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与朝鲜保持密切关系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2-08 11:16

关哲

关哲作者

政经资讯观察者

【按】外交智库和地缘政治学术界始终关注着朝鲜半岛局势,中朝关系无疑是其中的重点之一。2013年12月9日,著名智库“国际危机组织”(注: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致力于防范和化解冲突,董事会成员多为政界、商界和学界名人,包括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缉思等。)发布长达22页的最新亚洲报告《城门失火:中国为什么与朝鲜保持密切关系》(Fire on the City Gate: Why China Keeps North Korea Close),从西方视角,分析了中国对朝的外交政策。笔者摘编主要内容如下,谨供观察者网读者参考。“国际危机组织”已将报告全文译作汉语,请点击链接查看。


并非一帆风顺的中朝关系

中朝共产党间近八十年的密切联系铸就了中朝关系,中朝同盟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双方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几十年来历经波折起伏。例如,1992年中韩建交后的近七年当中,两国间没有任何高层往来,直到2000年5月首次朝韩峰会前一个月,金正日才造访中国。

随着2002年《朝美核框架协议》的瓦解,朝鲜政府核武器的迅猛发展置中国于两难境地。2003年,中国开始在朝鲜去核谈判中发挥积极作用,主办并主持了六方会谈,将美、朝、韩、俄、日召集起来,共同商讨如何解决朝核问题。此后,朝鲜两度进行核试验,中国投票支持制裁,但都留有前提。

尽管中朝关系因朝鲜发展核武器和中国支持联合国制裁而愈发紧张,两国却从2008年重新开始高层互访。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同年10月率领异常庞大的高级代表团访问朝鲜,而金正日则在第二年两次访华,据称是为确保其政权最终移交给其子金正恩而寻求中国的支持。

而且,在2010年韩国军舰“天安号”被击沉,以及韩国延坪岛受到炮轰后,中国政府拒绝对朝鲜加以谴责。

中国逐渐失去耐心?

2012年12月,朝鲜发射三级火箭,将首颗卫星送入运行轨道;次年2月12日,朝鲜无视联合国决议,进行第三次核试验;3月27日,朝鲜切断了军事联络热线。这一系列举动令半岛局势骤然紧张。

朝鲜的行动在多方面都令中国十分气恼。无论是发射卫星还是进行第三次核试验,朝鲜都完全没有预先告知中国,这与中国几次三番的忠告背道而驰。

根据国际危机组织的采访,朝鲜政治精英们被中国一些分析家视为忘恩负义:“他们不过是在需要的时候才来找我们索取他们想要的东西。”

位于万塔山的丰溪里核试验基地距离两国边界仅70公里,核试验时中国境内可以察觉到震感。连官方媒体新华社也评论了核试验的污染威胁。微博上,许多人评论说,支援和帮助朝鲜对于中国来说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

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后,环保部公布东北辐射监测点位置(资料图)

朝鲜的好战行径和美韩的强势威慑似乎让北京紧张不已,中国政府将局势动荡视为特别不合时宜的心头之患。朝鲜卫星发射紧随中国十年一次的领导层换届,而核试验则发生在新的领导班子忙于政府建设之际。此外,中国还面临着与日本关系的恶化和南海的紧张局势。正当中国与美国探索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之时,一些中国分析家担心“朝鲜的举动可能会增加中美之间的摩擦”。

对朝鲜与日俱增的失望让中国开始采取更为强硬的路线。从4月开始的整个初夏,中国都使用了更为强硬的言辞,并据称放缓了双边经济合作项目,还通过外交渠道传达了其他不满讯号。

西方许多人一直以来对中国政府不愿向朝鲜施压倍感沮丧,现在他们觉得或许中国的耐心已被耗尽。然而,希望中国能够更为积极地加入西方的朝鲜无核化努力的想法仍过于乐观。

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后,中国最初的抗议基本上都是例行公事。直到4月初,朝鲜的好战叫嚣威胁言论遭到了美国的强硬回应,中国领导人才发出异常严厉的警告。习近平主席表示“任何国家都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把整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西方媒体普遍认为这份警告的对象就是朝鲜,并猜测中国终于准备改变其对朝政策。

