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关于燕京学堂的北大“国民大会”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7-24 16:09

关哲

关哲作者

政经资讯观察者

7月9日是燕京学堂风波的一次高潮,在反对方看来,这是一次阶段性胜利。在校方,则是一次展示透明姿态的机会。交流会上的的主要观点已经吸收在前面几章里。本章我们试图更形象地来描画这一天的“历史”景象。北大历史系学生王班班发挥“史官”作用,忠实地根据录音记录下了现场发言(观察者网编辑注:王班班同学的录音整理记录稿共有两份,分别为燕京学堂沟通会录音稿校勘终极版(一)与())。我们根据这两份材料来描画当天的现场。

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这幢1997年由香港英美烟草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何英杰捐资3500万元人民币建设的楼群,早已成为北京大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沧海桑田二十年,7月9日,这里人头攒动,人们将要讨论的是一个二十亿的项目。

人们进进出出,虽然需要事先填写申请表格,但门口并无严格的检查。一些人业已就坐,还有一些人聚集在会场的各个边沿;另外一些人则忙忙碌碌地临时增加椅子。一个小伙子不时地掏出裤兜里的手机,稍后又把手机放回去。

一位参与了活动的学生(id号为imprint)在北大bbs上这样描写当天的会场布置,“拿着措辞甚恭的报名表回执进入英杰中心,眼前的会场布局让我颇有‘受宠若惊’的感觉。预期中的主席台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扁平的、圆桌讨论式的布局:中间是四条长桌围成方形,供老师落座,无论是来自项目决策层还是作为一般参会者的老师,都设有名牌。外围的三个侧面,各再摆一条长桌,不设名牌,师生都可落座。每侧的外围长桌之后则是四至五排座椅,基本上是学生集中的区域。刻意弱化的尊卑结构,在会场中舒缓音乐的伴奏下,显示出校方作为中国政治语境中的‘领导’,已经预先摆出了难得的平等姿态。”

一位40来岁,戴着一副无框眼睛的中年男子,用手指撑了撑稍稍下滑的镜架,清了清嗓子,缓步走上前台。台下的小伙子终于收起了自己的手机,向台上张望过去。这时中年男子把旁人递上来的话筒聚到自己的面前,向大家说道:

“各位老师、同学、和校友们还有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和感谢大家参加今天上午的咨询活动会。我还记得一个月以前也有一个类似的咨询,当时也顺便介绍一些跟招生相关的内容,我想在座有一些学生和校友参加了,据我所知,王恩哥、刘伟二位校长也曾经组织过十几次范围和规模不等的座谈会和沟通会,小到七八个人、大到一百个人,呃很多人。今天到会的校领导呢,会多一点,先向各位和媒体介绍一下:常务副校长刘伟老师;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老师;副校长王仰麟老师、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马化祥老师;还有很多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我是北大社科学部主任王博。”

“国民大会”于9日在英杰中心召开

会场内,王博老师邀请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老师上台,就师生关心的主要问题,从17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刘伟校长在做说明的时候不会想到,台下有学生正在统计他的发言时间,更想不到之后学生会质问他:你谈燕京学堂谈了59分08,但是谈静园只有三分钟。

虽然回答的问题是根据之前师生提问汇总的,但难免有套话。而师生更希望现场提问。许多师生已经等不及了。

王博老师宣布:“我们下面进入互动交流环节,因为今天进行交流环节的老师学生校友很多,我建议:1、每个提问尽量只提一个问题,这样会有更多的老师、同学、校友提出问题;2、问题尽量不要重复;3、建议提问时自报家门,以便进行更好的沟通。”

