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雷:上合合作,不学西方画地为牢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6-17 08:30

冯绍雷

冯绍雷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6月中旬,上海合作组织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凯克迎来了十八周岁“生日”。习近平主席在相继访问俄罗斯及中亚两国后出席上合峰会,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借吉尔吉斯斯坦谚语指出“生存的力量在于团结”。

当前关税之战硝烟四起,局部地区又政局动荡,国际形势可谓波诡云谲。成立至今已有18年的上合组织在构建新型国际秩序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上合组织内部各国又该如何在未来继续携手前行?观察者网就此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

观察者网:上合组织成立至今已有18年,您怎么评价上合组织近20年来的发展,以及对构建新型国际秩序做出的贡献?

冯绍雷:上合组织成立已将近二十年,对于这一组织的评价不能离开时代发展的脉络与趋势。

在一个曾经被布热津斯基称为是冷战后地缘政治的“黑洞”的区域,在中国和其他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初步的、但也是非常难得的稳定、合作、发展和进步。

仅就2018年我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经贸而言,贸易总额达到了2550亿美元。这一数量规模已接近于中国与法德两国同期的贸易之和(2593亿美元)。至2019年4月底,我国对上合成员国投资总额超过870亿美元,多个大型能源、矿产和工业制造项目落地推进。在当地工程承包累计合同额达到2378亿美元,一大批公路、电网和油气管道工程成为区域带动性项目。无庸置疑,这些巨大成就为走向进一步的变化,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

上合组织所提倡的“上海精神”为当代国际秩序的完善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协同大小国家、弥合分歧差距、坚持开放进步;反对任何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倒退;反对文明冲突、力主多样文明的互相尊重和合作共赢。这些原则立场可大大丰富人们在未来改革国际秩序进程中的想象力。

我记得,中国在上合组织的首任秘书长张德广大使曾经这样说过:“为什么‘上海精神’不能够成为一种普世价值呢?”上合组织从一开始抓住“安全”这一区域和全球事务的关键范畴,发展到经济、政治与安全合作同步并进,并且,从原来6个发展到今天8个成员国,并且有一批以“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身份的铁杆支持者的强大阵容。这不能说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个巨大推进。

观察者网:特朗普上台之后,奉行保守主义、反全球化主义,而上合组织坚持的“上海精神”,追求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在此背景下,上合组织该如何发挥作用,避免国际秩序走向美国霸权的深渊?

冯绍雷:上合组织还是一个年轻的区域组织,生逢变世、又遭逢巨大挑战,的确值得好好思考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上合组织有着自己的道义原则与利益基础,有着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自身发展的逻辑,不必按照任何霸权意志行事,更不必为任何来自外部的干扰所左右。

也即,坚定不移地奉行一系列既定方针,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多边合作、坚持平等互利、坚持将人类文明创造与本土实践的相互结合;不对抗、不针对第三者。在现有发展基础上,踏踏实实地总结经验,改革创新,为人民谋利,上合组织就有自己发展的巨大空间。

同时,上合组织主要还是欧亚大陆国家所组成的区域合作组织。上合组织没有必要落入西方列强当年画地为牢式的地缘政治模式的旧套,但是,确实也无法回避总是有人会利用不同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差异(比如,人们一直所说“海洋地缘政治”与“大陆地缘政治”的区别),来兴风作浪地图谋。

在这样背景下,上合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增强互信、紧密团结就显得十分必要。近二十年的事实证明,曾克服过多少风浪的上合组织的左邻右舍们,已经有了相当充分的经验与智慧,去应对类似的挑战。

观察者网:上合组织开幕前,习近平主席刚刚结束对俄罗斯的访问,两国关系升级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今年又是中俄建交70周年,您怎么评价这70年中苏/中俄关系的发展?