中国国内对此的解读则略有不同。《人民日报》刊发社论,警告朝鲜“不要误判形势”,同时也告诫美国“不要火上浇油”,韩国“不要错失焦点”,日本“不要趁火打劫”。这反映出中国国内的主流看法——朝鲜并不是对半岛紧张局势负有责任的唯一一方,美国及其盟国正利用当前局势以其过激反应推进自己的政治目标。

中国对朝鲜的制裁新动向

中国貌似与美国政府在起草安理会第2094号决议上进行了密切合作。据报道,当局已增加对进出朝鲜边境货物的检查,交通部命令“有关单位采取措施严格执行”决议。接受国际危机组织采访的中国外交官也私下确认,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严格执行制裁。

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出口监管体系实属不易,特别是在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环境复杂的国家更为困难。即使有着强烈的政治愿望,中国政府的能力和资源限制也使得实际执法困难重重。

尽管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针对出口监管制定法律和机构框架,但从向伊朗、巴基斯坦和朝鲜出口敏感物资的例子来看,效果算是好坏参半。可能是由于发现朝鲜在2012年4月展示的移动火箭发射台(TELs)是从中国公司进口,而且银河3号火箭(Unha-3 SLV)的许多部件也是进口而来,所以中国政府才受此影响发布禁售清单。

中国银行于2013年5月7日宣布已经关闭朝鲜外贸银行账户。由于美国国内的禁令,如果中国银行继续与朝鲜外贸银行保持业务往来,其在美国的业务就会岌岌可危。虽然是国有银行,但中行的决定看上去是出于自我保护,而并不代表中国政府力图终止与朝鲜的金融业务。

将朝鲜东北部的罗先经济特区并入中国电网的建设项目,按原计划将于6月完工,但据说由于中国政府希望以此向朝鲜发出信号,因此建设进度有所延迟。然而,中国分析家解释说,中国希望罗先成为双边经济合作范例项目的初衷没有改变,即把朝鲜进一步拉向自己的经济轨道,改变其思维和政治导向。

朝鲜罗先经济特区一景(资料图)

另一个透露了中国政府意图的信号是,中国并没有减少对朝鲜的燃料供应,在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和2013年3月至4月间不断进行挑衅后,燃料仍源源不断地通过贯穿鸭绿江的一条管道输送到朝鲜。

燃料是中国政府最强有力的杠杆:朝鲜近90%的能源都是从中国进口。不过,除非朝鲜转而公开与中国敌对,否则中国不太可能采取如此严厉的惩治措施。

然而,朝鲜政府却似乎在力图减少对中国燃料的依赖,它最近与一家蒙古公司签订了收购一家朝鲜炼油厂20%股份的投资协议。

中国政府将其对朝鲜的经济制裁定位为“惩罚但不将其逼上绝路”,同时致力于加强自身的影响力。中国官员反复强调,制裁必须适度温和,目的只是让朝鲜重返和谈,而不是削弱其政权,并且也无意利用经济杠杆实现无核化。

 

 

 

中国外交信号及外交圈的共识

2013年年中围绕朝核问题的一系列首脑级别的外交活动,显示出中国在中朝和中美韩关系之间寻求着平衡。

习近平6月初在加利福尼亚会见了奥巴马,并在之后接见了首次访华的韩国总统朴槿惠。两次峰会后的官方声明强调了三国领导人的共同立场。

在这两次峰会前,中国政府都曾接待高级别朝鲜特使。中国政府随即展开步调一致的宣传,显然是要使美韩相信最近的朝鲜半岛危机已经结束。中国外交部敦促“有关各方珍惜并抓住机遇”,重返对话接触。

之后,中国政府继续寻求外交平衡。7月末,李源潮副主席访问朝鲜并出席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纪念活动,这一精心设计的举动旨在安抚各方的情绪。

中国政府还对美国和韩国强调,李源潮是作为政府代表访朝,而非中共代表,因此象征着中国正将中朝关系从“血盟关系”转向正常的国家关系。然而,美国似乎并不在乎其中的细微差别。美国抗议李源潮访朝,认为这可以被金氏政权称为外交胜利。