王班班同学在此处记录:台下响起了嘘声。

全场有人员举起时间限制牌,似乎不同人员的时间是不同的,有两分钟、一分钟的。不知是哪方人士。

嘘声归嘘声,众人还是急不可耐举起手来。

以下文字都来自王班班同学的记录。

王博:现在有很多只手,我看到这位录像的先生已经举了一段时间了,我们先请。

方洋(教育学院12研):我人人网+方洋SDSZer、微信fangyang08【按:如实记录,无广告含义】。我想问的是,燕京学堂这件事中间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在bbs帖子被莫名删除,我想请问BBS负责任怎么回事?出现同学们照相被保安抓住,保安有无这样的权力?保卫部部长和保安信息为何不同?作为关心学校的学生,没有在任何渠道获知任何章程信息,而且在前两天章程通知发布后我们也不知道,我想问章程到底在哪里?

刘伟:章程这个问题已经很多年了,在张国有校长任主管副校长期间就成立了章程起草研究工作小组,这里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座谈、调研、研究国内国外大学有关章程的规定,至今经历十年的样子。今年为何加快了呢?因为教育部通知要求尽快颁布。我在北大来了三十多年了,我不知道北大真的没章程。是不是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征求到意见,我不敢说,但确实很广泛层面上征求了意见。没公布因为没定稿,需要报教育部审批,还要进一步改,我想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很快就会出。

方洋:是定稿才公布么?

刘伟:是的,必须定稿才能公布。

方洋:会有征求意见稿么?

刘伟:教育部就要提意见再酝酿讨论公布,最后公布一定是修改定稿的,但还有反复讨论。

方洋:请学校加强宣传以加强广泛的信度的认同度,谢谢。

刘伟:谢谢。【整段对话方的语速很快如有差错敬请谅解】

方洋的名字还将时时出现,这个交流会期间,他的兴奋表现使得他成为一个幕间串场的角色。

接下来,这出戏剧进入“辛德勇”时间。这位历史系教授,因为在整个争议过程中表现突出,事后被学生称做有勇有德。

辛德勇教授谈自己的资历(“我和刘校长都是77级毕业的”),谈学科分级,谈自己的教学体验。“我非常自豪告诉你们,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掌声】我相信哈佛大学,有一个教授算一个教授我们都敢和他一对一交锋”,掌声不断。

在辛教授发言间歇,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杨煦生的发言由于声音不够大被师生喝问,王班班记录:【有人要求大点声】【辛德勇打断,内容听不清;方洋打断:“您的问题是什么?”】,他的表述比较学术化,诸如“中国和中国学术界如何从被对话和缺席对话的处境中走出,自觉地、实质性地、负责任面对自己和周边的、显性的、潜在的各种对话者。这种探索是有需要的。”在任何“群众”场面里,听众都受不了缺乏感染力的表述。接下来是陈清教授与姜国华教授关于一年学制是否合理的耳熟能详的过场辩论,只能获得礼节性的掌声。

辛德勇教授再次出场了。不仅谈学科,还谈民心向背,谈三一八惨案。“我不是北大人,我和北大没有任何感情。【前面有一句抒情是“江南水乡”云云】我来自东北荒原,看到漫天大雪我想到我的家乡,从我掌握的情况看,在北大读过书的所有学生都认为静园是我们的一份感情,为什么不尊重同学们的感情?这是我完全作为局外人说的话,我和北大没有任何感情。侯仁之先生非常关心燕园,他讲一进到学校,进入原来燕大图书馆现在档案馆,看到燕京大学魏士毅女士纪念碑,实际她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燕大校友‘民心向背关兴旺,愿后死者长勿忘。’【掌声不息】”

前文提到过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军的发言富含比喻,也获得了较多的掌声。更是因为一句“让所有学生在一个房间洗浴,在国外这违反基本人权”惊世骇俗。

