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糜绪洋:俄罗斯接纳克里米亚是一步好棋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3-21 09:46

高原

高原作者

俄罗斯文学研究者,留俄青年学者

糜绪洋

糜绪洋作者

俄科院文学所博士研究生

一个月前还默默无闻的克里米亚在这两天成了全世界的焦点。不过,同样的剧目不是头一遭上演了,最近一次还是六年前。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2008年8月,俄格战争爆发,战争在一周之内结束,以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格俄断交告终。战争期间,欧美向俄罗斯施压,布什政府和欧盟威胁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并将其逐出G8组织,俄罗斯方面则向美国抛出一个选项:是选择美俄之间“货真价实的伙伴关系”(a real partnership),还是美国与格鲁吉亚“虚幻”(illusory)的结盟。尽管欧美均对格鲁吉亚政府表示支持,并拒绝承认两个新成立的国家,但据笔者游历格鲁吉亚的经历来看,当地百姓已对欧美的口头支持倍感失望。他们渐渐了解到,曾经给他们笼罩上战争阴云的俄罗斯更有可能改善国家的生活。

当时的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与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总统齐聚第比利斯,反对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军事干预。尤先科当然没有想到,仅仅时隔六年,这相似又不尽相同的一幕在乌克兰上演,克里米亚在全世界众目睽睽之下举行全民公投,先是宣告“独立”,随后又闪电加盟俄罗斯。局势变化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又是一片抗议和制裁之声,但对普京来说却如隔靴搔痒。如今的普京,已不再摆出“真实”和“虚幻”供西方选择,在3月18日的演讲中(由笔者翻译,观察者网独家全文发布),普京搬出科索沃“独立”的例子,指责西方在干涉他国事务时使用双重标准,并指出克里米亚“自古以来就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投和入俄完全合理合法。整个演讲言辞恳切,有理有据,现场气氛热烈,听众数次起立鼓掌,为普京喝彩,说这是一次将被载入史册的演讲也不为过。

普京一杆进洞

克里米亚公投结束后,就连戈尔巴乔夫都做了令人料想不到的表态。他说:“克里米亚加入乌克兰是根据苏联法律,是依据苏共的章程进行的,并没有征求民众的意见。现在人民自己决定改正这一错误,应当对此表示欢迎,而非因此实施制裁。”对此该如何理解呢?在俄罗斯人看来,克里米亚历来是俄罗斯的土地,直到1954年才被赫鲁晓夫莫名其妙地划给了乌克兰。1991年12月8日,苏联摇摇欲坠之时,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方领袖在别洛韦日森林签署协议,实际宣告了苏联解体、独联体成立。窃国心切的叶利钦哪有心思计较小小一个克里米亚,大方地甩甩手将其扔给了乌克兰,由此酿下了未来一系列大麻烦。戈尔巴乔夫所说的“历史错误”,指的正是赫鲁晓夫和叶利钦武断的决定。

克里米亚危机的直接导火索便是去年11月开始折腾起来的基辅独立广场亲欧示威运动(Euromaidan,笔者曾音意兼顾地将其译为“欧元买单运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尽管胆小的亚努科维奇临阵脱逃,但将最后的政权更迭称作“政变”仍不为过,反对派上台的合法性十分可疑。其上台后的所作所为似乎就是在故意激怒俄罗斯。如果说俄罗斯族的权利问题多少还是个被夸大的借口,那么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黑海舰队面临的威胁就不是儿戏了——这或许才是普京急于拿下克里米亚真正原因。

普京看似风光无限,但笔者要问,他真的一直都是个胜利者么?要知道,俄罗斯疲软的经济和无药可救的腐败已经让普京的支持率持续走低。只是依靠索契冬奥会的召开和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姿态,普京的支持率再度飙升至七成。照此说来,拿下克里米亚既是理所应当,又是民心所向。可是,这真是一步好棋吗?

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问题便是钱。普京上台初期依靠油价上涨而获得的经济红利逐渐消失殆尽,近几年俄罗斯的经济增速已大大放缓,甚至面临停滞。靠克里米亚事件积聚起来的民族自豪感对经济不会有多少助益,但局势动荡和西方制裁带来的冲击却是实打实的。自从上议院批准出兵之日起,俄股就在不断暴跌,卢布则在三个月里贬值百分之二十。更糟糕地是,克里米亚——至少是乌克兰统治下的克里米亚——并不是什么摇钱树,它没有给俄罗斯带来收入,却带来了每年将近百亿人民币的赤字。除此之外,过渡和建设还将花去大笔资金。或许唯一还能保持微笑的便是负责工程的官员了,因为这些钱多数会流进他的口袋。

 