中国政府至此已经重新回到其通常所持的中立调解姿态,意在确保以最小的代价维持与各方的关系。中国外交官再次不断向美国和韩国外交官宣传中国在平定紧张情绪、确保朝鲜表达和谈意愿上的核心作用。他们还一再试图劝说美国放宽令朝鲜重返会谈的条件,虽然未能成功。

中国外交圈的一致意见是,急需在对朝政策上有所调整,这为中国对朝鲜的严厉态度提供了支持。这样的公开争论已经见怪不怪,然而,2013年初有关争论变得更加严肃,正如一位中国学者所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朝鲜完全不考虑中国的利益”。

另一新生事物是“中立派”的出现。以往的争论主要为两派对立:提倡立即放弃朝鲜的“战略派”和倡导保持共产主义国家间特殊纽带的“传统派”。传统派被朝鲜一而再再而三地无视中国利益的行径所警醒,而战略派则愿意看到中国政府逐渐改变态度,两者折衷得出的结论是必须要寻求“中庸之道”。

一位中国分析家在沈阳接受采访说:“如果朝鲜破坏东北亚稳定,伤及中国利益,我们必须(以惩罚)回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与美国和日本站在一边来对抗朝鲜。”

中国政府不太可能继续无条件支持朝鲜,但会进行怎样的调整尚不完全明朗。最常听到的观点是认为中国应该“奖惩分明”。这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态度和灵活性意味着中国既有与西方合作的空间,又只会根据朝鲜的行为后发制人。

而且,中国政府还将对美国的朝鲜政策做出反应。据一位中国分析家说:“如果美国还像在布什执政时期那样希望(朝鲜)发生政变,我们当然要与朝鲜站在一边。”

中国政府的行动和国内争论的走向已经清楚地说明,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处处容忍朝鲜的出格行为,但也还远未到完全改变对朝政策的时候。

正如一位中国学者所说,调整是“战术性的而非战略性的”,“改变的是态度和实施力度而非政策”。中国与美国和韩国能够展开合作,但对此“不能期望太高”。中国利益与其他国家有共同之处,但在根本上却截然不同。

中国对朝外交的决策机构

中国的地缘政治考量

中国政府在朝核问题上选择扮演的角色反映着其地缘政治立场和对战略优势与制约的认识。这其中与美国的关系起着主导作用。

有分析家认为:“中国的朝鲜政策最终取决于中美关系。如果美国试图遏制或包围中国,就会有更多人认为应该帮助朝鲜。”

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习近平的一项标志性外交政策倡议。中美峰会的成果是双方都表示希望在朝核问题上合作,却没有消除立场的差异。中国远未达到美国的期望,对朝鲜施加更多压力;中国希望美国重返六方会谈,但美国不愿在朝鲜就此前协议做出明确承诺前参加会谈。

对中国来说,中美合作取决于美国政府的态度和行动,也取决于中国自己的一些其它地缘政治考虑。一位中国分析家说:“如果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如果美国干涉东海和南海问题给我们造成麻烦,那么两国就不可能在朝鲜问题上合作顺利。”

中国有很多人认为美国及其盟国,而非朝鲜,对中国的地区战略利益构成了更大挑战。许多人怀疑,美国以朝鲜核项目为借口,加固地区同盟,推进其亚太整体战略。多位中国官员向美国一再强调,“中国政府并不相信美国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只是针对朝鲜做出的反应。”

美国及其盟国的举动,比朝鲜的好战叫嚣,更让北京觉得自己的战略利益岌岌可危。这促使中国政府试图缓和半岛局势,但同时也加深了中国的疑虑,削弱了进行有意义合作的意愿。中国的分析家指出,“联合国军司令部”是在朝鲜战争中“针对中国和朝鲜”成立的。“在黄海上有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你觉得我们中国人会怎么想?连我们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采取这样的行动与中国一点干系都没有。”

可以预计中国政府会采取必要措施管控朝鲜行为,以稳定局势并防止美国做出中国所认为的过激反应。虽然朝鲜半岛无核化被中国称为一项长期目标,但其重要性远小于抗衡美国影响力,以及防范美国在亚太地区实力的增加。中国不太可能为了被其视为对手和潜在敌人的国家的利益而牺牲朝鲜。

 

 

 

朝鲜:战略资产还是负担?

