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民企首次成外贸第一大主体,和外资转移有什么关系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1-20 07:16

丁一凡

丁一凡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

1月14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人民币,比2018年增长3.4%,进出口、出口、进口均创历史新高。

其中,主要贸易伙伴位次发生变化,东盟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则降至第三位,2019年中美进出口累计5412亿美元,较2018年下降14.6%。外贸经营主体位次也发生变化,民营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

就中国对外贸易新形势,观察者网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以下为采访全文:

【采访、整理/观察者网 朱敏洁】

观察者网:1月1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海关总署称2019年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位次发生了变化,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而美国掉到第三位,出现这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它是不是意味着今后中国的外贸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

丁一凡: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位次发生变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贸易战导致美国原来连续几年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贸易对象突然面临问题,2019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量较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很大的降幅。当然,美国的体量还是很大的,尽管下降这么多,仍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而且,大家注意看,国务院新闻办和商务部发言人的讲话都提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中国民营经济体成为中国出口主力了,42.7%都是他们贡献的。过去,外国在华投资企业一直是中国贸易出口的主力,但去年他们的地位下降,这说明贸易战损害最大的不是中国企业,而是外国在华投资,比如欧洲、日本、东南亚以及很大一部分中国台湾在大陆的投资,甚至有些美国企业,原本他们瞄准的就是美国市场,结果因为贸易战蒙受重大损害,无法出口,导致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大大下降。其实,这是得不偿失,因为贸易战更多地影响到了美国企业或是其他相关外国企业的利润,对中国的经济损害只是一些就业损害。

这一变化引起的后果是产业转移,有一部分在华加工的外国企业就会有所行动。我前段时间跟一些欧洲企业管理人员聊天,这些欧洲企业也是跨国企业,现在是全球化生产链,他们就把生产链上的一些出口产业转移到中国,从中国出口到美国,但实际上都是欧洲品牌、欧洲产品,但现在因为美国专门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加征关税,使得这些欧洲企业从中国生产后运往美国的产品,突然因为关税上涨而利润大幅减少,在中国生产已经不值的,所以就想赶紧转回去,减少在中国的产量。他们过去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既有针对中国市场的,也有针对美国市场的,这样一来他们就减少生产量,在中国只生产针对中国市场的,而针对美国市场的那部分产品就重新转到欧洲生产,从欧洲出口美国。毕竟目前特朗普的贸易战还没有打到欧洲,这样做暂时还比较划算。

越南北宁省的制衣厂,员工们正在使用缝纫机。图自CNBC

不过,问题并没有解决。过去那些欧洲产品的对美贸易顺差是算在中国头上了,将来这部分贸易顺差就会迅速算到欧洲。以后特朗普也许会突然发现欧洲对美顺差又增长了,回头又去制裁欧洲,对欧洲的出口产品增加关税。其实闹了半天,美国根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事情都是市场决定的,和中国政府没什么关系,但美国总认为是中国政府在里面起作用,要制裁中国,什么汇率操纵国、补贴国有企业等等,其实国有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从来都不是大头,这次数据显示也就百分之十几的份额,我们的贸易盈余主要也不是国企完成的,所以美方所有的指责都站不住脚。他们评论中国贸易进出口的竞争力时,根本没有看清问题症结。

所以无论是相对中国还是相对欧洲等其他地方的逆差,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相关联的。像是美日的逆差,现在也一定程度反映在中美逆差中,过去日本企业对美国的部分顺差现在也转移到中国了,因为日企的一部分生产转移到中国,又产生了中国对美国顺差。也就是说,美国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是刚性需求,不论从什么地方生产,反正美国自己已经不生产这种东西了,然后刚性需求在不同地方转移来转移去,从日本到中国,从欧洲到中国,现在还有从中国转到其他地方。

今年东盟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既是情理之中,又属情理之外。东盟和中国的贸易量一直持续增长是有好处的,但2019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势头有点过猛。其实这里面有很多都是转口贸易,因为凭东盟国家自身的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不可能突然出现冲破性供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美贸易战,很多产品放到东盟,再从东盟出口到美国;还有一些就是贴牌贸易,把产品运到东盟国家,再换个牌子出口到美国,也算是东盟的出口;再有一部分企业是将最后一道生产工序放到东盟国家,但其他工序都是在中国完成,最后出口美国,这也是东盟对美国出口。所以去年的一个贸易特点就是,中国对东盟出口暴增,东盟对美国的出口也暴涨。这个情况认真想一想的话,就知道不可能是正常贸易,因为东盟国家没有这么大的需求,不可能突然增加那么多中国进口;再者东盟国家也不具备这么高的制造业能力,不可能对美国的制造业出口突然增长那么多,背后其实就是转口贸易的结果。

越南GDP年增长率,数字来源越南国家统计局

观察者网:您前面提到例子让我想到了越南,去年越南经济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一是越南GDP连续几年破7,二是去年大阪G20峰会前,特朗普在接受美媒采访时说“我不知道越南比中国还能占便宜”,最近关于中国制造业转移到越南的话题也很热,您对此有何看法?

