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困于“七年之痒”

来源:观察者网独家

2024-01-26 14:18

(文/李沛 编辑/徐喆)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钟拨回2017年,彼时的宁德时代,刚刚超越日韩老牌巨头,正式登上锂离子电池产销量全球第一的王位,自此开动了战略、运营、市场反馈完美耦合的“增长飞轮”,乘着四部委补贴新政风口振翅起飞,随即又依靠打进特斯拉供应链,成为资本市场新能源热的最大受益者,市值一举冲过万亿大关,创造了制造型企业在中国股市前无古人的辉煌表现。

然而随着2024年的到来,宁德时代的增长飞轮,似乎正传出越来越明显的异响

尽管公司方面着力释放利好,表示去年四季度产能利用率已提升至70%左右,在行业内仍处于领先水平,且“公司产线CAPEX效率一直在提升,单GWh的投资强度在逐步下降”,但市场反响如同变动不居的战线,透露着与公司方面“战报”不一样的信号。

在国内市场,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份额去年已出现了明显缩水,市占率中枢较此前多年水平下滑约5个百分点,而在海外市场,宁王不但已成为美国各路政客展示“排华”激情的众矢之的,其投下重注的欧洲市场,同样也已出现不祥的呼声,部分智库开始铺垫其投资项目对Northvolt、Verkor等本土厂商威胁的议题。

欲戴冠冕,必承其重,已经“加冕”七年之久的宁王,对这份重量应当有了越来越真切的体会。

遭遇七年之痒的宁德时代,是否已不再能激起业界与公众的兴奋感?从激扬回归平淡,宁王又该如何面对这场考验?

前有狼,后有虎

回顾宁德时代崛起历程,“拼”和“赌”,是创始人曾毓群所缔造的两大企业基因。

所谓的拼,即曾毓群在新科实业(SAE Magnetics)十年职业生涯所浸染的精密产品大规模制造与运营配称经验,以及伴随后者在全球硬盘磁头市场登顶与守成的心态历练;至于为公众津津乐道的“赌性坚强”,体现的则是其对市场机会的敏锐嗅觉。

凭借承袭自ATL/新科的体系能力与组织效率,宁德时代这家看似2011年才闯进动力电池市场的企业,却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形成对天津力神等一众“老大哥”的降维打击,迅速确立了主导地位。

然而时移世易,随着动力电池市场从蓝海变为红海,当下的宁德时代既面临众多二三线锂电厂商“饿狼”般的撕咬,也不得不迎战主机厂“猛虎下山”般的垂直一体化动作。

正如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数据所展现的,即便宁德时代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投入巨大,依然无法改变其他友商产品技术快速接近的现实,而在一个同质化市场,即便强如宁王也不能豁免价格竞争的影响。

如果说面对价格战,宁德时代还能凭借其高毛利与高盈余的“血条”优势抱有部分主动权,那么面对主机厂掌控锂电供应主导权的意志,其应对就远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史上,除了材料体系变迁这条已经被“说烂了”的脉络,电池结构演化及随之而来的商业生态嬗变,则是另一条不可不察的线索。曾几何时如日中天的第三方PACK阵营,在2017年后新能源补贴新政冲击下成为最大输家,普莱德、华霆动力等知名玩家已经在电芯和整车厂商联手挤压下泯然众人。

但在瓜分第三方PACK蛋糕的同时,电芯与整车厂之间对成组环节主导权也开启了新的博弈,宁德时代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动作明显聚焦于这一系统集成环节,然而效果却差强人意。

对其投入大量资源的麒麟电池发布一年半以来市场反应,表明车企显然不甘于将主导权拱手相让,去年以来车企扎堆发布的CTC/CTB方案,某种程度上反映着着其掌握电芯集成乃至电芯制造主导权的坚定态度,某家车企自有PACK子公司负责人曾在介绍其CTC技术时脱口而出称,宁德时代电池模组“我一个都没有买”。

在与观察者网公司频道交流中,一位汽车技术专家表示动力电池PACK解决方案“目前都是技术主导的,怎么能设计出更适应技术要求的电池,谁说了算”,不过这位专家也坦言,不同技术路线选择显然体现着商业价值的不同取向,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神行电池等整包解决方案“肯定就是会损害(车企)PACK的主导权呀”。

另一位头部车企人士也向观察者网公司频道回应称,其并不看好宁德时代在PACK设计集成这一产业环节的差异化努力,其在BMS、热管理供应链并没有壁垒可言,相反,电池与整车传热、传力的综合优化正变得日益紧要,电芯制造企业挤掉工程经验丰富的车企也不具备技术逻辑上的合理性。

向上的摩尔,向下的赖特

扎根锂电产业的宁德时代,在企业形象塑造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的确将科技、绿色、智能的公众认知做到了极致,运营卓越名不虚传。

特别是在科技维度上,拿下2023年欧洲发明家奖,跻身欧洲专利局专利申请企业、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中国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等各类榜单前列,宁德时代对其科技形象的建构与维护堪称不遗余力。

然而在公众心智中的科技光环植入,与宁德时代当下的市场表现却形成了些许割裂感。

当人们谈到科技企业,首先唤起的“元叙事”要素,或许就是“横扫”级的市场表现和指数级的技术进步,在这个四处比附摩尔定律的时代,微电子产业提供了诸多印证这一“元叙事”的案例,如同英特尔CPU之于个人电脑、高通SoC、索尼CMOS之于智能手机般,具有“XX inside”的点石成金魔力。

然而专利申请量惊人、研发投入浩大的宁王,却显然不具备相近的话语地位,在Automotive Nesw的部件供应商榜单上已然打入全球TOP5的宁德时代,是否也能在主机厂心智中对标博世、电装、采埃孚、麦格纳?主机厂或同环节友商,看待宁德时代是仰视、平视还是俯视?为什么宁德时代20%的毛利已让车企沸反盈天,以至于纷纷加码动力电池自研与产能布局,却对机电、电子部件巨头30%乃至50%、70%的毛利水平视若当然,毫无“觊觎之心”?

