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如何抵御“输入型通胀”?人民币可适当升值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0-20 07:40

丁一凡

丁一凡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

【导读】 10月18日,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三季度同比增长4.9%。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 受到新冠疫情反复、房地产调控、控电限产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三季度中国经济动能明显下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 第三季度经济数据主要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未来第四季度经济走势会如何?“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中国如何应对?针对以上问题,观察者网特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

【采访/观察者网 刘惠】

第三季度经济数据主要受能源目标影响

观察者网: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第三季度同比增长4.9%,大家也在分析背后的原因,可能受到疫情、汛情、房地产改革、能源目标的影响,你觉得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影响可能会持续多长时间?

丁一凡:第三季度数据下降背后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能源供给,拉闸限电限制了工业生产,工业生产下降了,GDP也随之下降了。

漫画: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8%,持续稳健复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能源目标的影响是短期的,因为我们的政策已经开始调整了,比如工业用电价格开始浮动,要求保证居民供电,在价格机制上也做了调整,所以限电只是短期的影响而不会长期出现。

当然,我们现在面临能源转型,所以要鼓励更快速的投资和发展新能源。目前,新能源也就是光伏、风能的不稳定性和储能问题很难解决,现在是多种核能技术齐头并进。这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我们既有能源需求,同时也要绿色环保,更安全稳定的核能才是未来真正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

中国现在也正在研究新的核能技术,我们国家首先完成了第四代核电机组的临界测试,之后核能会给能源转型和供给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观察者网:除了能源目标的影响外,大家也在讨论房地产改革可能是一个影响因素。

丁一凡:房地产改革早就开始了,应该不是第三季度经济下滑的的主要原因。所谓的房地产改革不是我们想象的北京上海房价高企,这些一线城市房地产没太大的风险,风险主要是三线四线城市,特别是东北,比如黑龙江的人口外流严重,房地产泡沫很大,如果不采取行政命令收缩的话,将来就是一个金融定时炸弹。

我们不能因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就放松市场,让房地产市场再起来。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的风险和后期的影响、对中国经济的损害是无法估计。所以房地产调控不可以放松,不能有任何松懈。

观察者网:恒大集团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其影响可能会波及整个经济,这是否会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恶性循环?

丁一凡:恒大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房地产公司之前借贷太重,金融公司在房地产相关贷款方面管控不严格,这个风险在恒大集团暴露出来了。

这些上市企业可以互相拆借,所以经常发生一个企业还可以融资的时候,债务率并不高,一旦不能融资,它的债务率会迅速上涨。当债务率迅速上涨的时候,整个公司资产就出问题了。

这种情况在西方国家屡见不鲜,中国过去的金融机构给房地产放贷管理比较宽松,所以现在风险暴露的比较明显。不过,恒大债务事件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更多是房地产行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监管会趋于常态化。

观察者网:基于以上的分析,现在进行的房地产改革和能源目标是否还有可能继续?

丁一凡:我们肯定还会继续做这些事情,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做。

关于这点,让我想起西方对中国的指责也是经常“两分法”,但是很多问题不是简单地用“两分法”来解释的。也就是说,我们本来要做的事情没有问题,不会因为出现一些问题就不做了,而是因为原来做的不好,所以出事了。但是出事以后,整个否定我们的选择,这就更荒唐了,我们的选择没有问题,只不过是做法不够谨慎。

为什么能源改革出问题了?因为地方政府下了强制命令,为了达到减碳目标,简单粗暴划了一个标准,每年必须减多少,做法就是直接拉电闸不让生产。管理的粗糙简单产生了这样的结果,所以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管理方法。

大家知道从高消耗能源转到清洁能源,转型期间会有一个过渡,而且要平稳转型,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因素,如果我们管理的时候考虑到了,采取的措施就不会那么武断简单。

我们现在有好几个新型核电站都在陆续建设,建成后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现在的能源短缺问题。把技术进步动态因素加进去的话,可能2025年到2030年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下降幅度会比现在快得多。在减少火电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变得比较从容、实事求是。

观察者网: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放缓,您觉得第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是否见底?除了长期面临的疫情和消费压力外,短期内有哪些问题亟需解决?

丁一凡:现在已经进入最后一个季度了,第三季度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能源供给不足造成的,而这个情况正在好转,所以第四季度应该会缓解,不会比第三季度更差了。

但是,第四季度的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短期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问题,这是个挺麻烦的事情,不容易解决,跟国际市场、人们对经济复苏的预期等都有关系。

因为这些价格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尽管中国做了很多努力想规避其影响,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是少数。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定价的,也就是国外市场决定国内市场价格。

我们这些年创造了一些商品期货市场,比如铁矿石,但市场比较小,无法决定整个国际市场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一方面不受我们控制,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我们的价格水平。

中国现在出口订单很多,但是别人给我们的价格也不能说涨就涨。当然,中国现在的议价权(Bargaining Power)也就是谈判价格的能力也在增长,因为中国不可替代性越来越明显。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把部分的原料上涨成本转嫁给下游或下家,原来是没有转嫁能力的。过去,我们要想生产维持市场,就得忍气吞声不能涨价,消化涨价的一些成本,那是中国制造业最惨的阶段。现在的好处是中国产品不可替代,印度、越南不能生产的时候,国外企业也只好委托中国涨价生产。

中国在国际市场议价能力的提升,对中国制造商和出口商都是有好处的,但是一些出口商不太愿意失掉这些市场,所以他们可能也会接受一些损失。

观察者网:第四季度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因素,但是支撑因素也很明显,你觉得第四季度在宏观政策上是否会有一些大的动作?