丁一凡:确实越南在转口贸易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很多中国产品出口都是先转到越南,再从越南出口;也有非常多的越南企业愿意做这个事,因为这相当于越南企业不用费多大劲,就能从中间赚取转口贸易的好处,也就是多一张皮的意思,这种形式的好处还是很多的,所以很多企业愿意干。不过,特朗普政府后来发现了这一状况,要求越南终止,越南政府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2019年,曾有过中国对美出口的原材料在越南仓库中被查到了,因为原材料出口相对更容易,没什么加工问题,就是转口贸易,一个集装箱先放到越南再出口就行了。当时查出来这些储存在越南仓库中的货物是中国的,最后就被冻结了。

有些企业从中国转到越南,是将一部分加工工序转过去,比如包装之类的,那最终也算越南生产了。还有一些确实是将企业搬过去了,主要是最简单的制造业,比如耐克鞋,不需要太复杂的工艺,供应链很短,只需要织布、橡胶等原料就能生产,所以这些企业很容易就能转移过去。

但是对很多复杂制造业而言,贸易战是没有影响的,确实有些复杂制造业也想往外搬,但根本就不可能,比如富士康,给美国苹果公司加工手机、平板电脑等等,他们曾想搬到印度等地去,但最后发现效果相差很多,所以近期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大幅减员,因为实在是无法顶替中国。

还有一些更复杂的,比如特斯拉,一年前入户上海,一年以后生产的汽车已经进入市场了,目前每周大概能生产3000辆汽车,产量非常高,能在一年之内如此高校快速地建起一个工厂并出货,而且是需要成千上万个零件的复杂生产,除了中国大概也没有其他国家能做到了。

你去看看富士康在美国建厂就知道效率如何了,好几年了还建不起来,或者是最近纪录片《美国工厂》里面的福耀公司,主要做汽车玻璃的,连这都需要那么长时间,就更不要说生产汽车本身这种复杂的事了。这都足以证明复杂制造业的加工,现在可能只有中国才能应对,也意味着未来中国的贸易出口仍然有一定优势,复杂制造业的需求在全世界还是很大的。

观察者网:这些情况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制造业在某种程度上的升级过程?

丁一凡:对,其实中美贸易战并没有改变中国自身的发展趋势,今后就要向高端制造业攀登,本来低端、简单、环境不友好的一些加工业就会逐渐转移出去,而且现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贸易战并没有让中国改变发展趋势,只不过是加快发展趋势,因为有些事情不得不尽可能做得更快一点,过去没有外人逼迫,可能花的时间更长一点,现在是不得已做得更快。

观察者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存在矛盾,随着低端制造业的外移,可能会给中国带来一些就业上的困难,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处理?

丁一凡:低端制造业外移一定会有影响,但实际上这些简单制造企业,近些年已经面临劳动力不足的趋势,尤其是沿海地区,连续几年招工不足。这都是相辅相成的,为什么中国制造业成本上涨这么快,因为劳动力不足,又正是因为劳动力不足,工资才拼命往上涨。中国社会发展本身已经造成这一现象发生,因为我们的比较优势不再,原来那种廉价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已经没有了。而当优势不再的时候,就会有企业开始考虑往外跑,贸易战加快了这个进程。其实这种趋势在贸易战之前已经存在了,前几年简单制造业或是工序不复杂、供应链比较短的制造业已经开始搬离中国。

观察者网:提到东盟,就不得不说去年底RCEP终于有了巨大进展,虽然最后一刻印度没有参与进来,但除此之外,各国基本也都意向明确;再者去年底,中日韩三国首脑在成都举行会议,中国也非常重视。如果RCEP正式签署后,是否还会让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更进一步?另外,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是否有望达成,您对此有什么预期?

丁一凡:我觉得没有印度以后,RCEP的真正意义就不是那么大了。因为中国跟东盟本来就有自贸协定,而且前年双方还对中国-东盟自贸区进行了升级,变得更自由、更宽泛了。其实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已经不是一般的贸易,而是整个产业链上的整合已经很深了。我和一些中国制造商聊天时,他们会很直白地告诉我说就是把许多东西放在东盟国家,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买了他们的榴莲或其他什么水果,原材料之间的往来非常多,很多东西早已是零关税了,大家可以利用这些政策、利用价格差等等。我曾经碰见过一个生产薯片的厂商,他们的生产原料土豆粉是从印尼等地进口,然后他自己又出口土豆,可以享受这中间各种各样的好处。这都是因为中国和东盟有自贸区,制造商的成本会因此而大大下降。未来中国和东盟之间还可以做很多事。

2019年12月2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四川成都与韩国总统文在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后共同会见记者。图自新华网

