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你们说的“小镇做题家”,请不要说我高分低能!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9-06 09:03

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作者

没啥,就是想和你分享点看法

【导读】 开学季来临,大一新生也踏入校园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其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历过严酷的高考刷题模式,最终却发现“刷题”并不代表能力,连在大城市便利店里买杯咖啡都显得局促。这些人被称为——“小镇做题家”。 靠优异的成绩考入985、211,却发现自己一无所事,心态也很快崩了。小镇做题家,这个略带自嘲的称呼,足以概括他们的曾经吗?或者我们把问题引向更深入:现有教育模式出了什么问题,小镇做题家的出路又在哪里? 这里转载两篇来自“小镇做题家”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来自小镇,我们“高分低能”,我们偏执

作者:似水流年,转载自通过阅读看世界,作者已授权观察者网转载

随意在公号上刷了几篇文章,凑巧都与职业选择和转换相关。

美青在《讲一个失业、无保险的“人到50岁”的故事吧》一文中讲了一个美国货车司机54岁时失了业,没有医疗保险,一只眼睛近乎失明,通过参加社区大学IT支持维护课成功换行的故事。

从个人奋斗角度出发,这个老美的案例真的很有说服力。于是美青写到:有人在她的50多岁去读法学院,有人在他的50岁去读信息技术维修证书,有人在50多岁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无论朋友们对于转行的考量结果如何,都希望亲们可以不要为了“年龄”这个因素,而过于焦虑。

好励志,好令人振奋。一言不合就想辞职的人,是不是马上就有递交辞职书去寻找理想中的职业的冲动?

几分钟后,我看到了《小镇做题家:一个211高校学生的命运陷阱》一文,感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如鲠在喉,因为我在“赵韦”身上看见自己。

我们都曾经相信,高中就是坐牢,牢底坐穿了,人也自由了。

我们都是“小镇做题家”,高考前夕点着蜡烛刷题目的经历仿佛就在昨天。

我们都不明白志愿填报书里的专业词汇,稀里糊涂选择了自己的大学和专业。

我们一路狂奔,逃离了自己的家乡,发誓再也不回那个单调乏味的小镇。

我们都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时,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在不喜欢的领域里耗费三年时间继续攻读硕士,要么去找一份很差很差的工作。因为我们刚一进入大学就明白,我们的专业很冷门,几乎没有市场。仅从就业角度来说,我们是名副其实的“高分低能儿”。

我选择了继续在学校耗几年,希望硕士文凭可以为自己换取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

“赵韦”比我勇敢,他大学期间就去美国见过世面。他放弃就业和保研,选择多学一年计算机,想成为码农,赚取高薪。

不幸的是,我们都有点偏执。在高压之下忘我学习,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人还特么的抑郁和焦虑了。

“赵韦”被父母逼去亲戚的建筑工地上班,985学历成了废纸,也成了阻碍自己适应社会的一个道具。

“赵韦”在豆瓣小组发现了一个热帖,发帖人自称“小镇做题家”: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

这种带有戏谑意味的自嘲戳中了我们每一个来自十八线小镇,在现实生活中无数次撞得头破血流的“赵韦”们。

文章末尾,“赵韦”接受了一家公司文员的工作,薪水距离自己期望十万八千里,但那是唯一能把他从泥潭里打捞出来的机会。

是的,无数个“小镇做题家”最终都得学会和现实妥协,在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上“活着”,再伺机寻找突破。

这篇文章评论区的小伙伴很多也感同身受,做了诚挚的留言,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无法在大城市落脚,也回不到农村。”这句话 太真实了…

学历在20岁的阶段是父母在亲人们间炫耀的资本,在30岁时变成大家嘲讽你“一事无成”的枷锁。

再劝一句想学计算机的小伙伴,身边有不少计算机的大神,拿公司分红的那种,据我观察,身边计算机的大神都有超乎寻常的天赋和恒心。跟女朋友出门玩都带着笔记本,能够夜以继日的熬夜白天继续嗨,小屏幕播放乡村爱情不耽误大屏幕纠错。真不是有热情就可以的,程序员不是想当就能当的…

看完了有些泪目,同样农村本科毕业,留不下城市,回去不农村,工作两年仅存了的一点钱选择了辞职考研,其间患上抑郁症,好在最后考上了一所211,但是我又怀疑这样继续返校又能改变什么?

太真实了,以前以为前途光芒万丈,现实却可以直接给你当头一棒,还朝你吐口水。

经历相似,共鸣感很强,幸好自己在处于崩溃边缘时及时撤退,换了条路。

……

文章最后,我只想说,“小镇做题家”们加油,或许到了我们50多岁的时候,可以像美青故事中那个成功换行的美国人那样,终于找对了努力的方向。

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该怎么办?

