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林·福尔:脸书的事情说明,是时候规范互联网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3-31 08:36

弗兰克林·福尔

弗兰克林·福尔作者

美国《大西洋月刊》编辑

【翻译/观察者网黄悦】很多人乐于见到天才少年被舆论生吞活剥。讽刺的是,那些成日追求病毒式传播的政客,这次都将对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落井下石。他们会把他逼到绝境,牢牢钉在罪恶的耻辱架上。这场面定是一场刺激的媒体盛筵,但饕餮之后,政策真空仍然无法填满。

随着脸书丑闻被公诸于世,声讨大型科技公司的声浪越来越高。然而其中愤怒的情绪盖过了思考。目前,针对脸书平台上的政治广告进行监管的提案在美国国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热情的支持,但这一法案几乎无法对该公司的权力或利润起到任何遏制作用。确切地说,这条法案根本不会触及核心问题:因为政府在个人数据保护方面是缺位的。

美国《大西洋月刊》编辑弗兰克林·福尔3月21日刊发评论文章:《是时候规范互联网了》

数字化生活最根本的事实是,美国的互联网行业真正成型于20世纪90年代的自由意志主义狂潮中。随着私人企业从政府机构手里接过刚孵化的互联网,民众暂时遗忘了代代相传的公民本能。美国未能像对待金融、航空或农业那样,为互联网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规则,以保障民众安全和宪法价值观。

对处于互联网安全辩论第一线的活动人士来说,美国网络治理薄弱的缺点显而易见,而大多数脸书用户也已经意识到其危害性。但人们对数据滥用只有个抽象的概念,对数据如何被当作利器反过来伤害用户缺乏形象的认识。直到脸书在2016美国总统竞选中推波助澜的角色被曝光,人们才如梦初醒。如今脸书似乎不愿彻底承认错误,使人不禁更加怀疑其动机和手段。随着媒体的报道,各种可怕的事实浮出水面,公众或许很快就会意识到,正因为美国互联网法律太薄弱,脸书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退一步看,整件事更加清晰:脸书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剔除隐私。该公司的目标就是诱使用户分享个人信息——也就是其所谓的“极度透明”(radical transparency)——而后对用户进行监视,利用数据洞见提升网站黏性,并根据用户定位精准投放广告。尽管扎克伯格口头上表示尊重隐私,但他曾经非常坦率地表达过真实想法。2010年他在一次领奖仪式上声称,个人隐私已经不再是一种“社会规范”(很久以前,少年得志的扎克伯格曾把放心让他接管个人数据的用户称作“傻X”)。脸书公司的管理层似乎很清楚使用自家产品的后果。不久前,脸书公司的一名代表在讨论会上承认,他为防止个人权益受到侵害已多年不使用脸书。

出于某种意识形态,我们以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隐私。这样看来,最近关于剑桥分析公司的闹剧应该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脸书毫无顾虑就可以把用户数据交给剑桥分析公司的江湖骗子,既没有花费一点时间对其进行审核,也丝毫不担心他们收集如此多敏感信息究竟打的什么算盘。这不是一起孤立事件,脸书和第三方应用程序开发者之间签订了恶魔的交易,向其提供数据采集的接口。脸书需要和第三方开发者搞好关系,通过它们的应用程序诱使用户在脸书上花更多的时间。即便已有批评者强烈地表达出担忧,脸书对数据采集仍然维持着宽松的标准。

扎克伯格或许相信,没有隐私的世界更美好,但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这种愿景背后的成本。剑桥分析公司以及更多怀有恶意的人可以随意获取我们最隐秘的信息,并试图操纵我们的政治观点、思维习惯和消费模式。数据好比我们个人内心世界的X光照片,而它却被脸书变成了商品并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贩卖给他人。

历史上每当面对剥削性的力量时,美国人总会要求政府提供保护。比如银行可能利用人性弱点压榨缺乏金融知识的民众,法律则为民众提供兜底保护,防止金融数据商品化。如果食品制造商在产品中添加可怕的成分,政府会强制商家公开详尽的成分列表。又比如交通系统诞生后,政府立法限制车速并规定驾驶者和乘客系好安全带。诚然,上述法规都存在漏洞,但总比没有法规强得多,这已是不容置疑的共识。我们有必要将这样的历史模式应用到网络新世界中。

幸运的是,美国无需在黑暗中摸索着立法。今年五月,欧盟将开始实施一套被称为《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法律。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欧洲国家已经设立了一系列机构和条例来管控和限制科技公司的越界行为。即将出台的新制度将为整个欧盟设置统一的标准,强制科技公司清楚地解释收集用户数据目的何在。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理应受到赞赏。它将赋予公民更大的权力来限制数据的使用,以及清除自身数据的权利。

今天,美国应当根据自身价值观与传统,建立本国专属的互联网监管机制——数据保护局。我曾在拙作《无思想的世界》中解释过,之所以为该机构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与环境保护局的命名方式相映成趣。环境和隐私之间存在某种相似之处,它们都将在完全自由的市场中遭到毁灭。商业固然为空气、水、森林带来了损害,但我们也对牟利性环境开发加以重要的限制;对待隐私也需要如此。像欧洲一样,美国公民也应有权利从无所不包的服务器上清除个人数据。在新规下,公司不应将监控和采集用户数据设为默认选项,使他们不知不觉的丧失隐私。

当然,设立数据保护局也会引起大量质疑。我们难免担心,有权有钱的人们将利用新的数据法规打击不讨他们喜欢的新闻媒体。但幸好美国的法理学体系比欧洲对新闻媒体更为友好,可以通过修订法案保护新闻报道。何况,目前数据泄露的现状给民主造成的风险比媒体受限更可怕。一旦隐私从社会上消失,就再也无法回来,就好比一旦体制弱点被煽动者利用,政治规范就可能再也无法恢复。

剑桥分析公司靠一款应用程序诱使脸书用户交出私人数据。仿佛是恶魔的玩笑一般,他们给这款掩人耳目的产品起了个十分直白的名字——thisisyourdigitallife(这是你的数字生活)——它仿佛在告诉你其背后存在着庞大而可怕的剥削。如果我们今天能在责骂和宣泄之外多一点理性,我们的数字生活不必是这个样子。

(观察者网黄悦译自3月21日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观察者网杨晗轶校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马力
美国 互联网 脸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