与中俄为敌是不可承受之重。在冷战时代,苏联GDP在巅峰时也不超过美国的40%,更是只有欧美之和的不到1/4。现在,中国GDP已经超过美国的70%,Quad绑在一起也只勉强超过中国一倍,作为世界工厂,中国GDP的含金量更高。俄罗斯的GDP大约为中国的1/10,但俄罗斯的幅员和资源是无可置疑的,潜力也因此而巨大。

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遇到同样的难题,在与德国展开海军竞赛时,只有收缩战线,集中精力,英国在全球的利益交由盟国“代管”。比如说,美洲利益交给美国,远东利益交给日本,地中海利益交给法国。英国海军则专注于在北海上与德国海军对抗。

在一战中,英国惨胜,海上优势确保英国来自殖民地的输血得以继续。但英国也发现,Pax Britannica一去不返。美国成长为新巨人,而日本在击败沙俄后,已经称霸远东。失去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是大英帝国衰落的开始。二战是一战的继续,二战后,英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了。

时间快进到21世纪,历史并不简单重演。美国还是坚信能在与中国的对抗中获胜,但越来越像只可能惨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世界上从来不缺黄雀,这是美国极端不愿意看到的。美国不愿意面对的更大问题是,谁才是螳螂,谁才是蝉?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中国也不称霸,专心自己的国家安全。美国的未来在于重建经济发展基础,但“重建更好”计划不仅一步三回头,还面临天大的通胀压力,再要大幅度扩张军备,力不从心了。

俄罗斯的发飙可能迫使美国头脑清醒下来:一强独大的时代真的过去了,该想想接下去怎么过日子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乌克兰 俄罗斯 欧洲 北约 美国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沙利文“立牌坊”:美国没直接参与

中国人吃大米成罪过?30年稻田变革打破质疑

印度“不紧张”,又能站队特朗普对中国硬一把?

俄杜马主席:拜登行将就木,想把全世界一起“带走”

美企警告特朗普:明年1月将上演“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