冯绍雷:2018年12月份上海文汇论坛上,京沪两地学者曾经深入讨论过关于中俄两国关系具有强劲的“内生性”的观点,也在国内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从这一次中俄元首的联合声明当中,我们高兴地看到文件的开头部分显著地位突出强调了要发掘中俄合作的“内生动力”的表述。

联合声明为中俄关系的发展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即70年中俄关系发展的经验,两国合作友好的年份要大大超过曾经的不愉快;两国人民寻求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坚定意愿,要大大超过种种对于中俄关系的疑虑和动摇;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两国政治家、学术界、普通老百姓对于发展中俄关系意义——特别是两大国基于长时段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不针对第三方——的理解,更是有了长足的积累。

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图为两国元首在会谈前握手。(图/新华社)

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中俄关系的“新时代”,我觉得,不光是中国和所有新兴国家的共同发展带来了世界的巨变,而且,从20世纪初开始的百多年历史中,东西方关系的天平逆转,表明了时代变化的深刻含义。

纵观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此前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这场战争可悲地发生在中国国土上,又有美国等列强干预,史称第0次世界大战——说明:20世纪的亚洲始终没有没有逃脱西方强加的战争厄运。直到二战在欧洲结束、西方各国军队解甲归田,而在亚洲却仍然连续出现了几场大战:1950-1953年朝鲜战争、以及50年和60年代以后的两场印度支那战争。有学者尖锐地提出:西方列强之间的和平是要靠在东方战场上的搏杀才能得以维持。

冷战后期,历史轨迹出现倒转:欧洲冷战对抗还在紧张持续,但1971年中美关系破冰,包括在此后中国与日本、与很多西方国家之间恢复关系,大大提早了冷战在亚洲终结的进程。如果说当年列强在欧洲的和平,要靠亚洲的搏杀来维持,那么此刻,西方世界秩序需要靠在亚洲的缓和来维持。换言之,冷战真正结束,在欧洲一直要到1989-1991年东欧激变与苏联解体才出现。但在亚洲,冷战终结的开始,却提早了整整二十年。

而后,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政治经济转型曾席卷全球。亚洲地区中国等国的政治经济转型,与更多受西方影响、被称为“休克疗法式”改革的苏联地区转型,出现了很不一样的结果。前者相对稳健、关注改革与传统的衔接,而后者比较激进,出现了颠覆性的革命。这两场转型的不同进程与结果,导致对西方所倡导转型模式的全面反思。这一反思成为新世纪来亚洲强调政治稳定前提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而持续的思想动力。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东西方发展轨迹的分殊更加清晰:西方世界面临重大的内部动荡。几百年来曾经一直是推动西方发展、进步的基本结构性因素出现逆转:民主,遭遇了民粹的挑战;开放,受到了难民潮的冲击;西方赖以发展的实事求是传统,出现了“后真相”、“后事实”、以“撒谎、欺骗”为“荣耀”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捣乱。不争的事实是,亚洲始终维持较高速度增长,基本社会制度在渐进性改革的同时,没发生类似脱欧、难民潮、乌克兰战争这样的重大冲击。可以预见,这样的发展势头还可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可见,东西方关系在经济、政治、安全领域均发生巨变,并以中国崛起、俄罗斯的反思、和西方历史性的挫折为标志。中俄关系的发展,乃是这一浩浩荡荡历史大潮流变中的标志,有着深刻逻辑涵义,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也不以任何人的疑虑为转移。

观察者网:中美俄关系发展牵动世界格局,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俄在战略层面如何推进合作?具体来讲,除了能源这些已经有良好合作的领域,中俄在哪些具体领域还可以进一步推进合作?