朝鲜对于中国的战略价值不断发展变化,每次朝鲜半岛发生危机都会引发中国国内对庇护朝鲜的利弊得失的争论。

中国历来将朝鲜视为其在东北方的军事缓冲,可以对抗美国驻扎在韩国和日本的军队。但朝鲜的军事缓冲价值在当今的远程导弹和网络战争时代已大不如前,另外,美国海军也一直在该地区占据着主导地位。如一位中国分析家所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这种转变一清二楚:“军事冲突的形态与以前比变化太大了,现在已经无须进行任何陆地战争了。”

然而,朝鲜在可预期的未来仍可能继续保持着其地缘政治缓冲区的价值。朝鲜脱离中国的影响范围可能会导致令中国政府难以接受的两种后果之一:朝鲜加速倒向美国;或是产生一个与美国保持战略一致的统一的朝鲜。

中国政府的诸多担忧使其迟迟不愿使用手中的筹码向朝鲜施压;朝鲜政府心知肚明并充分利用着这一点。中国分析家普遍认为,“中国使用手中的筹码时,就会失去筹码。”

中朝安全防卫关系的复杂性增添了中朝关系的暧昧不明。《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规定,如果一方受到攻击,另一方要向其提供军事援助,但中国已经多次回避对条约的实施进行澄清。事实上,朝鲜领导人受“先军思想”的影响,不信任任何外国提供的安全保证。

近几年,中国一直在淡化与朝鲜的意识形态关系,强调两国间是“正常的国与国关系”。这种转变开始的准确日期很难确定,但中国学者大致认为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邓小平刚开始平衡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政府没有就“正常”关系与以前的血盟关系相比有何不同做出任何官方解释。

“国与国”一词也在外界呼吁中国采取更多措施控制朝鲜时提供了掩护。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艾平曾说:中国“不能指手画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

尽管总是强调“正常关系”,但中朝之间的特殊政治纽带有时仍旧定义着中朝关系。金正日2010年5月访华受到了中央政治局九位常委的接见。一位中国分析家说:“其他国家政要从未享受如此殊荣。”

而金正恩的特使崔龙海2013年5月访华时则首先由中联部部长王家瑞会见。“可以看出,两国关系是由党际关系引领的。”一位中国学者说,与中联部相比,外交部在制定和执行朝鲜政策方面“没起太大作用”。中国驻朝大使刘洪才以前是负责朝鲜事务的中联部副部长。

朝鲜半岛近期的危机似乎促使中国在机构上采取步骤以向正常双边关系转型。2013年6月,中国政府主持了首次两国外交部间的战略对话。

中国淡化两国意识形态亲缘并非意味着不愿维持金氏政权。中国经常将朝鲜称作误入歧途的小兄弟,其中混杂着傲慢、恼怒和亲近,暗含的信息就是中国政府仍将朝鲜视为共产主义大家庭的一员,并将继续向其伸出援手,但可能有时也会给予惩戒。

在朝韩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则一直是中国自1992年与韩国建交以来所采取的政策。与韩国的外交联系并没有令中国逐渐疏远朝鲜。一位中国分析家说:“我们想和两边都打交道。”这是为了促进在朝鲜半岛保持和平与稳定这一首要目标,中国要对朝韩双方都施加影响。一位退役的将领说:“如果我们只站在其中一边,那局势会比现在紧张得多。”

中国对无核化的看法

尽管中国似乎正在接近西方立场,视无核化为目标,但中国政府所使用的方法和时间规划仍然与西方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在朴槿惠访华期间,双方描述共同立场时,联合声明使用的辞令为“有关核武开发”和“朝鲜半岛无核化”,并没有直接提到朝鲜。中国政府的用词是对朝鲜政府主张的默许,即必须在整个半岛实现无核化,包括美国对韩国提供的核保护伞。

