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恩:李嘉诚跑了 香港记者这样看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0-26 07:38

陈可恩

陈可恩作者

香港财经记者

【《别让李嘉诚跑了》一文近期引发巨大风波,其中李嘉诚加大了在欧洲的投资,放慢了在中国的投资,已成事实。但整个风波,香港本土人士究竟如何看,一直鲜有声音传出。香港资深财经记者陈可恩应约为观察者网撰稿,谈了她的看法,她对编辑称,这也是香港主流人士的看法。还是那句老话,兼听则明,供读者朋友们思考和探讨,谢绝非理性评论。】

由一篇在《瞭望智库》上发表的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所引发风波,可谓没完没了,最引人入胜的是坐拥340亿港元的香港首富、亦是文中的主角李嘉诚,竟然亦参与在这场口舌之争中。

香港媒体《苹果日报》上周报导,一位电盈忠实小股东,见到李超人不停被批评,于是投稿去一份报章,题为《我最尊敬的人是李嘉诚》,文章登后,竟得到李嘉诚的回信,信中提到“最近出现的风雨”令他诧异之余,又指:“错误观念和盲信的蔓延,容易让怀有动机的人,乘势把别人钉在‘耻辱柱’上”。如此大感慨,是真的因为不白之冤,还是另有玄机?

在罗天昊指责李嘉诚在中国经济紧张时刻,不停抛售中国资产,严重影响大陆信心后。长和已罕有地发出了一篇声明自辩,解释了选择离岸设立公司,是为了让企业取得更现代化架构和更高效运作模式,更把部分国企拖下水,指它们亦在海外设置离岸公司。然后再力陈,长和系在中国的发展规模,包括发展中,及将发展之总楼面面积远高于2,000 万平方米;在内地的零售店铺由两年前的1300间增加至今天2300间,增幅为77%。

听起来振振有词,不过这也许只是事实的部分。翻查重组前长和系的旗舰上市公司和黄(和黄比重组前的长实有更多地产以外的业务)过去十年的收入结构变化,在2004年,和黄在欧洲的收益总额为603.16亿港元,占了集团总收益的33%,而整个中国包括香港加上内地的收益在当时为641.75亿元,占了整体的35.77%。再看和黄重组前最后一份年度业绩,即2014年的情况,其欧洲的收益总额已经升至43%,而香港和内地的收益总额却跌至27%。

再加上长和系近年的确积极收购海外资产,包括电讯、火车及飞机租赁、机场停车场、水电及供气业务等。当中近期最大型的一笔收购,属斥资逾千亿元,收购英国电讯商O2。

反而长和于内地及香港两地已鲜见如此大型的投资,近3年在香港仅成功夺得一幅地皮,投地成绩与2010年至2012年期间投得11幅地皮大有差距。在内地,长和更大手出售资产,例如2013年先后出售内地河南省的107国道驻马店公路路段,以及上海陆家嘴的商厦。

李嘉诚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欧洲业绩贡献情况表 图来自网络

当众多的数据和事件出现,难免被市场解读为撤资,或者温和点说,是“把业务重心从亚洲逐渐转而至欧洲”。业务转移的真正原因,只有李嘉诚肚里的虫才有机会知道。所以引发不少阴谋论,包括与中央政府、与自治区政府关系有变,唯长实则认为加重欧洲投资,是为了避免中国经营风险,而这个解释,其实亦有几分道理。

致股东函谈经济寒流

中国经济数据放缓,近期出口负增长,采购指数下跌,港商们的确担忧中国经济。经济冷风已经在袭击香港的转口业,过去自由行在港豪扫奢侈品的景象亦不复现,不少国际大品牌如Coach、Marc Jacob,都关闭了它们在中环或尖沙咀的旗舰店。

中国经济放缓,也影响到港商在内地的生意,例如在内地拥有不少商场的恒隆地产主席陈启宗,日前在公司中期报告中的致股东函中,就点出了中国的经济风险,他用了恒隆在香港和内地一线和二线城市中的发展项目收入情况作例子,道出了经营的艰难。而他得出的结论是:"也许经济的更大隐忧在于楼市疲弱。"

因为中国房地产活动与整体经济约有百分之二十关联。过去人人争建楼房,经济遂水涨船高;如今情况逆转,带来的影响亦然。楼价停滞的负面影响亦已出现,企业投资也比以前谨慎,而在出口方面,陈则指“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成本价格差距已收窄”。再者,全球经济低迷,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美发达国家也减少了对大部分中国货品的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陈启宗对于政府所采取的刺激政策短期提振经济的效果,并没有冀予太大期望。如政府的救市政策,他认为“当政府去年底开始把大量流动资金注入经济体并导向上海和深圳股市时,我们知道迟早会带来麻烦。”

