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拍贷”母公司信也科技2024年报:担保营收超50亿,但逾期率连升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3-28 16:28

【文/王力 编辑/周远方】

近日,“拍拍贷”母公司信也科技(NYSE: FINV)发布未经审计财报,2024年,信也科技实现年营业收入130.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1%;净利润23.9亿元,同比微增。

拆分信也科技年报发现,其利润增长主要系计提信用损失减少所致。此外,2024年信也科技的担保收入占比持续攀升,成为其第一大收入来源。

一直以来,担保业务存在较大争议,其向借款人收取担保费的方式时常受到诟病。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底,信也科技国内业务90天以上的逾期率为2.13%,较23年上升0.2%。

利润增长依赖计提减少,担保收入成第一大收入来源

2024年信也科技财报显示,公司在经营指标上取得了一定增长。在经营数据方面,信也科技全年促成交易额达2062亿元,同比增长6.1%,在贷余额为715亿元,同比增长6.1%。四季度表现尤为亮眼,营收34.6亿元,同比增长7.2%,净利润6.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8.7%,当季促成交易额也达到569亿元,同比增长8.6%。

从全年财务数据来看,信也科技2024年实现营收130.66亿元,同比增长4.14%,净利润为23.83亿元,同比增长1.81%。

其中,第四季度净利润的显著增长,达到29.71%,主要得益于计提信用损失的减少。具体而言,2024年第四季度应收贷款拨备为6430万元,相较于2023年同期的1.08亿元大幅减少;质量保证承诺的信用损失为10.75亿元,也低于2023年同期的12.70亿元。两项减值计提金额同比共减少2.38亿元,直接推动了净利润的增长。财报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风险承担贷款占比下降以及信用风险表现改善。

在营收结构方面,信也科技经历了显著调整。此前,贷款促成服务费一直是公司营收的重要支柱,但到了2024年,担保收入异军突起,全年达到50.85亿元,占总营收约39%,相比2023年的36%有所上升,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然而,这一变化也引发了市场关注。担保业务在行业内存在较大争议,其风险性和可持续性备受质疑。信也科技过度依赖担保收入,可能增加公司的经营风险,特别是在面临市场波动或监管变化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信也科技在营收和利润方面实现了增长,但逾期率上升的问题却不容忽视。财报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90天及以上贷款逾期率虽然环比有所下降,但相比2023年同期仍有所上升。

此外,担保业务还面临着消费者投诉的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大量关于信也科技强制收取担保费的投诉。这些投诉指出,信也科技在借款过程中存在未充分提示费用、借款时未告知、还款时未显示等问题,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这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品牌形象,也可能引发监管部门的关注。

信也科技在财报中提到了营收结构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对于业务风险的考量。然而,如何平衡业务多元化与风险控制,降低对单一业务类型的依赖,将是信也科技未来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逾期率攀升,用户投诉增加

公开资料显示,信也科技前身是成立于2007年的拍拍贷,系国内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2017年11月10日,拍拍贷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在监管导向下,拍拍贷于2019年11月对外宣布更名为信也科技集团,并于当年宣布停止P2P业务,转型为“金融科技开发平台”,业务板块包括金融科技平台、国际业务平台、科技孵化平台。

虽然表面上信也科技经营仍在维持增长,但信也科技的逾期率却不断攀升。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信也科技国内业务90天以上的逾期率为2.13%,较2023年上升0.2%。之前的2021-2023年,该指标分别为1.26%、1.41%、1.93%。虽然2024年第三季度的逾期率指标为2.5%,四季度环比下降0.37%,但短期资产质量压力仍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信也科技相关的消费者投诉信息也一直存在。黑猫投诉平台显示,近30天内和“拍拍贷”相关的投诉超过1000件,累计投诉量达59024件,主要涉及被收取担保费服务费等、综合借款利率过高、违规暴力催收、服务费未明确告知等。

截图来自黑猫投诉平台

此外,信也科技也涉及大量投诉涉及催收人员骚扰借款人亲友、爆通讯录、威胁恐吓等行为。例如,用户称逾期两天即遭短信轰炸,甚至被联系单位或村委会,严重影响生活。

截图来自黑猫投诉平台

对此,有信贷行业内部人员向观察者网透露:“对于逾期90天以内的贷款,信贷机构一般会选择内部团队进行催收。然而,对于逾期时间超过90天、催收难度较大的用户,信贷机构则会选择将催收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催收供应商。”

上述人士表示,这些外部催收供应商在监管要求下不得采取暴力催收手段,但实际操作中,其催收方式并非信贷机构所能完全掌控。同时,为规避风险,信贷机构会与催收供应商签订合同,明确禁止暴力催收行为,并约定一旦供应商出现暴力催收等违规行为,将直接面临终止合作。

这意味着,虽暴力催收及用户隐私泄露并非借贷平台直接所谓,但这种外包模式并不能完全规避暴力催收的风险。

尽管监管趋严(如《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但对互联网借贷企业的约束有限,执行效果一般。近期,国家标准《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 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发布,该文件强调,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只向债务人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此外,通过发送短信、语音、5G消息等方式开展催收作业的,应符合电信行业相关规范 YD/T 2823。双方已事先约定催收时间的,催收作业从其约定。

文件同时强调,金融机构应切实履行贷后催收风险控制主体责任,不断加强本机构催收能力建设,审慎实施外包。金融机构应加强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做好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防范不当催收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由此可见,信也科技的上述行为,可能已经规范该规定的要求。

阅读 20048
责任编辑:王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评论9条

雪狼中尉

03-28 21:32

来自北京市

把网贷和催债包装成科技,也是一大前沿科技。

18

匿名用户

03-29 08:53

来自广东省

高利贷合法化普及化,是这20年来最昏的政策,没有之一,影响深远远超房市。

11

特别观察者

03-29 14:23

来自河北省

           把各种放贷,收债的,助贷的,全部铲除,尤其是很多小的放贷,助贷的, 100%都是非法经营的。 可是满大街都是,真是无法了。

3
1

winsam

03-29 02:20

来自山东省

天天看

03-28 18:43

来自广东省

看到这个新闻,重新登录了PPD账号。看到账号里尽然有2000多块。装app后已提现。这些钱都是10多年前通过PPD借出去的。PPD是P2P时代硕果仅存到现在还在帮着催收还款的。看明细,这个月还收回了2笔。10多年了,真不容易啊。
不当催收是要制止,但欠债还钱也是应该做的吧。

3
9

这玩意儿,就是两头吃,赶紧禁止了才是正事儿。

6
1

guan_16081663481721

03-28 21:53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

结论,虽然逾期率上升,但是利润还是同比上升

1

哈哈大笑之洞庭伢仔

03-28 21:11

来自广东省

这种科技公司就是牛,躺赢。

4

打开APP查看9条评论

“果然,中国说对了”

4月10日起,对原产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特朗普白给,中国要赢得全世界了”

尹锡悦被罢免

马克龙:别天真了!欧盟要暂停对美投资

“果然,中国说对了”

4月10日起,对原产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