在朝鲜政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后,中国领导人的声明引发了外界猜测中国是否已经重新调整了“不战、不乱、无核”的目标次序,把无核化升至首要位置。

但分析家解释说,中国的“基本方针”仍然是“首先维护地区稳定——然后在一个稳定的地区尝试实现无核化。”

朝鲜的不稳定会对中国产生破坏性后果。虽然一些中国分析家承认朝鲜核野心是一个主要的不稳定因素,中国政府看上去似乎更担心西方模式的无核化会导致朝鲜政权瓦解或战争爆发,破坏中国的国家利益。

中国政府不认为短时间内有可能在不损害中国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制止朝鲜进行更多核试验和导弹发射。

中国国内的主流看法认为,朝核问题的源头来自于朝鲜政权对自身存亡的忧虑。分析家认为即使朝鲜通过核武器寻求安全是无理的,但存在这样的忧虑可以理解。

西方国家认为,出于安全理由发展核武器是不合法的,国家安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而中国国内的普遍看法是,朝鲜的不安全感源于美国拒绝对其提供可信的安全保证。有人建议制定朝美和平条约作为无核化的起点。

许多中国人还认为,由于美国在事态平静的时候“忽视”朝鲜的安全问题,而在紧张局势升级的时候“过度反应”,这使问题进一步恶化。

中国的分析家们指责美国忽略朝鲜对直接会谈的渴望,“失去了和平解决问题的机会”。“美国在朝鲜的家门口有这么大举动,真是把朝鲜吓得够呛。”

中国政府因此认为,只有美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并修复其政策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中国没有把朝鲜的核能力当回事”

中国和西方在对朝鲜核能力的估计上也有分歧。朝鲜的三次核试验说明其拥有核设备,但还无人知晓其将武器小型化以置入导弹头部的能力如何。

美国政府评估,朝鲜对其盟国构成“直接威胁”,并且“对美国国土安全越来越构成威胁”。中国尚未公开其对朝鲜的评估,但一些西方外交官觉得“中国压根没把朝鲜的核能力当回事。”

中国的首要关切是核计划的副作用。中国的终极噩梦是韩日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或者中国周边环境动荡不堪,数百万朝鲜难民涌入中国,金氏政权垮台,更糟的是迫使中国加入战争。中国十分担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结果。

中国的分析家们认为核不扩散对美国来说是头等大事,在这件事上赢得中国的合作是美国的责任。

尽管中西方宣称无核化是共同目标,但双方在时间规划和方法上都大相径庭,导致效果相互抵消。中国在能力和意图上都比较轻视朝鲜核威胁,不认为威胁可信,因此认为同无核化相比,管控朝鲜行为以预防韩美过激反应更为要紧。

由于中国并未觉得自己受到朝核计划的直接威胁,但又很关切朝鲜半岛军事冲突的连带破坏力,因此中国似乎更愿意担当斡旋角色,防止敌意升级为冲突。

西方坚持使用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的手段改变朝鲜政府的得失考量,但中国希望通过增进外交联系和经济接触来影响朝鲜政府的思维方式,以最终诱使其开始发展经济,放弃核武计划。美国政府将和平条约作为无核化的最终奖励;中国则敦促美国向朝鲜提供安全保证从而为无核化创造环境。

中国的决策者们确信只有他们能够解读朝鲜的思维模式,因此坚信自己的方法优于西方策略。许多分析家从中看到中国刚刚经历的过去:“就像70年代的中国,毛泽东一边批评‘美帝国主义’,一边又暗自希望能够与美国接触。美国不能从字面上解读朝鲜的声明。”

在中国看来,西方的高压手段(中国还怀疑西方力图推翻朝鲜政权)源自“对东亚国家生存逻辑的无知”和对朝鲜政权的存活能力的低估。“施加的压力越大,(朝鲜政权)反弹得越高”。

责任编辑:陈轩甫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无论谁赢,欧洲已输”

市场疯狂下注特朗普,真金白银比民调更准确?

看!中国人的双航母编队

无论谁胜选,华裔科学家们都担心再遭迫害

“欧盟将派特使赴华探索关税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