内地资本财大气粗 力压港商

而且香港企业不止担心中国经济,还要面对内地企业来港的竞争。过去十多年,香港商人北上寻宝的同时,其实一批内地企业亦南下来港插旗。分析认为内地企业投资香港市场,除了可以分散市场风险,更因为香港的法治、营商制度比较成熟和完善,可以让内地企业机构赚取经验,而且香港市场开放,亦是中资走入国际市场的平台。

如在地产市场,近两年香港拍卖的土地,多由内地资本以高价投得,如世茂房地产于九月底力压其他入标的港内发展商,斥70.2亿港元购入石硖尾大窝坪豪宅地皮。

又如保利置业于以17.3亿港元,购得屯门咖啡湾临海地皮,竞投的每呎(约等于0.0929平方米)楼面地价高达15,095港元(合13.3万/平方米,观察者网注),以呎价计,贵绝新界西北区,更属历来新界区第三贵的地王。由于内地房地产财雄势大,来港发展亦志在打造形象,进而开发国际市场。所以投标很多时候都是“不问价取”,港地产商明显失势。

内地企业不仅抢地,近日还来势汹汹抢攻地产代理市场,之前,香港地产代理业一直由中原、美联两大阵营所垄断。但早前Q房网杀入香港,近日又传中国地产代理龙头行链家计划来港发展。由于内地地产代理财雄势大,令中原地产不得不加快上市计划,其创办人施永青亦直言此次上市的原因,是集团面对竞争对手步步紧逼,需要集资应战。

其他行业更不在话下,在内资机构不断染指下,银行、劵商、百货等行业竞争激烈,不少老牌港资斗不过,唯有卖盘给内地资本或海外财团。过去十年,香港每隔数年便有一家中小型银行被收购或私有化,如2008年永隆银行被招商银行以近200亿元收购;2010年工银亚洲被母公司工商银行收购,2013年越秀集团以116亿港元收购创兴银行,现时港资银行已所剩无几,主要仅存东亚银行和大新两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港商在内地外商投资中的比例是68%,到了2004年就下降了一半,到现在可谓连自己的地盘都守不住。

香港营商环境恶化

然而,香港商人一向很灵活,从回归前在外资中比例最高,到回归前后在内地建立人脉网络、跟政府打好关系,所以不能低估香港商人逆境中奋斗的能力,加上恒隆主席陈启宗给股东的信,亦指在逆境之时,强者会越强,而弱者则迟早会失败。所以经济和竞争如何,未必是港商放弃投资某地的原因。

除了经济风险,亦不能够忽视港商所面对的政策风险,而李嘉诚的回应《别让李嘉诚跑了》以及给股东的回信一文中,提到对近期“一切是是非非感到痛心",亦流露了港商对社会情况的不安。

以香港市场为例,本港的政治化和仇富情绪近年愈见加剧,社会分歧愈来愈大,不论是营商状况及营商预期也每况愈下。这些社会问题更直接影响到长和的营运。

如在2013年3月尾,约400至500名工人参与历时40日的罢工,外判(指外包)工人不满自1997年以来未有加薪,一度在货柜码头外扎营,最后更移师至长和系总部抗议,并摆满丑化李嘉诚的示威标语及工具。

在工潮期间,一些支持工运的市民更到百佳分店外派传单,呼吁抵制同系的百佳超市及丰泽电器,弥漫着仇富情绪。虽然经过谈判,工人最终获外判商(香港说法,指劳务派遣或外包单位)加薪9.8%平息工潮,但这段期间对长和已带来一定的影响。

有分析指出,在此次事件中,和黄损失的营业额要以亿元计算,这些现象更引起商界忧虑,就连会德丰主席吴光正亦坦言,曾听到一些商界朋友称,香港的营商环境愈来愈差。这也难怪,毕竟长和系旗下的业务,与本港大众息息相关,因此往往成为仇富的众矢之的。

而至去年,人大在8月31日决定,公布2017年香港特首普选的候选人须先经过1,200人提名委员会半数的支持,才可出闸参选,这个筛选方法引起部分香港人不满,更有人发起占领街头的“占中”行动。

虽然最终行动历时数月算是和平落幕,但香港人绝不是皆大欢喜,社会分裂的情况更加明显,无论是支持政府还是反对的人士,每次街头行动都趋于激烈。

而社会纷乱的内耗,已经使香港政令难行;营商环境遭遇前所未有的恶化。事实上,人总是追求安稳和谐的生活,一旦安定的生活受到破坏,便会有迁移的考虑,如欧洲难民潮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小市民尚且有如此想法,更可况在商言商的商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更多财经新闻精彩解读,请扫码关注观察者网财经公众号:羽扇观经(ID:guanchacaijing)非主流财经解读, 修复三观,关注有惊喜!

责任编辑:苏堤
李嘉诚 香港 香港楼市 中国经济 房地产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马上走人了,还要对中国无人机动手

促消费为什么没有起色?这与搞创新不矛盾

中国首次实现!“领先马斯克的星链”

15死!新年首日,“恐袭”疑云笼罩美国

这一领域,普京指示要确保同中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