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就算没拿奥斯卡,它也是我心中的最佳影片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2-29 08:31

地瓜

地瓜作者

一个学经济学的,酷爱看电影电视剧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将于北京时间2016年2月29日上午9点半正式举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属提名最佳影片的八部电影了。

目前来看,呼声最高的是《荒野猎人》,影帝呼声最高的同样也是其主演小李子,这个媒体已经炒了好几个月了,在此也不做赘述。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心目中的最佳不是《荒野猎人》。可别搞错——我非常喜欢《荒野猎人》,它把人意志的极致刻画得淋漓尽致,也通过摄影展现了电影制作技术的巅峰。

但抛开技术谈立意的话,《荒野猎人》的现实意义就要差很多了。在技术与立意之间,我比较偏好后者。

所以我更关注这八部片子中的这三部:《间谍之桥》、《大空头》和《聚焦》。

它们有这么三个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其次,它们都是“行业剧”——《间谍之桥》是关于律师行业的,《大空头》是关于金融行业的,《聚焦》是关于新闻行业的;

最后,它们都从行业出发,反映了更大的现实——关于社会与人的一些令人绝望的真相。这种绝望的根源,深深扎根于人的骨子里,无关政治,无关信仰,没有任何方式能够根除。

在这个时候,是不是能够面对,就成了区分伟大与渺小的唯一准绳。

这三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聚焦》,因为它看上去最实在。相比之下,《间谍之桥》有点彰显美式价值观,《大空头》的炫技多少遮掩了事件背后的沉重。

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聚焦》吧。

影片质量:5/5

是否推荐:非常推荐

有很多细节剧透。

Because while the truncheon may be used in lieu of conversation,words will always retain their power. 

因为尽管沉默代替了谈话,言语却总是能保持它的力量。 

——《V字仇杀队》

这句来自政治寓言《V字仇杀队》的台词,放到传记片《聚焦》中,竟然出奇合适。

《聚焦》,如前所述,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本片讲述2001年《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栏目团队四人组,调查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孩子的案件。随着案件牵连越来越广,宗教界、政界、法律界,甚至波士顿以外的地区都被牵扯进来,团队成员被前所未有地推上了风口浪尖。但他们仍旧以手中的笔为武器,无声地拷问整个社会的底线。

整个故事并不复杂,结局也没有悬念。然而,本片却以冷静克制的宛如新闻报道般的语言,道出了延续几十年的寒冷彻骨的真相。

还原真相,是本片的首要目的。

故事的开端,非常平淡。《波士顿环球报》来了一名新的总编辑,不苟言笑、不急不躁的马蒂·巴伦(列维·施瑞博尔饰)。在第一次例行会议上,他语气平和地指出,一个名为吉欧根的天主教神父猥亵教区孩子的未结诉讼案件值得深入调查一下。

他的理由,很简单:这个事件与社区紧密相关,我们是这个社区的一分子,因此我们必须去调查这件事。

他的理由十分充分,让人无法反驳,于是“聚焦栏目”开始了这个调查;电影的大部分时间,围绕四个人有条不紊、配合默契的调查展开。在这一点上,电影没有用什么花哨的表现手法来让这个稍显枯燥的过程像《大空头》那样好玩起来,而是实打实地展现四个人是怎么思考、访谈、查资料、互相交流的。

这样做非常聪明,因为这使电影有了一种冷静客观的严肃感;这部电影就是要让没有经过丝毫修饰的真相,一点点渗入观众的脑海中,寒冷到观众的骨子里。

“聚焦”四人组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真相:吉欧根不是孤案。通过持续的调查,牵涉进猥亵案件的神父不断增多。这种层层递进的震惊,不断刷新“聚焦”团队和观众们的三观。

在访谈受害者互助小组SNAP的负责人时,“聚焦”团队得知他们知道波士顿就有13个。

负责人还很不爽组长罗比·罗宾森(迈克尔·基顿饰)不断重复他的话。

对于受害者们来说,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对于局外人而言,这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在电话访谈治疗过亵童神父的治疗师、前神父理查德时,他根据以往研究出来的比例6%推测波士顿区域1500名神父中大概有90个是恋童癖。

这里给了一个远景,记者们再次被震惊而各自陷入沉思,反倒是电话那头见怪不怪的理查德见他们久久无声,试探地“喂”了一下看他们还在不在。

团队将此事报告给主管本,本同样三观尽毁:“如果有90个这样的人渣,大伙早就知道了吧!”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这是整个教会自上而下的腐朽所致。