真正深刻的原因或许在于,后者的主导地位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运营的规模经济,更在于其产品“技术密度”的特殊优势,性能进步的空间足够巨大,持续跃升使得其既能在现有市场营造起越来越森严的技术壁垒,又能在强劲的技术外溢趋势中捕捉新的蓝海机遇。

反观显示面板、锂电等产业环节,尽管其在下游系统产品成本构成中占比极高,但不同于微电子产品,其技术特性演进存在着可清晰感知的上限(像素密度、能量密度),这样的禀赋,就决定了该类产业所遵循的并非摩尔定律,而是更为冷峻严酷的赖特定律。

经济学家西奥多·赖特 (Theodore Wright) 于1936年提炼的这一规律,旨在表征产品成本随大规模生产的下降趋势,可以简单理解为累积产量如增加一倍,则成本就会下降一个恒定的百分比,有心人不难发现,常被用来展示锂电产业进步的度电成本曲线,恰是赖特定律的范例。

如果说摩尔定律代表着性能向上无限进步开拓技术可能性边界,那么赖特定律所代表的,则是大规模生产向物料成本下限的逼近趋势。

摩尔向上,赖特向下,无论宁德时代的科技企业形象塑造得如何成功,制造型企业向平均加工费回归的“地心引力”,仍然如影随形。

京东方的启示

“宁德时代大概会走向平庸吧,它在电池制造上肯定还是很强,但不会有更大想象空间”,前述头部车企人士对宁王的前景给出了这番展望。

这样的判断,其实在与宁王渊源深厚的3C锂电巨头ATL身上已被应验,在已较少为公众关注的这一细分领域,经历快充技术角逐后,包括ATL、冠宇等头部厂商当下似乎已进入到了各安其位的“自然”状态,如果参照当前ATL市占率,那么宁德时代向“自然状态”回归似乎将会是向下运动。

步入“七年之痒”的宁王,还能否重新变得“性感”起来?讲出有足够穿透力的新故事?找到有足够想象空间的新市场?

短期来看,在动力电池这条主航道上,宁王的定力正面临空前未有的考验,事实证明,在锂电超级过剩背景下,没有一家企业能够逃脱“价格追随者”的宿命,一旦宁德时代正式下场跟进价格战,其竞争战略在差异化与成本领先之间能否平衡将是一大悬念。纵观其近年来着力塑造的产品差异化,宁王力推的神行、麒麟等PACK解决方案在教育市场、启发友商之外,尚未带来更多可见的商业回报,而M3P与凝聚态电池等电芯技术创新在传播上又过于缺乏能见度,不要说已经将几乎所有中国锂电企业“卷入”的46大圆柱潮流,即便刀片/短刀片电芯,从外界探讨声量和友商追随意愿看也更具势能。

对宁王而言,与其逆势而上盯着主机厂手中的蛋糕,或孜孜以求“造雨人”的产业领导力,也许更具长期价值的课题是寻找有足够想象空间的新定位,在这方面,面板业龙头京东方有着特殊参考价值。正如观察者网公司频道此前的专文解读,锂电与显示面板,在技术特征和产业格局上堪称“异父异母”的兄弟,也因此,产业化进程起步更早的后者,足以为锂电产业提供各个发展阶段的经验教训借鉴。

按照官方文本定位,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和服务,相比之下,中国面板业王者京东方的自我定位则是一家领先的物联网创新企业,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

对比这两家在大规模制造“术”之一途上已臻极致的企业,不难品味出京东方管理层在价值定位之“道”上更显老辣,物联网一词,直接唤起了一批切实而又具象的场景组合,并且清晰表达了京东方在其中扮演集成者而非被集成的自我追求,而宁德时代的定位则略显空泛,更致命的是,在几乎所有能够由新能源一词引出的具体场景想象中,宁德时代当前能够占据的似乎仍是大系统中被集成的生态位,而正如动力电池产业已经清楚昭示的,被集成对锂电企业而言就意味着褪尽光环,在长周期上被打回制造型企业的“原形”。

目前看,储能似乎是宁德时代确立系统集成者定位的一个可行选项,耐人寻味的是,近期宁德时代在新储能场景、用例的开发上动作也接连不断,如旗下平台福建润时被曝出拿下宁德近海海上风电场项目开发权,拟投资额高达百亿,而在方兴未艾的船舶电动化领域,宁德时代也正着力推广其充换电综合补能解决方案。

接受平庸,还是重拾激情?

这场七年之痒中宁王的选择与结局,也在相当程度上可被视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未来的一种预示。

责任编辑:李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大陆上半年扫货250亿美元,超美韩台总和”

这场“全美噩梦”,谁该负责?

他又“警告”上了:中国应停止支持俄罗斯,否则…

“重大胜利”,推迟至大选后

“我们不能和欧盟北约一起灭亡,加入金砖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