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美国大选如何影响美国外交政策和对华政策

来源:中国论坛

2020-11-09 09:57

丁一凡

丁一凡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

一波三折的美国大选即将落下帷幕。虽然目前的票选局面与之前美国主流媒体和民调机构预测的截然不同,但几乎可以肯定,中美关系及国际形势都将迎来一个新的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丁一凡11月6日在“中国论坛”举办的“中美关系走向及国际新形势讨论会”中表示,无论谁最终胜出,这场大选对美国的政治形象都是巨大的损害。美国政治未来发展不会平坦,社会分裂状态会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下去。

“目前情况看,拜登将会当选为下一届美国总统,但还有相当数量的选票没统计完毕,即使计票完毕,特朗普很可能诉诸司法裁决,要求重新投票计票;街头也极有可能出现暴力冲突。受社会分裂和暴力运动影响的美国,与中国及世界的关系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全面改善。”丁一凡说。

“美国参议院将还会掌控在共和党手中,即使拜登胜选,面对一个如此分裂的美国,注定了一上台就是个‘跛脚鸭’总统,拜登将不得不在人事任命和公共政策上作出平衡和妥协。可以预料,在这次两党轮换的交接期,面临种种掣肘的拜登会有所动作,但不会迅速推翻许多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他的政策调整期会更长一些。”

丁先生认为,一个大国在设计国家方针政策的时候,都是国内政策优先,至少在国内矛盾缓和之后才会考虑国际战略。拜登首先要应对的是一系列迫在眉睫的国内问题—日趋严重的新冠疫情、严重的失业、紧张的财政、两党的对立等等。要解决这些国内问题,拜登政府特别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所以他不会像特朗普那样对中国锱铢必较,在贸易战、技术管制方面,很可能会有所松动。所以,拜登胜选会给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带来改善的机会。

丁一凡并指出,拜登团队与特朗普团队大相径庭。前者无一不是世界顶尖名校毕业的精英,属于专业精英。特朗普团队则完全不一样,大多是“造反派”,不讲规矩、胡乱出牌。因此,一旦和拜登团队接触,中国的应对方式也会随之转变。

谈到拜登不同于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丁一凡引用咨询公司的研究说,可能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与中国不冷战、不脱钩。拜登的外交政策团队普遍不认同特朗普政府对华的“全面遏制”政策,认为其是不现实的,效果甚微。在未来,美国将会一个议题一个议题地与中国竞争,不会继续全面对抗。

第二,美国政府的重点从改变中国转向提升美国自身竞争力。拜登在竞选中就说过,美国要与中国展开正面竞争。拜登团队的伊利•拉特纳曾表示,美国亚洲战略的指导方针,应该是既不寻求孤立和削弱中国,也不试图使中国变得更好。华盛顿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和盟友的力量与行为。

第三,恢复与盟友的关系与加强美国的国际领导力。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原则削弱了美国的联盟。拜登的美国会恢复盟友关系,回归国际组织并主导其改革进程。

第四,将价值观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拜登团队认为,只有更强调价值观才能为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取更广泛的支持。美国要在全世界出现“民主的衰退”之际,担当起自由世界的领导角色。

第五,站在强势地位与中国合作。拜登的中国问题顾问在强调中美竞争的同时,也都表达了中美在气候变化、应对疫情、防止核扩散等全球议题上合作的必要性。但他们认为,这种合作必须是在由美国设定竞争条件,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的。

对于拜登政府能否真正把以上的对外政策落实下去,丁一凡表示怀疑。首先,美国可用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已经在疫情期间用尽,想与中国展开正面较量其实是在说大话。其次,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是建立在出钱坐庄的基础之上,经济没有复苏,恢复全球领导力就是空中楼阁。而且,美国国内政治斗争极端化日益严重,政局和社会形势都不容乐观,曾经是“全球民主的灯塔”现已黯然失色。所以,恢复价值观外交听上去更像是拜登政府的一厢情愿。最后,因为中国在气候变化、疫情防控、新兴技术等领域,已经和美国不相上下,甚至有赶超趋势,失去优势的美国还想占据强势地位、主导对华议程,已经不现实,无从谈起。

关于未来中美关系走向,丁一凡表示,中方会积极响应拜登恢复对华对话和合作的态度,中国也欢迎和美国展开有规则的竞争。良性的市场竞争是一种进步的手段,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动力。中国不怕有规则的竞争,我们更希望在有规则的竞争中找到合作的机会,缓解竞争的烈度。疫情使得全球经济发展更向中国倾斜,中国现在也在强调深化对外开放、鼓励技术创新,在未来5至10年,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随着中国实力上升、美国相对下降,中美的关系也会更加趋于平衡。

(采访、撰稿:中国论坛 许馨匀)

责任编辑:杨晗轶
中国论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禁止制造销售冥币纸钱”,南通回应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