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有六大行“成绩单”:分化中前行,稳健中谋变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3-31 17:26
随着2024年年报的陆续披露,国有六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的业绩全貌逐渐清晰。数据显示,六大行在过去一年中,资产规模持续扩张,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尽管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利率下行压力,仍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稳健的发展态势。
截至2024年末,六大行总资产规模合计达到199.68万亿元,逼近200万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7.87%。其中,工商银行以48.82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继续稳居榜首,同比增长9.23%;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紧随其后,资产规模分别突破40万亿,达到43.24万亿元和40.57万亿元,增速分别为8.44%和5.86%。中国银行资产规模为35.06万亿元,增速8.11%;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资产规模分别为17.08万亿元和14.90万亿元,增速分别为8.64%和5.98%,邮储银行增速表现亮眼。
在营业收入方面,2024年六大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52万亿元,整体增长态势有所分化。工商银行营业收入为8218.03亿元,建设银行达7501.51亿元,二者规模庞大,但受净息差收窄等因素影响,分别同比下降2.52%和2.54%。农业银行则实现了逆势增长,以7105.55亿元的营收规模,取得了4.7%的同比增长率,在六大行中增速居首。中国银行营收6300.90亿元,增长1.16%;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实现营收3487.75亿元和2598.26亿元,增速分别为1.83%和0.87%。
盈利水平上,六大行2024年归母净利润合计达到14014.29亿元,均实现同比正增长,显示出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工商银行净利润为3658.63亿元,位居六大行之首,不过增速相对平缓,为0.51%;建设银行净利润3355.77亿元,增速0.88%。农业银行净利润增长表现突出,达到2820.83亿元,同比增长4.72%,领跑全行业;中国银行实现净利润2378.41亿元,增速2.56%。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净利润分别为935.86亿元和864.79亿元,增速分别为0.93%和0.24%。
国有大行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工商银行稳居首位
从已披露的国有行资产规模来看,工商银行以48.82万亿元继续稳居六大行首位,增速达9.23%,也显示出其强劲的扩张态势。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资产规模双双突破40万亿,资金实力和服务能力近一步提升。
邮储银行8.64%的增速也在六大行中位居前列。邮储银行依托其广泛的零售网络和庞大的客户基础,通过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了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
从营收与利润增长来看,2024年,六大行营业收入呈现出“两降四升”的分化格局。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行中的“巨擘”,营收规模虽大,但受净息差收窄、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出现了营收下降的情况。其中,工商银行利息净收入6374.05亿元,比上年减少176.08亿元,下降2.7%,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仍占主导地位,达81.1%,但利息支出7905.43亿元,增加405.17 亿元,增长5.4%;建设银行利息净收入5898.82亿元,较上年减少273.51亿元,降幅为4.43%,在营业收入中占比78.64%,尽管非息收入同比增长5.09%,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减少108.18亿元,降幅9.35%,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非息收入增长带来的积极影响。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则实现了营收正增长。农业银行以4.7%的营收增速领跑,主要得益于其在县域市场的深耕细作,以及对国家重点战略领域的积极支持;中国银行凭借其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和国际化优势,在跨境金融、外汇业务等领域表现出色,实现营收6300.90亿元,增长1.16%。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服务质量等举措,分别实现营收3487.75亿元和2598.26亿元,增速分别为1.83%和0.87%。
在净利润方面,六大行均实现同比正增长。农业银行净利润增速高达4.72%,净利润达2820.83亿元,除了营收增长的贡献外,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提升也是重要因素。通过精细化管理,农业银行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加强信用风险管控,减少不良贷款损失,促进了净利润的快速增长。
工商银行净利润为3658.63亿元,虽增速仅0.51%,但凭借庞大的业务规模,仍保持着较高的盈利水平。建设银行净利润3355.77亿元,增速0.88%,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提高资产质量等措施,维持了净利润的稳定增长。中国银行净利润2378.41亿元,增速2.56%,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净利润分别为935.86亿元和864.79亿元,增速分别为0.93%和0.24%。
净息差作为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2024年六大行净息差整体呈现下行态势。工商银行净息差为1.42%,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建设银行净息差1.51%,下降0.19个百分点;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42%和1.40%,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邮储银行净息差为1.87%,在六大行中最高,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业务结构。邮储银行以零售业务为主,个人存款占比较高,且存款稳定性强,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在贷款投放上,注重风险控制,选择优质客户,保障了资产收益水平。不过,即便如此,邮储银行净息差较上年仍下降了0.14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净息差为1.27%,仅微降0.01个百分点,基本持平。交通银行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配置,调整业务结构,缓解了净息差下行压力。
六大行资产质量优化,不良贷款普遍降低
资产质量是银行稳健运营的基石,2024年六大行在资产质量方面整体控制良好,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4%、1.34%、1.30%、1.25%和1.31%,较上年均有所下降。
工商银行通过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优化信贷结构,有效降低了不良贷款率。在信贷投放过程中,严格审查客户资质,加强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建设银行同样注重风险防控,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对重点领域和客户进行持续跟踪监测,提前采取措施防范风险,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农业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资产质量管控。通过加强信用风险评估,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对不良资产的核销和处置力度,不良贷款率下降0.03个百分点,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中国银行借助其国际化业务经验和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加强跨境业务风险管控,优化境内外资产配置,不良贷款率降至1.25%,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交通银行通过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加强对重点行业和客户的风险监测,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实现不良贷款率下降0.02个百分点。