虽然有学生不顾主持人关于每个人一次提问的规定,高呼“我们愿意让老师发言”。学生还是再次出场了。一位法学院博士举起了数字:“刘校长用了59分08秒谈整个问题,静园只用了3分钟,其他建设问题46分钟。静园除了房子、外表、围墙、草坪不动,一个建筑物还有其他内部结构。红楼内部的凳子上百年历史。南北阁是司徒雷登两个女儿的住所。如果没有规划,或者在争议过程中,我个人的观点是停止在静园修整燕京学堂。两小时的沟通会中,刘老师用了一小时自我介绍燕京学堂的工作?这是否宣传是内部沟通会而实际上是没有沟通的。昨天北大法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博士拨穗持续一个小时半,但放在网上只有一小时,将近72个人没播,半个小时不给人播,我们读了几十年博士(观察者网注:王班班原文如此,可能是‘十几年’之误),连个道歉都没有,信息不重要,真实不重要。一个小时自我宣传、对外却宣传交流沟通会,他的真实问题、信息公开问题值得反思。这是北京大学,不是某一个乡村小学校。”读了很多年的博士,积累了这样多的怨愤。像这样不可遏抑喷薄而出的质问,让现场听众除了热烈鼓掌就没有别的办法。

接下来的的气氛有些火爆,王仰麟副校长与基建部某负责人的回答不停被学生打断。

王仰麟的一段话颇有岁月唏嘘之感,他说:“谢谢几位老师提的问题,说老实话我估计说什么我说的都不对。曾经,我也是对待学校决策是这样的,我也很关心决策过程是如何的。”在场学生显然并不愿意理解王校长,王班班的记录是:【有人打断“有什么不便的?”,王仰麟说至少要尊重我一下,辛德勇要求尽快说完,有学生说“你已经说了很多话了”。方洋称“那就换个老师说吧”。】

 

 

 

 

下面一段未见于王班班的记录,另一位学生记录了。二者的记录基本能对上号,证明现场记录差不离。

燕京学堂不是一个结尾。后面的住宿学院,若干个住宿学院,都在讨论中。包括我们做的,马上要改造的29、30、31三栋楼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师资和同学大家非常密切的结合。包括后面的红一到红四,都在 想。重点都是转过来,教学科研。方方面面都在这样做事情。包括我们现在很多个楼出来,元培学院本科的教育。所以我大概讲呢,大家这么热情地关心学校,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扇门永远打开,包括我的信箱,都随时接受批评,接受大家讨论。因为时间有限,有些细致的东西,我有一些思考,但是再讲下去时间就长 了。我想若干年之后,这大概就是其中的一个学院。我回过头来想一想,北大有若干这么优秀的学院。它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那个时候是我们真正的骄傲。

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有这个责任。(录音模糊)有校友跟我讲,当时北大号称八千精英在这里,现在我告诉大家是四万人。当初的一个食堂,现在要有五个;当初一张床,现在要有五个。就要做这个准备。学校在方方面面努力,但我仍然觉得我们做得不够。我在这里坦白,我们做的不够,我们得加快步 伐。这也是今天这个,大家叫座谈会也好叫见面也行,这个形式以后还可以多样。包括我曾经想跟一些同学和老师坐一坐,我曾经想邀请。但有些同学讲,说我代表不了大家。我很遗憾。我想时间不好占得太多,我就不说了。好,谢谢。

同学:王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下,三个问题,非常简单。首先我想问一下基建工程部的老师。您只用能和不能回答我就可以了。您是否能在最近一到两天内把您从几个备选方案中选出静园作为燕京学堂地址的理由,和整个备选方案的评估 过程——这肯定是有文件的——您是否能把这个文件公开给大家来看?让大家看一下具体是从哪些备选方案中选出了静园。请您回答一下,只用能或者不能就可以了。这个很简单,因为说实话,我们这些普通做学术的学生和老师是没有办法跟一群做行政的老师打太极的。所以我希望老师您只用能和不能来回答我。因为这是您 刚才自己提到过的内容,您说过在备选过程中是在很多备选方案中评估过的,选出了静园作为这个位置。所以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您能不能把这些备选方案全部拿出来,让我们学生和老师们一起看一下?请大家不要鼓掌,我想先听您说下能或者不能。