RCEP除了中日韩、东盟以外,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他们和中国也有一些自贸协定。所以其实排除了印度以外的RCEP对于中国贸易而言,没有特别大的进展。反倒是中日韩自贸区,因为是标准比较高的自贸区,所以如果能做成的话,可能是一个比较重大的事情,这不仅体现在经贸上,还体现在中日韩三国的历史纠葛、外交关系等很多事情上,如果有了这个框架,解决起来就会容易很多。比如去年日韩因为一些历史摩擦,双方就出现了贸易制裁。但未来一旦有了自贸区的规矩后,就不能随便使用这些所谓的贸易武器,可以把民族之间各种各样的矛盾控制起来,以避免出现严重问题。现在还时不时地会因为历史原因的摩擦,从而引发一个很头疼的现实事情。所以,我觉得这个更重要,把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区建成法律框架支撑,大家不能随便破坏这个框架,对于稳定这个地区的关系可能有很大帮助。

观察者网:如果说排除了印度的RCEP对中国在这一区域的经贸进展可能没有太大突破,那么目前印度对RCEP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毕竟它此前一直参与讨论,但到了最后一秒决定退出。

丁一凡:我们可能还是应该给印度留一个后门。我们知道,在国际谈判中都会有一些这样的例外,你看国际谈判文件中的附件非常重要,里面说的很多东西都是特殊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做。

印度主要还是担心自己的竞争力不够,万一加入以后会有一些不可控的事。但我们可以谈判,你觉得不行的东西,可以暂时先放一放,我们还是应该拉住印度。其实印度现在很困难,2019年的经济似乎下跌得很厉害,同时印度又是金砖国家,是我们很器重的伙伴,所以某种程度上需要伸手拉印度一把。在RCEP谈判中,给印度留一个后门,允许你可以晚一点参加,我们还可以跟你继续谈判,在附件中给印度留更多余地,希望印度能参加这个机制。因为参加这个机制,对印度、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都很重要。

观察者网:不过假设RCEP真正落地之后,就像形成一个圈,印度单独落在这个区域机制之外,压力应该也是比较大的。

丁一凡:对,因为印度不能享受到RCEP里面的很多政策。到时就会发现,我们现在讲自由贸易,已经不仅仅是成品贸易的问题了,一旦自由贸易结成以后,就相当于参加了这个地区的生产链,一旦加入生产链以后,就可能享受各种各样的投资、生产好处。

观察者网:前面您提到,今年中国对外贸易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民企在对外贸易中成为经营主体,这也许和一些外资企业的转移有些关系,您能否介绍一下去年整年中国外资引进水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另外,今年初中国首部外商投资法实施,将对外资引进和利用产生什么影响?

丁一凡:总体来讲,2019年全球跨境投资都在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表现是最好的。大家都没什么太大的跨境投资,因为贸易战、经济增长基本停滞等等,现在世界经济增长只有3%,不是用放缓来解释了,一旦低于3%,就是很多人认为的衰退了。在经济没有太大增长的情况下,跨境投资自然就减少,因为不知道未来市场会有多少需求,大家都不敢投资。那么,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国表现是最好的,我们仍然吸引了不少外外资,包括特斯拉等等,不少制造业还是希望进入中国投资,但不能否认的是,总体速度确实放慢了。

现在我们有了外商投资法的保障,承诺大力开放服务业市场,所以进来的服务业企业增加了,未来也可能更多的集中在这个领域,中国仍会成为外资投资的主要对象国。只是说可能吸引的越来越多的是服务业,因为制造业投资有一个周期,今后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特别旺的情况下,需求也不会高。过去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投资,是因为那个时候消费能力增长很快,现在我们出口最多的不是美国就是欧洲,但是美国、欧洲都面临着最大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是下降的,我们不可能指望对这些市场的出口会持续增长,除非是年轻人口,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未来不太可能有更多的需求,进入中国投资的制造业需求也不会增大,相反服务业会增长。随着中国不断开放,中国变成一个越来越大的消费市场,特别是2019年,应该说是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最大单一消费市场的一年,当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服务业、零售企业愿意进入中国,希望能享受中国市场的好处,未来这方面的投资会越来越多,今后外资投资的格局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观察者网:最近中美经贸谈判第一阶段协议正式签署了,这对之后的中美贸易摩擦乃至全球经贸回暖是否有一定影响?另外,关于中国贸易伙伴格局问题,如果中美贸易战有所缓和之后,之前这种格局是不是会发生变化?比如现在东盟成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一个短暂性的现象还是可能成为长期性的结构变化?

丁一凡:就协议而言,有总比没有好,但现阶段的协议也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只是对市场是一剂安慰剂,让市场安心一点,稳定一点,最起码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不会恶化,对整个世界经济来说,总是一个好消息。因为现在世界经济是供应链的连结,大家都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中美暂时安稳,大家的处境都会更好一点。

但我觉得事情可能也没那么简单,因为美国人之所以接受第一阶段协议,其实这里面的很多条件中国早就提出来了,之前都不接受,现在就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20年是选举年,特朗普知道如果这个事情再拖下去的话,对他是不利的,不是对经济不利,是对他选举不利。所以就签了第一阶段的协议,但之后的谈判就不会那么容易,肯定还会拖很长时间。就像当年我们跟美国谈入世的标准,前后经历十几年的谈判,所以中美后续谈判肯定会特别长,是一个长期持久战的过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朱敏洁
对外贸易 进出口贸易 东盟 民企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