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0%,较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是六大行中唯一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银行。尽管仍保持行业最低水平,但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不容忽视。邮储银行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提升资产质量。通过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客户的风险排查,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采取措施化解潜在风险,确保资产质量稳定。
积极支持实体经济,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推进
国有六大行始终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在2024年通过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截至2024年末,六大行各项贷款总额较上年有所增长,显示出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工商银行在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普惠、涉农等领域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通过发布保障粮食安全“丰收行动”方案,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粮食产业发展。在制造业领域,加大对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支持,助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达到3.89万亿元,新增4000亿元,增速11.4%;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3.5万亿元,新增4000亿元,增长13.1%。
农业银行积极落实逆周期调节政策,进一步做好稳经济重点领域金融服务,2024年贷款总额25.3万亿元,新增2.3万亿元,增速10.0%。在粮食安全领域,强化粮食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截至2024年末,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相关领域贷款余额9945亿元,新增1499亿元。为种粮农户专属打造的“粮农e贷”产品余额943亿元,新增678亿元,有力支持了粮食生产和供应。
建设银行全力服务“两重”“两新”,2024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99万亿元,增幅11.01%;投向制造业的贷款3.04万亿元,增幅12.25%。在支持扩大内需方面,加快拓展零售信贷,助力提振消费惠民生。2024年末,个人消费贷款同比增长25.21%,信用卡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有效激发了居民消费潜力,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活跃。
上年度,六大行高度重视科技金融的发展,积极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的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超过3.5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达到2.84万亿元。该行通过创新推出科技金融专属授信模式,依托集团的综合化特色,提供包括投资、贷款、债券、股权、保险和租赁在内的全产品谱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交通银行的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了45.37%,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速分别达到64.5%和59.59%。交通银行明确将科技金融作为“十四五”时期重点打造的业务特色优势,出台了科技金融行动方案。针对科技型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特点,交通银行打造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易贷”产品线,并创新推出了“科创人才贷”和“科创场景贷”等信贷产品。
在绿色金融领域,六大行作为主力军,加大了绿色信贷的投放,并创新了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助力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工商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金融监管总局口径)已突破6万亿元,并通过境外分行成功发行了等值17.4亿美元的“碳中和”主题绿色债券,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
农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余额达到4.9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22.9%。该行将绿色低碳要求纳入年度信贷政策指引,支持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领域的绿色发展项目,推动农村绿色产业升级。中国银行的境内绿色信贷余额达到4.0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了31.03%,积极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性绿色项目,位列彭博“全球绿色UoP贷款”和“可持续挂钩贷款”中资银行第一。
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六大行持续加大普惠金融的投入,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实现普惠金融的增量扩面。农业银行的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到4.66万亿元(央行口径),居同业第一,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连续六年超过30%。通过强化科技赋能,创新完善“小微e贷”线上产品体系,迭代升级“普惠e站”线上服务渠道,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建设银行的普惠金融贷款客户达到336万户、贷款余额达到3.41万亿元,保持市场供给量最大的金融机构地位。在线上优化升级了“建行惠懂你”综合化生态服务平台,持续打磨核心信贷服务、综合金融服务及公共服务,提升普惠客户使用体验,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融成为六大行重点布局的领域之一。农业银行截至2024年末的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达到109.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68%,积极探索推进养老金融发展,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通过推动网点适老化建设和服务,超2万家网点完成适老化改造,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金融服务。
交通银行的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了38.84%,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规模快速增长,养老金托管规模居行业前列。该行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产品选择,满足不同客户的养老需求。
此外,六大行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提升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以数字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农业银行的个人掌银月活客户数突破2.5亿户,通过发布掌上银行9.2版,以数据为驱动,优化用户旅程,打造养老服务生态,提供普惠、便捷的金融服务,提升了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
建设银行截至2024年末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近8000亿元,并且初步建成面向全集团用户的企业级金融大模型应用体系,落地193项场景应用,研发技能达到7000余个。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当前来看,上年度虽面临利率下行、市场竞争加剧、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等挑战。但面对国内经济的持续复苏,未来将释放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为银行信贷业务增长提供空间。此外,国家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将为银行在这些领域的业务拓展提供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