基建部:这位同学,我就一句话。你要看这个备选方案,改造和修缮的这些方案,能,能给你。但是这方案完全放到网上,我觉得有问题。要查可以查。

同学:那我希望您现在能公开一个在座的所有学生和老师通过什么样的一个方式可以查到当时选了哪些备选地址。这个问题真的很简单。因为您刚才自己说校方是讨论过的,是有很多备选方案。(王博打断)不好意思,如果这个问题实在无法回答的话,还有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关于选址在静园这个事情,还有没有商量的余地?包 括王校长——不好意思我突然站起来也不符合规矩——您刚才也说后续还有很多交流会。那这些交流会里,关于选址在静园有没有商量的余地。

王恩哥:这样,同学,你的两个问题我都听懂了。我觉得今天开这个会,任何的会,都要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能还是不能?直接回答”)你要听我说话。(“我们不想听你说话。直接回答。”)这是目前我们讨论的最重点的方案。欢迎有更多的建议。

之后有很多提问与回答,但没有新鲜的事情。这些问题和回答在前面几章已经论述,不必在此处占用读者太多眼球。聪明人都知道,作为一场难得的公众性交流,现场的声音、气息、表情等等才是最吸引人心的。如果把接下来王班班括号里记录的现场反应放在一起,会展现出另一幅有趣景象:

【方洋:“我们对摸黑上马的过程没有兴趣,我们需要的是选址理由。”“如果回答不了就换个人吧。”】

【数个学生提出回答静园问题,被王博无视,姜国华回应】

【两人要求提问,王博无视,要求校长发言。】

王博:时间按照刚才大家的说法今天是已经过了规定时间了。我也想给,如果哪位从外地过来的,我给他最后一个问题,好吗?辛老师,可以吗?

【学生呛声:“学生还没有提问。”、“回答辛老师的问题。前面的问题没有回答不能结束。”、“以后还有没有沟通会?”】

王博:这个主持人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因为前面……

【学生持续杂乱发声:“学生重要,学生是主人。”、“回答前面的问题!”、“给女士一个发言机会!”】

【刘伟作“哦!”,众笑声,嘈杂】

【某男生喊:“让人家回答”】

王博:辛老师,这个真的是,任何一场活动都有一个结束。这真的不是唯一的一个活动。我不知道辛老师?【辛老师依旧站立、举手,掌声、笑声,有人声言“再回答两个问题”】

有人拍了桌子

当主持人宣布会议结束的时候,会场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王博:谢谢辛老师,我们的会就到此结束。【开始起散场音乐】

【高峰枫起立举手。有学生呼喊“请未名的代表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删除未名的帖子”“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保卫部在校外抓人。”】

高峰枫:老师们请等等。在今天这个放假时间,很多老师在外地没法出席,在这个环境下,北大来了这么多学生、校友、老师,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重视,难道校领导不愿意多呆一个小时么!【拍桌子】

方洋:【大喊】是的难道校领导不能再多呆一个小时么!

高峰枫:为什么不听听同学们的意见!你们的时间有那么宝贵么?

王博:高老师,真的是还有另外的活动。

高峰枫:那我要求留一位校领导,继续接受同学们的提问好不好?留一位校领导?

方洋:活动改天再办。

某学生:能不能先解释一下登记姓名的问题,作为一位被登记姓名的学生我很担心这个问题。【笑】因为保卫部对我实行跟踪并试图扣留,我非常担心这个问题,请王恩哥校长解释。

辛德勇:高老师是外文系主任【注:实为英语系主任】,他也是学校的中层干部。我是一个白丁在校园里。我不相信学校留不下一位领导。【掌声、聒噪声】

叶静漪:我留下,【方洋:你留下管什么用呀】这样,因为我呢刚才已经宣布了现在有一个协调机制、工作机制、沟通机制,然后大家有什么要求,需要沟通的,我在这里谢谢各位。【指着王仰麟】我们两个先留下。【辛德勇讲话,听不清】我们让这个沟通机制继续,好吧?