作者:山中小鹿,转载自豆瓣小组“小镇做题家”

我当年硕士毕业之前半年,应聘到了母校一个学院的合同岗位,说是可以签三方,让我先去实习,我也去了,我时常请假考公务员就为了应届生身份没签三方,他们就不满我经常请假,最后到了五月份居然不想和我签合同了,实习从3月到5月还耽误了我很多时间。我脸皮薄,当时主要对接的老师说了不签合同那种话,就没有去争取,主动放弃了那个岗位,和裸辞差不多,事实证明确实后来很艰难的。还好后来艰辛的努力,考上了广州其他高校的事业编。所以说,能骑驴找马就在职考编,别随便裸辞。

一开始刚刚毕业时我先找了一个工作,在广州一所高校做行政,是人事代理,和在编待遇差距较大,不属于同工同酬。这两年在职期间考了很多事业单位岗位(事业编及同工同酬岗),朋友约我出来耍经常约不着,因为我一般每个周末都参加考试。最夸张的情况下,一个周末就考三场笔试。高校、中小学、其他事业单位,只要有事业编,哪怕是只招聘一个人,只要我的专业能报名,我就参加。

细数下来,考过的单位有几十家了。考过高校岗位的同学可能也会发现,很多学校题目都有自身的特色,甚至连题型都不同,很多考试其实都难以准备的,我经常也是没怎么准备就去考试了。我这个人的特点是记忆力好,每次考完下了考场都会把考过的一些题目记录下来,回家查阅总结提高。

终于,在各种考试两年后考上了事业编。纵观所有考过的岗位,其中大约有一半的情况是进了面试的,其中面试后确定考上的有3次,最终权衡选择了现在的岗位。考试一定要脸皮厚,不要一次失败就觉得沮丧,在一线城市竞争非常大,每次一个岗位只招1人,都有50—300人竞争,里面49—299人都失败了,那又怎么样,再报名再考呗,面试只需要有一次成功就考上啦。

这几年陆续参加过考试的单位(主要是广州的高校):中大(事业编和后来出的同工同酬聘用制)、广外(事业编)、南医大(事业编)、仲恺(同工同酬岗)、广轻(事业编)、广交院(事业编)、广外艺(事业编)、白云技师学院(事业编)、部队翻译(军队文职)、选调生(公务员)、民航职院(事业编)、广美、农工商职院、广城、电子五所、省农科院、广体职院等等。有一段时间觉得不考试都不习惯了,真是考疯了。

现在回忆硕士找工作的经历,除了脸皮薄放弃了一个已有的岗位之外,还在校招时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自己不想走下去的企业校招这一块,也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实际情况,希望大家能少走一点弯路。

1.8月底—9月初。当时的心态是,根本不想找工作,觉得要是能在别人注意不到的小众领域轻松获得一个待遇不错的工作就好了。然后就为了逃避找工作,自己办签证跑到欧洲玩儿半个月才回学校。

反思:毕业季的时间节点很重要,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当时逃避一个月,后面可能得待业半年。市场上所有的好工作都是需要和千军万马去争的,这就是毕业的残酷,一下子进入市场竞争,成为人才市场上的人才,被人judge,被公司、用人单位挑挑拣拣,是很残酷的。所谓的小众领域不是没有(如一些外企用英语发在一些渠道的岗位),但是小众领域有个很明显的弊端,晋升路径不会很完善明确,小众领域一般来说是些不错的平台临时招人,各方面还是比不上校招名企的,薪资待遇也不可能很好,当然,应届毕业生如果没更好的出路可以去尝试,先上车再说。

2.9月初—10月初。身边的同学一半以上在疯狂参加各种宣讲会,面试各种校招企业,我也跟风投了很多简历。因为毕业学校在当地有名气,基本上是给了面试机会的,但是我不太适应企业的面试,或者说我心目中的面试要更正式一些,不是随便聊个天那种,尤其无领导小组面试不擅长,而这种形式是现在企业的主流面试形式。

针对这一点,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内心里是比较抵触去企业工作的。首先不喜欢企业在宣讲会上浮夸风的讲演,其次不喜欢他们随意的面试题目,比如校招时一个地产公司的面试,也是无领导小组讨论,问如何看待刘强东的一元年薪,及对章泽天的影响。我当时感觉一堆中大的硕士围在那儿讲八卦一样,评价一个我根本不在乎的名人私事。另外一个大厂的校招,我们那个组的HR,说很多冠冕堂皇的话之后,说进来就知道,该厂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现在就这样说,我到底去还是不去呢。

反思:回过头来看,发现这种过于不正式、不严肃的面试不适合我,或者说去private sector不适合我,因为我不具有企业式自我营销的意识和愿望,根本不想给企业创造价值,结论是我更适合public sector的工作,这些也是刚刚毕业时没有准确清晰定位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吴立群
小镇做题家 高分低能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