要改变经济颓势,就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当前靠卖石油度日的尴尬模式。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进入。所以就要改善俄罗斯的国际形象,搞好与西方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普京花了那么多钱开索契冬奥会,甚至在开冬奥会前释放了霍多尔科夫斯基。而如今所有这一切全都成了泡影,在乌克兰发生的事情夺去了冬奥会大半光芒。我们可以想象,乌克兰反对派为何挑选奥运会的时机发动政变?可是俄罗斯人却一如既往不能忍受吃哑巴亏的情况。在这一语境下,他们在克里米亚的行动就像是恼羞成怒的报复。然而这种报复的代价却是惨重的。

在夺取克里米亚之后,俄罗斯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即它将会长久甚至是永久地失去乌克兰。在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宣传话语中,俄罗斯总是被拿来与强权、压迫、侵略相提并论。即使没有克里米亚这一出,“亲俄”的大帽子也仿佛是东部政客们的原罪,对亚努科维奇政权腐败无能的厌恶被迅速转移到对“莫斯卡俚”(乌克兰人对俄罗斯人的蔑称)的恐惧与仇恨上去。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莫斯科大可低调行事,重新扶植一个有能力的亲俄领袖,耐心等待那些乌合之众组成的新政权自行灭亡(根据乌克兰政局的变化规律和新政权上台后的表现来看,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到下一次选举时重新把自己人捧上台。然而莫斯科做的,却是主动去坐实那些对自己似是而非的指控。从此之后,乌克兰谁愿意亲俄,又有谁敢亲俄?倒是现在台上的那些革命小将们可以趁机浑水摸鱼,退出独联体、对俄罗斯公民采取签证制度、加入欧盟、加入北约……这些事情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去做了。

不仅和乌克兰面临分道扬镳,就连铁哥们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亚美尼亚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要不听话就断气、割地,大哥真的爱自己的小兄弟吗?从来都和普京铁板一块的卢卡申科这一回在表态上颇有些出入,他不光承认了基辅政权,还认为乌克兰政权更迭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崩溃和政府腐败,甚至别有深意地说了一句,每个国家都应该先管好自己的事情。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做法同时给自己境内的少数民族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假如有一天俄罗斯也像乌克兰一样陷入动荡,那么俄罗斯境内的少数民族也有权利把自己给公投出去。

俄罗斯友人对普京赞许有加:“普京做得对。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现在有一个机会让它夺回来,当然要好好把握。是的,之后会出现很多很多问题,管它呢。”这就是民意。谁都知道,虽然拿下了克里米亚,虽然一时间全民族团结到了一起,可是普京却不得不长期面对这一时冲动带来的后果:经济雪上加霜、国际形象受损、失去乌克兰、把北约引到家门口、松动盟友关系、还为自己家后院起火提供了木材……和乌克兰政变一样,克里米亚入俄远不能被称为是一场胜利。但不能因为担心后续问题而拒绝到手的果实。普京自接任俄罗斯总统职位以来,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手上并无好牌,筚路蓝缕走来,不断克服危机。每一次重大决定都必须忍受相应的代价。只有依靠不断解决(或者产生)新问题来争取民意,令旧问题变得过时。对于普京来说,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评,接纳克里米亚是一步惊人的棋子。我们能想到的后果他也一定都想到并做好承担的准备。

何尝只是俄罗斯,美国也做了吃力不讨好的选择,与俄罗斯硬碰硬,展开漫长的制裁拉锯。克里米亚公投前,米尔斯海默已经指出:惩罚俄罗斯人、把乌克兰拉进西方阵营,这么做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他建议北约不要染指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否则,一旦让俄罗斯感觉到威胁,俄罗斯势必强硬回应,必然打乱美国在处理其他国际问题时的步调。以格鲁吉亚为例,在萨卡什维利政权和“五日战争”之后,俄格关系一度降至冰点,但几年过后,由于密切的地缘政治关系,俄格关系又渐渐升温,亲俄政府上任,民众也开始寄希望于俄罗斯的支持。美国如果一味为了与俄罗斯抗衡而坚持北约东扩,只会得不偿失。在对待乌克兰问题时也是一样。克里米亚入俄后,乌克兰政府将全面转向美欧寻求帮助,美欧如果全力支持乌克兰脱离俄罗斯的控制,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其中包括与俄罗斯破碎的关系。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俄美抗衡升级,客观上将逼迫美国放松对中国的制衡,这不失为一个发展的机会。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无论是科索沃、南奥塞梯还是克里米亚,对中国的意义都远不如对俄罗斯和美国那么大。中国可以默默声援俄罗斯,但对中国来说,应对国内和亚太地区不断涌现的挑战才是当下更为迫切的任务。俄罗斯是中国的战略盟友,在国际事务中,始终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不断为中国抗下来自外部的压力。不知俄罗斯还能抗多久,但在这美俄剑拔弩张的微妙气氛里,中国或许能再次赢得韬光养晦的几年。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