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尔·拉夫特:中国和中东拉近关系,我有一句话……
来源:观察者网
2022-12-14 08:31
近日,中国和中东国家互动频繁,也被外界解读为中国想要取代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
对此,观察者网与全球安全研究所联席所长盖尔·拉夫特展开对话,谈及中国与中东关系的未来发展,盖尔·拉夫特表示高度期待。他指出,中国为中东带来了“新鲜空气”和新的希望,中国的参与或能助力中东开启“后石油”经济的新篇章。另外,作为美国学者,盖尔·拉夫特也从自身视角出发,对中国给出了一些提醒和建议。
观察者网:在采访之前,您说阿拉伯世界正在发生令人惊叹的“动态”。阿拉伯世界常常因其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权力斗争,而被部分西方媒体描绘为神秘且危险的地区。您对此如何看待?您提到的“动态”是指什么?
盖尔·拉夫特:事实上,我们正亲历现代中东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尽管仍有局部动荡,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如今的阿拉伯世界已经算是空前团结了。仅仅五年前,以沙特为首的几个阿拉伯国家与卡塔尔断交,一度处于战争边缘,被围困的卡塔尔甚至不知如何维持粮食供应;而今,卡塔尔正举办世界杯,来自上述国家的人们漫步在多哈街头,与卡塔尔民众友好相处。就连逊尼派国家与伊朗之间的关系也正在升温。
卡塔尔世界杯上,沙特在比赛中获胜后,卡塔尔国王披上沙特国旗以示庆贺(图源:Breibart)
中国在和该地区打交道时必须切记,阿拉伯世界的状态受制于起伏不定的情绪和不断变化的利益,这一地区过去一向是不稳定的,未来也仍将如此。今天的朋友可能变成明天的敌人,反之亦然。如今,中国有望成为联结阿拉伯各国的大国力量,这一前景对阿拉伯世界而言颇具吸引力。
阿拉伯世界渴盼一个不同的未来,在这个理想的未来中,当人们提及阿拉伯世界,不会只想起石油和武器,而会想到技术、新能源、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事关人类未来的领域。这一图景使阿拉伯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欢欣鼓舞。
然而,阿拉伯世界未来将如何发展?是被这种动态变化与“欢欣鼓舞”推向根本性变化,抑或再度倒退回混乱和危险中去,仍有待时间的检验。可以确定的是,中国能够使天平朝积极的方向倾斜。
观察者网:中国是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而中东是最大的化石燃料生产地之一。能源贸易无疑是双边经济合作的基础。这种合作关系是否仅限于石油和天然气贸易?作为能源金融专家,您认为双方在当下和未来还能达成哪些方面的合作?
盖尔·拉夫特:在中国和中东的关系中,石油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中东地区没有丰富的能源,中国很可能不会如此积极地参与中东事务。未来几十年里,只要中国对能源有需求,或者说只要汽车、卡车、轮船和飞机仍然离不开石油,(这个客观情况下)中国需要与中东保持合作。
然而,无论是中国还是中东国家,都不希望将双方关系仅仅基于能源,而希望加深民间交流、共同富裕,共同推动健康发展和深度经济交往。一个贫穷的中东国家依旧向中国出口石油,但也仅限于此;而如果这个国家富裕起来,其民众就还能购买中国的手机和汽车、观看中国的电影、使用中国的社交媒体,并前往中国旅游。一旦中东社会脱离贫困,经济活动就会大幅增加。
正因如此,中国致力于确保双边关系不局限于能源领域。双方都希望集中力量,共同发展碳氢化合物价值链,例如,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衍生产品、工业化学品和高级材料。但是,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先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双方都从中获益。这就是中国领导人此次访问中东的用意所在:一方面买石油,另一方面共同努力以构建阿拉伯世界的“后石油”经济。
观察者网:近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吸引力的理念,比如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发展倡议。与此同时,中东国家也提出了令人振奋的构想,比如沙特的2030愿景、阿联酋的2031愿景、卡塔尔的2030愿景。在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和阿拉伯世界有哪些异同?