丁一凡: 我不认为四季度会出台再多的政策,现在的经济是比较稳定的状态,我们强调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而不是高速度发展,所以没必要为了速度破坏现在这种注重质量的发展结构。

我们出台新措施肯定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速度,或者是想要解决就业压力,但是现在都没有,我们面临的不是严峻的就业压力,相反是劳动力不够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觉得应该是不会出台比较大的扭曲性的调控。

人民币适度升值能够应对全球通胀

观察者网:大宗商品持续涨价,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向上突破了10%,国内通胀能持续多久?美国的通胀对我们会产生哪些影响?

丁一凡:国内通胀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一方面全球原材料供应链受阻,成本和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我们的市场不能够实施调控,这让中国的通货膨胀不是那么乐观。

国内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增速突破10%,创历史新高,这就意味着国内很多企业的利润正在下降,经营成本正在加大。

不过,国内的通胀总体上趋于温和,我们也有一定的政策空间来抵御通胀。

现在受到通胀影响最大是美国,这也是美国要跟中国谈判的原因。实际上,中国制成品对美国物价的影响非常大,美国之前低估了跟中国打贸易战的影响,凭空给中国出口的产品加价,最终的结果是加重美国民众的生活压力,现在只能跟中国谈判了。

而且,拜登政府非常看重明年的中期选举,所以他要用一切办法来保住民主党对众议院多数党地位的控制权,那么维持物价就很重要了,这自然离不开跟中国的合作。

跟中国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要取消当年的附加关税,取消制裁,这在政治上可能会引起共和党的批评。所以,拜登政府一方面有求于中国,另一方面还需要态度强硬,我们能看到美国对华政策也是比较矛盾的。

美国原油价格达到每桶80美元,或加剧通货膨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除了通胀压力外,美国现在比较头疼的是滞胀问题。

丁一凡:对,滞胀在美国已经初露头角了,美国现在特别担心这个事情。表现在于美国9月份通货膨胀率再一次超出市场预期达到5.4%,核心PCE(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也再创新高。

美国原来的估计是随着疫苗的注射,就业和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现实是一直没有好转,就业率低于预计,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物价上涨,最后的结果就是滞胀了。

观察者网:全球滞胀风险已经全面显现,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丁一凡:未来美国的高通货膨胀率一定会引起美元的持续贬值,从而引发全球进入下一轮的通货膨胀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让人民币汇率随市场波动去定价,大概率是人民币会长期升值。

经济持续回暖之际,美国通胀居高不下。图片来源:华尔街日报

对中国来说,在全球通胀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是一个特别好的手段,我们可以对比参考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如果担心货币升值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话,实际是犯了当年日本泡沫经济的错误。

1985年广场协议后,工业7国共同干预市场,让美元贬值,西德马克与日元升值。日本政府与联邦德国政府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对策。日本政府担心日元升值影响到出口导向的发展政策,因此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想对冲日元升值的影响,结果反而刺激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泡沫经济。

联邦德国政府知道马克升值对出口有影响,却抱着“马克坚挺可以倒逼德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竞争力”的信念,任凭马克升值,不采取任何措施干预市场。结果,德国企业的产品质量越做越好,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德国的贸易出口顺差反而随着马克的升值越来越大。

德国采取了一个跟日本完全不同的态度。联邦德国政府认为马克升值是好事,因为马克升值以后,大宗商业以美元定价,马克升值,那么马克就可以买更多的商品,马克升值抵消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压力。我们现在也面临这样的状况,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压低原材料进口造成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之后,美元贬值,马克不断升值,大家就把汇率锚定了马克,到后来,在欧元诞生之前,整个欧洲货币都是以马克为基准,德国通过这一举措获得了出口增长、产业转型等诸多好处,这一切的前提是有魄力和把握去做这件事情。

当时德国非常自信,我问过赫尔穆特·施密特本人,当时他是总理,施密特就跟我说,他把这个事情看作倒逼德国企业升级换代的好机会,要把马克升值当做一个手段,强迫企业变得更强大。

后来事实果然如此,德国的产品随着马克升值了,德国产品变得不可替代,出口顺差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大,这就是德国的底气。

中国得学学这个底气,人民币越升值,进口的原材料越便宜,就越能抵御“输入型通胀”。我觉得不要低估中国的出口企业,它们还是挺厉害的,在国际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

第一,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企业能够通过升级换代来顶住这波压力,不去赚便宜钱、赚快钱,通过这次“凤凰涅槃”,最后会更好,正如德国的经验。

第二是循序渐进,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给予企业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刘惠
经济数据 宏观经济数据 全球通胀 美国通胀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增长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