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大返回浙大 郑强:在高速奔跑中,我把接力棒交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05-08 07:01
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对浙大党委副书记郑强的专访。不过截至5月5日记者发稿时,贵州大学官网仍显示郑强为该校校长。如今提起即将离开贵州大学,郑强表现了他的不舍。
郑强认为自己在贵州大学推动的三件事,可以让贵州大学受益多年:一件事是2012年刚到贵大任职时,自己追上了省领导的车,将一本厚厚的贵州大学新校区计划书递了上去。没过多久,省领导的批示就下来了,贵大新校区建设迅速启动。
第二件事是郑强提出“贵州大学姓贵州”的办学理念,专门开设白酒、大数据、茶叶等带有浓浓“贵州特色”的学院,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为此,贵州大学又拿到政府部门10多亿元的办学资金支持。
第三件事是郑强联合西部地区14所高校的大学校长一起发声,最终推动国家出台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个地区,对14所入选高校给予持续和稳定的投入机制,贵州大学每年获得的中央财政的办学支持将持续稳定在1亿元以上。
中国青年报原文如下:
郑强 视觉中国供图
郑强像跑了个折返跑——从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位置上调任贵州大学校长,又从贵州大学校长做回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这场折返跑持续了4年半,其间郑强一直以奔跑者的姿态高速运转着:时常加班睡在办公室里、深夜在微信中发表工作和人生感悟、四处讲座阐述教育思想、为贵州大学争取扶持政策振臂呼喊。他的身上一直带着“浙大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愤青教授”“敢于直言”等旧标签,也贴上了“学生最喜爱的大学校长”“网红强哥”等新标签。
在贵州大学的4年多,郑强刮起了一场旋风。他大刀阔斧推动改革,让教师别再指望课时费增收而转向科研成果,设立大学章程赋予教职工代表大会、学代会、研究生代表大会更换或罢免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建议权利,引进27岁发表过世界高水平论文的博士并直接评为教授,推动净化校风学风,将校内学院的设置与贵州省发展的大战略紧密相连……
郑强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喜欢他的人说他没有架子、果断行事;不喜欢他的人说他说话太直、做事太急。如今,郑强即将离开贵州大学校长的岗位,他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在高速奔跑中,我把接力棒交了。”
给贵州大学吹起“纯风”
“大学的根本在于培养优秀的学生。”近日,郑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反复说起这个核心。
“动物园修得再豪华,没有珍稀动物,这个动物园不行;学校硬件再好,没有优秀的学生,这所大学也不行。”郑强说。
他向很多人反复提起一个例子,刚到贵州大学时,一次考试他走过考场,亲眼看见有学生正在作弊,而一旁的监考老师在玩手机。每每说起此事,他都会很气愤,眉头紧锁。
“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这样不良的风气。”他说。之后的考试,校长和各学院书记、院长逐个考场进行考风考纪督查。
不仅抓作弊的学生,严厉的问责也落到了老师头上。几位老师因为不执行学校规矩、考试纪律涣散而被处分,这在贵州大学近些年的历史上极为罕见。
“学校的风气很快有了好转,因为师生们都知道这个校长玩真格的了。”郑强把这一次行动命名为“纯风计划”。
使劲儿吹了几年“纯风”,郑强认为,这项行动确实给贵大师生在治学态度上带来很大改变。如今他会举一个例子:2016年,贵州大学一个化工系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一家世界顶级的化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创造了贵大历史上的第一次。
与“纯风计划”一脉相承的,是郑强推动的一项“博学计划”,他想让贵州大学的学生走上更高层次的学术人生,“一个好的大学绝不仅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而是要培养他们成为这个国家未来20年的核心人才。”
一部大学章程给师生埋下民主治校的种子
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从大学治理结构上给师生埋下民主治校的种子,是郑强思考的另一个大命题。
郑强知道自己直言的性格给贵州大学带来了更多关注,也清楚一所大学要持久发展,不能只靠一个名声大的校长,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大学章程。
“我觉得大学治理章程要创新,要符合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规律和贵州大学的特色,这点非常重要。”郑强认为《贵州大学章程》的制定不能搞“拿来主义”,重要思想应该是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广大师生办校的民主和权利。
这样的思想在《贵州大学章程》中化作第五章,专门写明“民主管理制度”。
在这一章节中写道,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之一是监督和民主评议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对严重失职和不称职的各级领导干部可提出更换或罢免建议,并依程序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
