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ED迈向2.0时代 迈瑞以创新助力急救更可及、更高效
来源:观察者网
2024-09-18 13:31
高品质的急救产品,是筑牢公众生命安全防线的重要保障。
9月14日,恰逢第25个“世界急救日”,在由人民网·人民健康携手相关单位发起的“人民健康急救科普行动”上,迈瑞医疗生命信息与支持产品业务总监颜永生介绍了国产AED的产业化、创新化之路。
据《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版)》显示,我国心脏骤停(SCA)发生率为97.1/10万,每年发病数量约在104万例。如能在SCD发病后的4分钟内进行抢救,急救生存率可以大大提高,也因此被称作急救的“黄金4分钟”。AED便是与死神抢时间的最重要设备。
自2013年研发出中国第一款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品的AED之后,十余年来,迈瑞医疗一直致力于推动AED产品的技术进步。近日,公司再度推出全新一代AED BeneHeart E/L系列,实现了同等能量下体积最小、从开机到放电仅7秒等性能与急救效率的提升,同时借助智能化手段,集成了物联网功能,实现高质量心肺复苏。
“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国产AED正在向2.0时代加速迈进,逐步实现了国产AED更可及、更好用、用得好。”颜永生对迈瑞医疗全新一代AED评价道。
“四大创新”助力更高品质急救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
2013年,国内头部医疗器械公司迈瑞医疗推出中国第一款自主创新的双相波AED后,一直致力于以技术创新,推动更便捷、高品质的AED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普及。
据了解,迈瑞此次推出的全新一代AED产品,再从四大领域取得创新突破。
首先,在体积上,新款产品在保证超大能量(360J)的同时,体积较上一代下降了38%。这也是当前业内体积最小的360J能量AED产品。
实际上,AED使用360J高能量除颤已被广泛认可。欧洲复苏委员会(ERC)、澳洲和新西兰复苏委员会(ANZCOR)、拉丁美洲复苏委员会(CLAR)等权威学术机构在指南中有相关描述:360J能量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高能量除颤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360J高能量双相波,可覆盖更多人群,对于常见的复发性室颤有更好的效果。
“AED的体积与能量紧密相关,因为能量大小受电容充放电的体积影响,在保证高能量的情况降低AED产品的体积,将使其更便于携带,覆盖更多的急救场景,极大提升AED产品的可及性。”颜永生介绍称。
与此同时,为了让AED“更好用”,降低普通人的操作门槛,迈瑞AED采用了ResQNavi智能急救导航技术,可自动适应施救者的熟练程度,智能调整动画和语音提示。此外,迈瑞还开发配备了AED智管小程序,让使用者随时随地查看AED设备状态及情况,并通过网络传输数据,便于管理和维护。
据了解,BeneHeart E系列AED通过高精度的CPR电极片和动画语音反馈,直观指导按压深度和频率,有助于施救者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和专注,提高心肺复苏质量;同时,CQI®基于脉搏血氧饱和度无创测量技术,综合反映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的灌注状态,为施救者评估心肺复苏质量以及病人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可能性提供客观评价指标。
迈瑞全新一代AED BeneHeart E/L系列
国产AED迈向2.0时代
在颜永生看来,中国的AED正在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1.0时代,迈瑞引领AED产业打破了巨头垄断,构筑了国产AED的自研生产能力,实现了AED产品“有得用”。
但当前,中国的AED产品普及率仍不高。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全国范围AED配置率为每十万人15台左右,与发达国家每十万人配备200~300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0时代,要提升AED的普及率,还需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提高AED产品的可及性、便利性。
迈瑞医疗长期致力于以技术创新急救产品,普及急救意识,使用AED提升急救技能。同期,迈瑞还通过软硬件协同布局,实现院前院内数据互联互通,提升急救服务运行效率。
通过数据融合,迈瑞打通从院前急救→入院交接→急诊转运全急救流程的数据流,让整个流程更高效、数据更完整。融合使得迈瑞全场景一体化急诊解决方案不是单产品的简单堆叠,而是充分发挥产品与产品、产品与IT的协同优势,形成强大战斗力的“航母战斗群”。
当前,迈瑞AED的身影逐渐遍布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成为关键时刻的“救命神器”。截至2024年6月30日,迈瑞AED在全国救治超过280名公共场所心脏骤停患者,在全球范围内,迈瑞AED已覆盖约120个国家和地区。
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在本次活动上也表示,面对当前不同类型的院前急救需求,迈瑞医疗将继续秉承“普及高端科技,让更多人分享优质生命关怀”的品牌使命,利用好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快急救网络化建设,提升AED等急救产品的易用性和可靠性,筑牢急救之网,让“猝不及防”化为“防可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