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官微质问中国年轻人为何不敢晃荡青春 网友:不靠谱!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5-16 10:20

读者之声

读者之声作者

近日,某央媒官方微博刊登了燕赵都市评论员陈方雨2012年7月所写的博客《中国年轻人为何不敢晃荡青春》,文章讲述了作者飞机上偶遇了刚刚参加过湖南卫视“汉语桥”比赛的28岁波兰男青年。尽管他28岁了,但仍想晃荡一下他的青春,过几年再固定自己的人生。

作者感慨道,中国绝大多数年轻人被庸常的生活绑架了,失去了“晃荡青春”的勇气,传统意义上按部就班进入主流轨道的“社会习惯”主导着我们;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继续晃荡”的机会。28岁的中国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在着急地恋爱结婚生子,着急地买房买车,着急地拼事业。

央媒官微随即跟评道,如果哪一天中国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晃荡青春,那一定是我们的创造力最自由奔放之时。中国年轻人是未老先衰的青春,28岁,对中国的年轻人来说似乎已经并不年轻。一个28岁的中国小伙,如果整天晃荡来晃荡去,那他一定是主流社会舆论里的另类,甚至还会被贴上“社会青年”的标签。

某央媒官方微博引起网友热议

尽管文章是2012年的旧文,此前也没有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但是央媒官方微博的评论却让这篇旧文的影响力呈几何数量级增长,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网友纷纷留言表明“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爱拼才有充实人生”,青春的正能量应该是奋斗和努力。

随心所欲晃荡青春,我们创造力就会很强大么?网友@盘亮条正默大婶首先回答,“最具有创造力的应该是吉普赛人,因为他们的年轻人个个都在晃荡青春。”

《北大商业评论》首席编辑@鲍迪克感慨道:“恩,看来波兰的创新力很强,所以我们的超市里到处都是波兰品牌和技术的商品;而中国创新力最差的企业应该是华为,因为华为的年轻人全都被任正非洗脑了,个个都没日没夜地干,不要说周游世界,连法定的节假日都放弃了……”

面对文中提及的波兰小伙,网友也不敢苟同他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占豪表示:“按你的逻辑,创新要靠吃喝嫖赌抽,而不是靠科学家的夜以继日!再说了,波兰有个毛创新啊?!德国创新也不靠波兰小伙啊!”

网友纷纷跟帖表示,与其去晃荡自己的青春,不如脚踏实地的生活。难道每天我认真上班,努力工作,为自己的梦想添砖加瓦,比不上晃荡青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的波兰小伙么?他们还借此发问:“青春的正能量应该是什么?责任和勤奋难道不应该鼓励么?”

微博红人@烧伤超人阿宝认为,这种整天不务正业,不事父母,不管家人,到处瞎晃荡的人,在老家农村都称为”二流子“,受人尊重程度和“破鞋”大体相当。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Chaklam野蛮生长回忆他曾遇到的“晃荡青春”:“这次出来在西塘的青旅遇到两位哥,都是穷游的背包客,也没什么钱走天涯那种的。过去我一定会十分羡慕他们的生活,但那天和他们喝酒聊天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我到他们的年龄时和他们状况一样我一定会觉得自己是个loser,背包流浪不可耻,可耻的是三十而立了还只能穷游。好好奋斗本可以去欧洲北美,不是西塘。”

@其实我是卧底请集火那个戒律牧跟评道,天朝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就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奋斗和努力,晃荡?分分钟被捏死在摇篮里。

网友@李写意总结,虽然流浪和奔放是一种自由,但与责任和勤勉相比,它们的重量太轻。

央媒官微呼唤“晃荡”青春,但显然“晃荡”不了网友。央媒官微的话难以令他们信服,原本宣传青春“正能量”的心灵鸡汤,怎么就向往起了说走就走无拘无束的小清新人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先辈寄言,犹在耳边。

@变形金刚爱吃鱼:嘿!真够逗的,不是才批判完90后老拿个性当借口,然后立马歌颂别国青年自由,随心所欲,你真的知道你的核心价值观吗?