盖尔·拉夫特:中东国家与中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东各国的主要注意力仍然集中于本国的发展和愿景,较少关注于本区域共同发展,更不用说推动全球发展。
显然,俄罗斯已不再是联结亚欧的可靠渠道,中东或许可以替代俄罗斯。中东国家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融入“一带一路”架构,并使之与本国发展计划相协调。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和中东国家是相向而行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中东是一个“既强大又虚弱”的地区。一些国家享有巨额财富,将数十亿美元挥霍在“面子工程”上,比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争相建造最高的建筑;与此同时,其他中东国家却饱受面包暴动、贫困、疾病和高文盲率的困扰。我们倾向于关注海湾地区的辉煌,但不要忘记,中东还存在也门、利比亚、叙利亚和黎巴嫩等黑暗的角落,在这些国家,经济一片萧条,内战夺走了整整一代人的梦想。诚然,中东富裕国家的发展潜力吸引着中国,但如果中国对那些不那么繁荣辉煌的国家疏于关注,那恐怕迟早会在中东受挫。如果不加以注意,中东的贫弱国家很可能沦为恐怖主义和流行病的发源地,对整个中东地区造成损害。
观察者网:前些天中东地区最著名的媒体之一《阿拉伯新闻》的头版文章题为“中国领导人何以成为多边化新世界的象征”。有观点认为,近年来美国逐渐退出中东,中国领导人的此次中东之行或许标志着中国试图填补美国留下的真空。您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从《阿拉伯新闻》的媒体报道比如上述的头版标题,您能读到怎样的信息?
盖尔·拉夫特:中东地区的民众非常希望中国与中东密切接触——他们对此的喜悦之情就像他们对美国和西方的怨憎之情一样强烈。
中东对美西方的厌恶部分源于地缘政治因素,但主要还是源于文化和历史因素。西方不断指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但事实上,美国和北约同样入侵了利比亚和叙利亚,因此,西方对俄罗斯的指责引起了中东人民的强烈不满。
当西方人喋喋不休于乌克兰的战后重建时,阿拉伯人想问:利比亚的战后重建进展如何?叙利亚呢?也门呢?伊拉克呢?难道这些国家的悲惨处境与西方的所作所为没有关系吗?为什么没有人支持它们的战后重建呢?
这时,中国出现了,并就全球发展和安全提出了大胆的愿景,其理念与西方所谓“民主终将解决中东地区所有问题”的计划大相径庭。在阿拉伯人看来,中国显然带来了充满魅力和希望的新鲜空气。不过,中国对于阿拉伯世界的这一想法也应保持谨慎——诚然,中东对中国寄予厚望,不过一旦中国不能满足其期待,也许很快就会面临和美国相同的局面。我对中国的建议是:在中东问题上,要承诺少些、做得多些。中东地区相当棘手,所有大国都曾在此受挫。中国应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出访沙特并参加首届中国-阿拉伯峰会(图源:Arab News)
观察者网:中国和中东同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您看来,双方是否能够形成协同效应向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从而构建一种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开源共同体”,而不是“邀请制”的俱乐部或联盟(比如美国所召开的“民主峰会”)?