冯绍雷:既然中俄关系具有巨大的“内生动力”,那么,自然而然地可以理解,在困难的和挑战面前,中俄关系还是会不折不饶地向前推进。

第一,中俄达成协议明年开始全面接受5G系统在俄落地,说明俄罗斯不光敢于在当前国际争端的风口浪尖上,表明自己的立场,而且确实基于两国合作的坚实基础,并将为进一步的合作带来巨大动力;

第二,习主席到达俄罗斯后所参加的长城汽车生产基地揭牌仪式,表明在一个中俄之间尚存在产业竞争的领域也开始较大规模的深化合作;

第三,中俄将在北极航道开始的合作也是以往几年能源领域、特别是在亚马尔能源原产地合作基础上所启动的新一轮大规模合作,这一项目所容纳的多种产业领域,及长远影响现在都会是很难预料;

第四,中俄在青岛共建农业合作基地,俄方最大的农业集团宣布将投资50亿美元在青岛修建饲料、养殖、加工的大型联合企业,这可以说是中俄在产能、市场相互开放过程中走出的一大步。

以上若干项说明,还不包括在“对接”之下中俄双方、以及“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之间的巨大合作空间和选项。

观察者网: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连接点,中亚地区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您目前了解的,中国和中亚各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都有哪些具体合作?

冯绍雷:中亚地区,特别是哈萨克斯坦作为“一带一路”推进中一个地位十分重要的国家,将会在未来“对接”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顺便说一句:值得注意的是,中亚国家近年来的国内政治更替进程——从土库曼斯坦开始、经由乌兹别克斯坦、一直到今天的哈萨克斯坦,——相当稳妥地得以推进,显示出当地政治精英的智慧和民众追求稳定进步的广泛意愿,远不像此前舆论所宣称的那么令人担忧;并且中亚各国相互之间自主自助、协调合作的进程也十分令人瞩目。这说明了中亚国家谋求发展和稳定进步的很大潜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之间互联互通有望进一步加强。

目前,不光是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进展顺利,一方面为当地发展带来动力,同时,只要近年到过新疆的朋友,无不为城市环境大幅度改善而感到振奋。其中的重要原因当然是来自中亚的天然气大大改善了我们的能源结构。

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在大大改善,中吉乌公路的开通是一件大事;而中亚各国在中欧班列的迅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还包括制造业、电网建设、农业领域的合作也有积极进展。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之间的产业合作,比如,在塔吉克斯坦中方援建的热电厂大大地改善了当地人民过冬的困难处境,当地老百姓的感谢溢于言表。这一类例子实际上是大量存在的。

现有基础上,如何提升合作水平,包括在金融、服务等领域的酝酿和探索,也一步一步在推进。

中亚地图

观察者网:上合组织成员国中,印度也刚刚举行完大选,这次上合峰会,也会是印度总理莫迪和巴基斯坦新总理伊姆兰·汗首次在正式场合会面。印巴关系一直不稳定,作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两国如何在这个平台上消除分歧展开合作?

冯绍雷: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上合组织扩员,特别是印巴的加入,使得上合组织受到影响。我不是这样看问题。首先,印巴都是文明古国,有着奉行独立自主和睦邻外交的传统。其次,印巴两国确实存在边界争端问题,但是,每一个加入上合组织的成员国必须首先签署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原则的协议,这意味着大大限制了复杂双边问题影响上合组织发展的可能性。

同时,上合组织的集体平台提供了和谐共处的环境与氛围。本次峰会期间印巴两国首脑的得以会见,就是一个证明。包括中印两国元首本次会晤高度评价2018年武汉会见的意义,这说明中印两国合作进程有着来自最高层的坚实政治推动。更不用说,在美国十分愚蠢地同时打压中、俄、印的背景之下,穆迪主动提出要在G20大阪峰会上举行中、俄、印三边峰会。从更加长远的视角来看,中、俄、印三方合作不光是一个地区进程,而且可以大大影响全球事务和战略总体形势的稳定。

作为大国间的合作,特别是在合作大幅度推进的背景下,不可能设想没有任何问题。但关键在于,以何种胸襟和视角去观察和处理。所以,事在人为,2018年的扩员应该是一个非常具有远见和勇气的政治决定。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上合组织 上合峰会 中亚国家 中俄关系 欧亚名家访谈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