令人疑惑的是,央媒官微第二天又发文《为什么成功的不是你》,博文称“二十多岁,你有勇气,有梦想,但你够坚持吗?”鼓励年轻人要拼搏向上,坚持。和昨日小清新的人生感悟截然相反,令人不解。网友@三思柯南则举例出央媒官微之前的微博笑侃:【你凭什么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你每天都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过上心目中的生活。22—28岁,这六年,你会迅速走过,而也是这六年,奠定了你三十岁之后的生活质量。

网友@竹园住人则认为这不是中国年轻人敢不敢晃荡青春的的问题,而是这样晃荡青春值得么?付出的代价,你可以接受么?他的本科的外教,大半辈子都在周游世界,足迹遍布亚欧近十个国家,每到一处就找一份工作停留几年再启程。近三十年中,尝试了各种工作(其中不乏体力活,包括马戏团小丑),如果央媒官微主页君如愿意像他这般完完全全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连苦力工都肯尝试,那也可以去“晃荡青春”。

更多的网友则是在调侃央媒官微,之所以不晃荡青春是因为国情不许,@lv徒然草表示,人生已然如此艰难,哪有闲情逸致晃荡青春。

@21世纪经济报道自嘲,“小伙伴表示:我想晃荡,丈母娘不同意....“

@南航何磊:“我在为我儿子和媳妇攒晃荡青春的资本,27岁的自给儿就先不折腾了。“

@_御茶_则作为一个20岁的年轻人感慨道,“别说28了愁人生,我才20已经觉得自己太堕落而惶惶不可终日。真怕未来成不了自己想成为的自己该怎么办。“

翻页看原文《中国年轻人为何不敢晃荡青春》。

 

以下是《中国年轻人为何不敢晃荡青春》全文。

飞机上,座位旁边坐着一位外国年轻人,他刚刚参加完湖南卫视“汉语桥”的比赛,要飞到石家庄找他在德国结识的朋友。

他是波兰人,在德国学习工作了很多年,这一次代表德国参赛。比赛的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正好可以利用参赛完的时间在中国和朋友一起旅行。波兰小伙说这一次可以在中国待90天。我好奇,“你不用工作吗?”他说他还没有固定工作,在德国打工挣点钱,然后就去周游世界,他说他去过很多国家,认识了很多人,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继续好奇,我问他多大了。他说,现在已经28岁了,不过还可以再尽情晃荡几年,然后再把生活固定下来。

一个28岁的波兰小伙还可以如此自由自在地过着“年轻人”的生活,让人好生艳羡。在中国,一个28岁的小伙子该是什么状态?28岁的中国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在着急地恋爱结婚生子,着急地买房买车,着急地拼事业。我们在焦虑着如果30岁还不能出人头地,这辈子可能就“完”了。

我依旧好奇于波兰小伙的“晃荡”状态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很另类,他对我的问题表示很惊讶,他说在他生活的环境里很多年轻人都是这个状态。他问我难道没有出国旅行过吗,没有看过世界吗,那你年轻时都做了些什么?

我和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毕业后就开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一个28岁的中国小伙,如果还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还没有结婚成家,整天晃荡来晃荡去,那他一定是主流社会舆论里的另类,甚至还会被贴上“社会青年”的标签。

“主流“了,“正常”了,不能说不好。但必须得承认,很多中国年轻人还是渴望能拥有一段“晃荡的青春”,否则,我们也不会一看到别人在“晃荡”内心就心生感慨。年轻就应该有年轻的状态,遵从内心的奔放和自由,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和兴趣生活。比如,那位波兰小伙对语言感兴趣,便开始学习汉语,他从不考虑学习汉语能不能为将来谋生。而我们不行,大学选择专业时就必须考虑将来的就业情况。

中国的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毕业就被庸常的生活绑架了,为什么我们失去了“晃荡青春”的勇气?一方面,传统意义上按部就班进入主流轨道的“社会习惯”主导着我们;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继续晃荡”的机会。世俗社会中,“剩男剩女”所带来的家庭压力还可以抗争,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必须寻得谋生的饭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后如果不尽快占领一个“坑”,等你晃荡够了,这个“坑”早就被别人占了。社会上那些待遇较好的单位,在招聘时一般都只对应届生开门,往届生乃至“社会青年”是很少有机会的。找一个待遇一般甚至能勉强谋生的工作,又必须考虑到未来的养老前景。

波兰小伙并不完全理解这样的“纠结”,他在德国认识很多中国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状态和他也有些相似。但从他的讲述中我能体会到,他眼中的那些中国年轻人之所以敢晃荡,大抵都是因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宽裕,晃荡完青春,并不影响他们以后稳定的生活。这和家庭背景一般的波兰小伙的晃荡状况绝然不同。

一毕业就“老”了,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多选择。你可以在内心晃荡青春,但不能以生活的姿态晃荡,你必须找一个主流的外壳来保卫你晃荡青春的内心冲动;如果说你想像波兰小伙这样以生活的姿态“晃荡青春”,那么必须付出有可能“晃荡一辈子”的风险代价。

如果哪一天中国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晃荡青春了,那一定中国的社会问题存在最少的时候。

责任编辑:倪婧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