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轲:西方对共产主义中国的态度,一直是非白即黑

来源:观察者网

2019-10-28 08:43

彭轲

彭轲作者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文/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彭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有70年。在这70年里,中国已经从一个成立之初在内战废墟上站起来的赤贫国家,变成了如今一个令西方敬畏甚至感到有些恐惧的世界大国。当代中国并不在意别人如何看自己,正稳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也不在意别人如何看自己对社会的严格控制,很多美国人和欧洲人都担心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一个掌握了高科技的反乌托邦。然而西方的这种焦虑感与中国并没有太多关系,它其实更多地反映了西方对自身未来的悲观判断。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彭轲2019年9月30日在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网站刊发评论文章:《西方为何应该放下对中国的恐惧并与之建立一种更加成熟的关系》

问题的根源在于,西方对共产主义中国的态度自1949年以来一直贯彻着非黑即白的两分法。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笔下的《红星照耀中国》对30年代的中国给予了正面的描绘;而麦卡锡主义者对“红祸”的论述则在上世纪50年代甚嚣尘上;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他曾以非常谦虚的口吻称之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西方对中国这种爱恨交织的态度一直延续至今。当中国表现出自由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某些特征时(例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西方便会对中国十分痴迷,而当中国展现出自己严厉的一面时,西方又会将其妖魔化。中国的形象一直是非黑即白的,这种对中国过于简单的看法没有给灰色留下空间,然而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事情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西方认为北京奥运会象征着一个开放、自由的中国,而北京的改革家们也很喜欢这一看法,此外他们还认为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展示中国新力量的窗口。对于中国来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精心安排的展现自由开放的舞台。中国向全世界招手,誓言自己将变得更加开放,可是当西方媒体来到北京测试其开放决心的时候,那些西方记者的报道角度又触动了一些中国人的神经。结果,西方关于中国的舆论又回到了缺乏信任的老路上。

此外,中美两国官方也参与了话语交锋,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立场强硬,而特朗普政府则针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展开了攻击。然而在这一轮话语对抗过程中,西方对中国的忧虑和恐惧变得更加强烈了。

20世纪末,西方曾普遍将中国视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然而现在,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一样,中国已被西方视为孕育未来科技的摇篮。此外还有一个新的情况,一些人已经把西方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恐惧用作妖魔化中国的有力工具。

西方对科技的恐惧是有渊源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讲述了一个机器的能力是如何超越其发明制造者的故事;此外,乔治·奥威尔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了如何用科技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基解密、斯诺登以及“剑桥分析”丑闻都告诉我们,即便在一个信息自由传播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仍然可能受到操纵。如今世界各地的人们的思想都在变得更容易受到操纵,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也在跨越界限并延伸到操纵公共舆论和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领域。不过美国和欧洲人认为,是非自由主义国家在引领这一趋势。

结果,西方将自己的忧虑情绪投射到了中国身上,认为中国是一个邪恶帝国。西方似乎看到了一个蕴含巨大力量的组合:作为魔鬼工具的高科技如今被掌握在劲敌共产主义中国的手中。

中国华为公司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很好地反映了西方的偏执心理。这家中国科技巨头已经被过分地妖魔化,以至于任何理性的讨论都已经无法阻止一些国家出台对该公司参与自己的5G建设的禁令。一些人认为我们有能力管控信息泄露等技术风险,然而这种观点早已被“中国将窃听我们的通话并使我们的通信网络崩溃”的警告所淹没。此外,西方还将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视为一种高科技恶梦,认为中国正在对一切进行监控、对每个人进行奴役。

我并不是在针对西方对中国的妖魔化发出抱怨,我只是觉得西方应该放下对中国抱有的恐惧和盼望,西方应该放弃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加细腻、务实的手段来跟北京打交道。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70周岁了,西方应该停止历史上那种大起大落的对华关系并把这一关系导入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毕竟,这个世界既不是黑色的,也不是白色的,它是灰色的。

(观察者网马力译自2019年9月30日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网站)

责任编辑:马力
中国 西方 华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

“中国报价太香,加税50%都吓不跑美国买家”

挺巴抗议席卷全美高校,大批学生遭逮捕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