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全职太太”之争,为什么女权主义总在“窝里斗”?

来源:观察者网

2020-10-30 09:55

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作者

没啥,就是想和你分享点看法

【文/观察者网 新之AKIRA】

最近,网上铺天盖地都在讨论一个词“全职太太”,起因是前段时间火遍网络的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在一档节目中提到,她反对自己的学生做“全职太太”,“女人要靠自己,不能就靠男人”,并且曾经拒绝了一位自己做了全职太太的学生的捐款,让她“滚出去”。

一时间,网络上两种对立的声音开始了battle:

一方支持张校长的,认为女性就是应该走出家庭,在社会上工作才能自立自强,做全职太太是对自己不负责,对女性群体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

另一方反对张校长,他们认为女性在家庭中的劳动应该受到尊重,全职太太也是工作,在家工作的价值应该受到肯定,贬低全职太太就是在压迫和剥削女性。

有趣的是,这两派持截然相反观点的人都被冠以一个共同的名称——“女权主义者”。

我们先把“女权”这一更加复杂的话题放一边。

一方面,一个乡村教育工作者的一句话能在网络空间激起这么大的反响说明女性所谓的“回归家庭”是涉及很多人切实利益和生活的,另一方面,其实我认为网络上的这波讨论和张校长的观点之间是有次元壁的,两者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作为一名女校校长,她鼓励自己的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价值,不要荒废所学,女性自强自立,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张校长对此感到生气失望当然应该被理解。就好比高校培养一位免费师范生,这位同学最后毕业时说,谢谢你们的培养,但我不准备去当老师了……学校会对这一违反约定的行为感到失望,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做出补偿。

更关键的是,什么是“全职太太”?这个词能掰扯清楚吗?以下几种人都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且都自称为“全职太太”:

1. 女方家底厚实,坐拥千万私产,住别墅,开豪车,生二娃,家里管家保姆钟点工各司其职的女人;

2. 受过高等教育,拿着老公的工资卡,全职在家主要是抓孩子学习,兼打理家庭资产,同时保障家里后勤,让老公回来有热饭吃,孩子上特长班有人陪,家里井井有条的女人。

3. 文化水平低,靠丈夫给的“家用”买菜烧饭,在家任劳任怨伺候一家老小,离开家庭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或者只能从事底层劳动的女人。

社会的变迁早就让同一种身份的人拉开了巨量的差距——年薪五十万的程序员和月薪一千五的搬砖者,大家都是打工人;司机保姆下午茶的太太和蓬头垢面抹布不离手的“大妈”,大家都是“全职”——

用个体的例子,或者简单的身份根本无法笼统地回答诸如“你幸福吗?”“你的工作有意义吗?”“你的价值实现了吗?”这样的问题。个体的案例也根本无法“现身说法”地在这个话题上侃侃而谈或者站队。

而对于张校长来说,这个答案很简单,因为她的学生背景都比较相似——没有家庭财产继承权,家庭贫困,靠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女孩子。这样的孩子再“退回”家庭,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那当初学校供贫困女生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一旦生活遇到风险利益如何保障?会给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树立怎样的榜样?

对于张校长这样的共产党员、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来说,女孩子有出息就是“妇女要顶半边天”,怎么顶半边天呢?

做工程师、做科学家、做老师、做记者、做军人,做一切以往只有男性可以做的事情,才叫“顶天”;在他们看来,“全职太太”就是那种围着锅台转,“以家为天”的女人,如果靠女人在家做主妇就能顶半边天,那过去几千年女人都在家里做主妇,咋就没“顶天”呢?

微博上有一个博主更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全职太太”这个“职业”无论在簇拥者的口中多么地“光荣”,依然在中国目前的社会文化心理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你带着自己的娃在小区遛弯,别人夸你的孩子:

你家宝宝真棒,将来一定能当科学家!你开心吗?

你家宝宝真棒,将来一定能当大明星!你开心吗?

你家宝宝真棒,将来一定能当全职太太!你开心吗?”

有些东西,真相很残酷,看破不说破。

其实退一步说,“全职太太”这个词的发明本来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挽尊”行为。很多全职太太对自己的描述都是简化为“我全职”——“全职”的本意其实是全天在企业上班,这样一说,给人的心理暗示依然是“我在上班”而不是“我在家照顾家庭”。

“全职太太”这个词是这些年才流行起来的,在张桂梅这一代人的词汇表里,这个“职业”其实有另一个名字叫“家庭妇女”或“家庭主妇”,相比之下“全职太太”显然更好听一些。可惜,对于很多自称全职太太的女性来说,她们既没有“职”,也做不了享清福的“太太”。

当然,以上这些不代表张桂梅校长的说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事实上,这几天网络上的讨论集中在城市中产阶级女性的职业选择上,其中的现实问题和一言难尽的无奈根本不是唱几句高调什么“妇女解放”“女权”就能够解决的。

对于很多城市中产阶级小夫妻来说,女方生完孩子选择做“全职妈妈”照顾家庭是因为男女不平等吗?有多少中产阶级男性会觉得“你是女人不能抛头露面在外面工作”?和钱过不去吗?梁静茹给你的勇气吗?

同样,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全职妈妈离开职场,选择在家照顾家庭也不是“自甘堕落”——两个人普通工薪收入的生活很难维持,更别说还有了一个孩子,还要在无休止的“鸡娃”马拉松战役中把孩子培养成才。这些女性放弃了原有的专业或职业后,其实是从事类似house manager(家政经理)的工作,同时也会从事一些赚钱的“副业”,大多数家庭的“全职”都是夫妻两经过权衡后的理性选择——一方照顾好“大后方”,另一方在外“乘风破浪”,最终是小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当我们围绕“全职太太”去赞美她们的贡献或是抨击她们的选择,不如想想,既然是小家庭的利益最大化,为什么选择退居家庭的大多是女性?为什么基于理性选择,社会上没有出现一半的“全职先生”呢?

当“全职太太”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大家去苛责一些女性浪费社会资源、退缩家庭,为什么不反思一下同样是高学历的中产阶级,工作十年后,男性往往都是工资更高、更有“潜力”和前途,更加需要“全力保障”,而女方的收入和升职空间却更为逊色,变成“牺牲”和“成全”的那一个呢?

那么,这种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是如何造成的?以及,为什么女性职业化普及度如此高的今天,家政和育儿的社会化如此之低?我们这一代带娃的“啃老”红利用完之后,等到再下一代,需要有人全天照顾的婴儿是否必须让父母其中一人放弃职业前途,才能够茁壮成长?

但总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目前国家、社会层面是不鼓励“全职太太”的,这一点很多“离婚法律专家”也都说得很清楚了,《婚姻法》的趋势是越来越站在有产者和经济强势者一方,在法律条例面前,家庭中付出更多的全职妈妈被视为“没有经济来源”“没有职业”,然而在这种惩罚性的逆向“不鼓励”的同时,却很少有正向的“促进”政策来帮助小夫妻,帮助社会上新一代的年轻男女解决燃眉之急。

对于张校长来说,这个问题其实不怎么值得讨论的,她要做的很简单,就是继续让贫困女生读书,走出大山。

对于在网络上占据主流发言权的中产阶级女性来说,讨论这件事的对错,把“全职太太”看做一个群体来评价也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个体,每个人都需要基于利弊理性选择,但是对于社会,需要补足的短板比一个“全职太太”的名号之争要多得多。

我们不该指责全职太太“无用”,更该做的,是理解她们的“无可奈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朱敏洁
全职太太 张桂梅 贫困女生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