这一章节还写到学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代表大会的职权之一是对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对严重失职和不称职的党政领导干部,学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代表大会可共同提出更换或罢免建议。此类建议经教职工代表大会附议后,依程序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
与此同时,这一章节还明确学校依规设立质询与听证制度,校工会组织召开质询与听证会议。质询与听证制度的主要范围涉及学校重大改革举措、学校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利益分配政策调整及绩效考核方案制定、涉及教职员工和学生利益的重大决定等。
“你疯了?你不怕哪天自己被弹劾?”《贵州大学章程》一出,郑强就收到很多“善意”的提醒。在郑强的一些朋友看来,“这样的规定是在玩火、冒险”。
“我对自己完全自信。”郑强说,“我一点也不担心自己被下课,大部分师生都对我充满信任。”
“郑强风格”的改革实践
走进贵州大学,郑强就开始推行改革,这样的改革被很多人称为“郑强风格”:雷厉风行、不留情面。
改革首先冲击到了学术上。
“你几乎想象不到,当时有的教授一年竟然连一篇论文都不写。”郑强现在回想起来还直拍桌子。
在当时,教师们希望这位新来的校长能快速解决大幅度涨工资的期待,那时与省内其他大学相比,贵州大学的教职工工资处于偏低水平。没想到,改革直接堵死了直接大幅度增加收入的路。
郑强的改革路径,是破除“等靠要”,将教师的薪酬待遇与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相结合。他直言教师不应该把增加收入的眼光盯在课时津贴和年终奖上,逼着教师们钻研学术,争取科研基金。有时候急了他会反问教师说,“算算收入和学术水平的性价比,低吗?”
郑强认为,改革给一部分教师带来了巨大冲击,短时间内出现误解、矛盾,甚至反抗,“这非常正常”。
改革推进遇到阻力时,有媒体评价说他是“掌声与嘘声中的孤独校长”。一般的朋友看到这样的声音不敢直接转给他,但这些批评声都会被郑强主动收入囊中,表面上他不屑一顾,“我根本就不在意那些不负责任的评价”。
郑强很坚持,他认为所有一流大学的教师的高收入都是靠学术获得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学术成果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获得回报。他要求教授在上课时应该用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成果来讲基础理论,在黑板上用板书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必须淘汰。
郑强给贵州大学定下了每年新增100名博士的目标。初到贵州大学时,郑强看到学校的统计数字是博士毕业的师资比占不到17%,即将离开贵州大学时,这个比例提高到了33%,居贵州高校首位。
深钻学术的另一个变化是,贵州大学获得科研基金支持的项目逐渐增加。过去,贵州大学教师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大约50多项,郑强提出的目标是翻番:必须努力超过100项。“2016年贵大拿了10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郑强说。
会继续为西部教育呐喊
直到1月22日,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教育部党组的任命消息,很多人才知道郑强调回浙大任职的消息。
截至5月5日记者发稿时,贵州大学官网仍显示郑强为该校校长。
如今提起即将离开贵州大学,郑强表现了他的不舍。
郑强认为自己在贵州大学推动的三件事,可以让贵州大学受益多年:一件事是2012年刚到贵大任职时,自己追上了省领导的车,将一本厚厚的贵州大学新校区计划书递了上去。没过多久,省领导的批示就下来了,贵大新校区建设迅速启动。
“贵大拿到了40亿元的专项建设资金。”郑强说。对西部欠发达省份的高校来说,这样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
第二件事是郑强提出“贵州大学姓贵州”的办学理念,专门开设白酒、大数据、茶叶等带有浓浓“贵州特色”的学院,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为此,贵州大学又拿到政府部门10多亿元的办学资金支持。
第三件事是郑强联合西部地区14所高校的大学校长一起发声,最终推动国家出台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个地区,对14所入选高校给予持续和稳定的投入机制,贵州大学每年获得的中央财政的办学支持将持续稳定在1亿元以上。
在外界看来,这是郑强为贵州大学和西部教育最有力的三声呐喊。为此,郑强放过许多“狠话”,也让很多人“不爽”。
“越是这样努力过,如今就越依依不舍。”郑强说,如今岗位要变了,未来还会继续为西部教育呐喊。
4月1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教育部公布2017年省级教育部门、直属高校新闻发言人名单和新闻发布工作机构电话》,郑强名列其中,成为浙江大学新闻发言人。
“接下来我要考虑怎么在国际舞台上说浙大的事了。”郑强说。(原标题:在高速奔跑中,我把接力棒交了——专访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贵州大学校长郑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裴 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