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德文希尔·埃利斯:莫迪访华要向习近平推销什么?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5-15 07:05
印度总理莫迪14日早上抵达中国,开始为期三天的访问。中国主席习近平破例亲赴西安迎接莫迪。此次中印领导人会晤被称作“十亿人民与另外十亿人民的对话”,覆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国际媒体关注的仍然是中印边界争议。实际上,中国除了坚定不移地维护领土主权外,处理分歧的手段越来越灵活。其背后的原因乃是中国的人口大趋势。
二十五年前,走出文革阴影的中国百废待兴,当时工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中国之所以能拥有持续的年龄红利,部分是因为毛泽东时期中国政府还未实行计划生育,允许妇女生育多名儿女。
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不断膨胀,人口增长速度直到90年代后期才开始放缓。从那时起,中国的劳动人口开始老化,并且总数也从峰值7.5亿人开始减少。中国人越来越老,但同时也越来越富,形成了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今天,中国工人的平均年龄是37岁。随着中国工人工资不断增长,中国遭遇新的困境:应该到哪里去找大批量生产的廉价商品,来维持人民的幸福生活呢?
反观印度。今天,印度工人的平均年龄为23岁,刚好与25年前的中国一样。目前印度的劳动人口达4.5亿,且该数字还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25年时将与中国劳动人口总量不相上下。这意味着,当中国的劳动力开始变老、变贵时,印度能提供大量成本低廉的劳动力。如果单纯按人口动态来衡量,世界工厂正在转移,外流的大部分产能将涌向印度。
这个趋势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的中产阶级不但规模庞大,要求更是越来越高,中共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廉价劳动力,才能保证公民们享受大批量生产的日常用品。虽然中国和东盟国家(主要是印度尼西亚)能满足部分生产需求,但纵观亚洲,只有印度能提供大量劳动力。与印度相比,越南的规模太小,不可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也无法满足中国对消费品的需求。
中国政府早已看清这种趋势,对中印两国的边境问题进行淡化处理,并主动提出对印度巨额投资助其提升基础设施,以确保未来廉价的“印度制造”产品能方便快捷地运抵中国国内消费市场。随着中印两国的贸易关系走上新台阶,可能会达成某种形式的中印自由贸易协议,与此相关的先期讨论业已展开。
最关键的是,中国已经认识到,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就离不开印度的年轻工人。未来十年,中印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将成为亚洲新兴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互动关系。中国对这种动态的理解,以及对印度劳动力的大规模利用,将对未来数十年的中国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
总之,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印度;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也需要印度,因为如果广大中产阶级对价廉物美商品的需求得不到保证,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中国制造业如今面临的风险是,成本可能上升至大多数中国人不能接受的水平。事实上,这便是为什么中国需要印度制造业,也是中国愿意为印度基础设施建设买单的原因。发展问题必定是此次两国领导人会谈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的智囊团已经开始研究如何让古老的商路在新世纪里重新焕发生机。两国可能达成对印度高铁网络、港口设施的投资协议。虽然基础设施项目将占据新闻头条,但中印两国关系的根本动力来自中国未来对印度出口商品的需要。这对担心贸易不平衡的印度政客是个好消息。此次中印领导人会见,习近平主席是否会给莫迪总理列一张购物清单,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原载印度gatewayhouse网站,观察者网杨晗轶翻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