盖尔·拉夫特:以色列前领导人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曾说:“中东决不能丧失其作为文明摇篮的自豪感。但是,我们尽管生活在’摇篮’中,却不能永远是婴儿。”
这句话很有道理。今天的中东地区仍然表现得比较幼稚。中东国家希望不受外国势力的干涉(就像孩子希望脱离父母而独立),但又不愿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人人都说,中东需要摆脱对石油收入的依赖,但这需要大胆的变革,而我们的领导人尚未对此做好准备。毕竟,在陆地上钻井比让大脑开窍容易得多。
中国和阿拉伯人代表着两个古老的文明,但这就是双方唯一的共同点了。对于长期的、跨文明的双边关系而言,同样悠久的历史是好的开始,但还远远不够。比如,宗教和部落主义在阿拉伯世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国对这些概念相当陌生。双方关系的长久性和质量取决于双方付出了多少努力以增进彼此了解。
至于提供公共产品,阿拉伯世界和中国的最佳选择是继续致力于那些他们已经取得成功的领域——在整个中东地区发展21世纪的基础设施,比如通过陆路和海路连接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发展航空枢纽、物流枢纽和石化枢纽,建设可持续的未来城市,以及为新能源基础设施、智能食品制造、沙漠农业与结合现代医学及中医药优势的新公共卫生系统制定标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打开APP查看95条评论
评论95条
凯莉在观察
2022-12-14 14:23
来自上海市
长期在美国工作的中东学者Gal Luft(盖尔·拉夫特)在本文中提到的几点观察:
1,当前中东内部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团结。
2,西方宣称要帮乌克兰战后重建,阿拉伯世界很反感,毕竟被搞乱了的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这些国家还没重建。
3,中国高访让中东非常兴奋,但建议中国要under promise and over deliver(要承诺少些、做得多些),要吸取某些大国的教训。
4,海湾阿拉伯世界不只有富有国家,还有很多国家的温饱、疾病和文盲等问题还没解决,中国需要注意。
5,该地区宗教和部落情况复杂,但这些因素在中东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可以多研究。
6,中国和中东的合作因能源而起,但不会因能源而终结。双方可合作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比如建造海路大桥,联通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发展沙漠农业。
(拉夫特的视角不一定全面,也因其在美国机构工作的背景受到部分读者质疑,但他的观点至少有一个亮点:跳出了所谓"中国填补美国在中东的真空"的狭隘视角,发出了建设性而非一味唱赞歌的声音。)
夏克_Shark
2022-12-14 11:55
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拉斯鲁
2022-12-14 11:14
来自广东省
此评论已被屏蔽
你是不是不懂什么叫文明什么叫民族?从汉到唐哪个不是融合周边民族的形成的王朝?
元都承宋修了宋史,明也认元并修元史,清也承明并修史,人家都排好队了你不承认你算什么?
guan_guan
2022-12-14 10:40
来自四川省
哪里有米国,哪里就有混乱。
穷变通
2022-12-14 10:24
来自广东省
此人对中国的理解,比我们普通的中国老百姓都差很远,他对有关中国的观点,可想而知。反而我从他的采访中,挺能知道他那套西方文化的思路。
西方人很坚定的相信,没好处就没人会做是“真理”。但中国的智慧是,有了好处就会同时产生一些坏处,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由中国提出是最自然的事),这种平衡,可以是一个月的平衡,一年的平衡,十年的平衡,长时间的平衡。
中东很多问题不是短时间能有解决的条件,但各国希望自己国家能够有好发展,国泰民安,是一致的。暂时放下解决不了的问题,坐下来谈发展,有了中国做协调,伊朗和沙特一起谈经济发展,不会是多难的事。
美国人搞的是霸道,呼风唤雨,但福兮祸之所伏,两百多年的国家认识不了这道理。
若鱼
2022-12-14 22:01
来自河南省
远方的山楂树
2022-12-14 20:53
来自河南省
此评论已被屏蔽
对,你亲自去给李世民采的血,啥时候汉人是以狭隘的血统来划分的?有鲜卑血统就不是汉人了?唐朝是李世民建立的?有没有一块把李渊的血采了?那我还发现你的血跟猪的化学成分有一致的地方的,怎么说?给你个键盘瞧给你乐的,多注意身体哈
alexun
2022-12-14 10:47
来自广东省
拉斯鲁
2022-12-14 10:37
来自广东省
此评论已被屏蔽
不强大也不了不起,只是唯一延续几千年至今的文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