现在,“聚焦”团队要向体制开战了。他们不但要查神父,还要扳倒主教。

在查阅神父工作日志时“聚焦”团队发现了一个规律——被控有亵童行为的神父在被停职的时间段里,工作日志上存在类似“病假”的标注。四人对照所有工作日志,发现有87个神父符合这个规律——这个数字跟预测很接近。

调查表明这个数字并非没有可能。就连组长罗宾森的校友中都有受害者——他当年没有遭殃不过是幸运罢了。

经过长达数月的调查,“聚焦”团队最终定下了70个神父的名字,他们是过去几十年间天主教和被性侵小孩家庭的私下调解案件中涉及的神父。

本片的第二个目的,是展现新闻人的职业素养。除去刚才已经展示的求真务实的态度,还有接下来要展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漫长的调查中,团队遭遇了异常大的困难。首先是许多当事人三缄其口,这其中包括受害者的律师。

帮助受害者“私了”的律师。

教会的律师。

还有主教对总编巴伦亲自施压。

然而“聚焦”团队没有人放弃。面对质疑,他们始终是不卑不亢。比如面对主教的拉拢,巴伦就以其一贯的淡然回答说:“新闻机构必须保持独立自主。”

面对法官质疑报社有什么责任发表这些内容,“聚焦”成员迈克尔(马克·鲁弗洛饰)反问:“报社有什么责任不发表这些内容?”

影片的第三个目的,它并不只是单纯地把单个神父乃至整个教会作为恶人来批判;它通过“聚焦”团队的调查,也从侧面反应出整个社会的助纣为虐。

警察失职,对神父不闻不问。

信众愚昧,对神父有着盲目的崇拜。

神父所在的学校,极力掩饰自己的过失。

教会公然从法院拿走法律文件。

就连作为施虐者的神父,本身也是体制的受害者。他们对是非对错完全没有概念,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违法犯罪。

这些让人震惊的话语,被当事人若无其事地说出来,仿佛平常事一样——这种情况和那些数字一样令观众触目惊心。看到这里,你会彻底对所谓的宗教信仰失望。《V字仇杀队》在这里又要乱入了:

That with devotiors visage and pious action. we do sugar o'er the devil himself. 

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 

讽刺的是,这种问责,连问责者本身也不能幸免。“聚焦”团队的组长罗宾森,也被再三质问不作为:你当年在哪里?我们来求助你为什么不帮助我们?

对此,罗宾森也十分羞愧,他只能黯然说道:“我也不知道。”

虽说影片展现了新闻人的职业素养,但这些新闻人并不是毫无人性。我们能看见他们在调查中,自己的判断、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喜怒哀乐。

“聚焦”成员中沉稳老实的马特·卡罗尔(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个涉案神父就住在自己家附近,赶快警告孩子们不要靠近。

同时,他也希望罗宾森赶快发表故事;等故事发表后,他亲自把报纸摔在那个神父门口,昂首离开。

生性急躁的迈克尔则奉献了冷峻的全片最具冲击力、最感染人、最让人潸然泪下的一场独白,请求组长罗宾森赶快发表故事。短短几十秒的爆发,将整场电影的压抑宣泄殆尽。

然而罗宾森还是以超常的忍耐力,继续寻找关键的线人指认70名神父,最终成功。

至此,“聚焦”团队完成了对体制的斗争。然而主教也只不过是辞职被调回罗马了事。

最后,电影借眼光独到的总编巴伦的口,这样总结这件全社会的丑闻和新闻工作者的表现:“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忘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黑暗中磕磕绊绊。突然间天亮了,人们却开始互相指责起来。我不想对我来之前的情况品头论足,不过你们每个人都在这个报道上干得很出色。而我认为这个报道会给我们的读者带来直接和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我而言,这种报道正是我们干这一行的原因。”

每个人的灵魂中都有自己不愿面对的部分,每个组织也一样,每个社会也一样。

在这个时候,是不是能够面对,就成了区分伟大与渺小的唯一准绳。

你不能在自己一身污的时候,看见别人洗衣服,就嘲笑他:“看他把衣服都弄脏了!”同时极力隐藏自己也不干净的事实。

隐藏是没有用的。让人闭嘴也是没有用的。因为尽管沉默代替了谈话,言语却总是能保持它的力量。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最后,想看本片的读者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银幕筛查机”(filmfilter),在对话框里回复“聚焦”。

责任编辑:陈佳静
奥斯卡 最佳 电影 新闻记者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居然在锯自己骑着的那根树枝,蠢得可怕”

换一种方式,让国宝“回家”

矛头直指哈尔科夫,普京首次公开俄军意图

普京特地去了趟哈尔滨,东北-远东合作前景如何?

中俄联合声明重量级要点,不只有图们江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