留下来的领导与师生继续对话。之后的高潮主题有两个,一个是保安与学生冲突的事件。一个是关于资金的来源与监督。

【学生群问:“请问在静园拍照违反了校规校纪么?”“校规校纪不还是你们的?”“校规校纪是有你们来解释而非我们来解释的,那你们认为任何事情都是聚众闹事?”】

保安方面负责人迎着【哂笑、嘘声、嘈杂】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邢部长:当天的过程是这个样子的。南区的巡逻保安正好经过静园,看到有人在那里照相然后报到值班老师,保安在接近同学时同学开始快跑。但我说同学,当时保安并不知道这二人是咱们的同学。老师要求保安观察这两个人去什么位置,如果这两个人回到宿舍,那么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但是他们没有回到宿舍,而是选择出东南门【注:应为某西门,否则不可能去畅春新园】,我们就怀疑是不是校外的人士在我们这里做了什么动作,这会影响到我们学校的形象。保卫部对此进行检查了解,维护师生的正常权益和安全。我相信如果两人把证件给保安看了完全没有后面的事情。请相信保卫部的工作人员是维护安全和秩序,为师生服务的。但你首先要让我们知道,你是我们的学生。

比如有人说在这里拍婚纱照,我们也会问一下,如果是我们的校友,祝福你们,继续拍吧,如果是外人来的,对不起,请别用我们的地方。

方洋:请问保安对同学称通告给院系的是否是真实的?

邢部长:保安有这个权力么?谁说的这件事?绝不可能。

方洋:很好。

一排的女生:您今天说两名学生拔腿就跑,这和您今天的说法是不一致的。【笑声、掌声】(观察者网注:王班班记录原文如此)

邢部长:今天在场的同学在不在,如果他们在,对不起,请他们来说。事实是,保安在接近他们的时候这两个人确实在跑。

方洋:这是一手信息还是二手信息?你是在场还是保安告诉你的?

邢部长:当然是保安转达的。

一排的女生:请问?【中间方洋和邢部长的对话】不好意思,老师打断您一下。我作为一名校友,今天没有带校友卡,为了反对在静园设置宿舍,我在学校拍了一张照,举了一个类似于诗歌的标语,这么大【在胸前比划一个长方形,大致一个十四寸笔记本电脑大小】。拍完照之后我来到畅春新园,在这个过程中,保卫部是否有资格查看我的证件?在他要求查看我证件的时候我有无权力拒绝?我相信这是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个人并不认为,我们有任何义务在做一个正常的合影时被要求出示证件,更无权力被尾随请问您认可么?

邢部长:我刚刚讲的可能您没有听清楚,我们有一个内外有别的原则。如果是我们的师生、我们的校友,我们就按内部的事务去处理,基本可以保证大家的正当权益。但是如果您没有带任何证件,我可以给您说一个小的技巧。保安会问你,你是在哪个系,你们这个系办公场所在哪里?你住在哪里?你能说出来,我们可以相信你是咱们校内的人士。

一排的女生:我仍然不明白的是,如果一个校外人士就这件事拍照的话您到底要对他(她)做什么?【笑声】

被查证者:请注意北京大学不是景点。【略嘈杂】

邢部长:北京大学不是一个旅游景点,不是一个校外人士可以接我们这个神圣的场地达到他个人的目的的。我们的师生可以提出我们的诉求。

方洋:请问暑假入校每人三十元屡禁不止原因是什么?

被查证者:那么如果一个游客到静园拍照您会对他们怎样?

【现场嘈杂】

 

 

 

 

【高峰枫和笔者:“请老师先发言吧,还有几位老师没有发表意见”】

叶静漪:就是关于北京大学的安全和维护,想我们北京大学泱泱四万人,就这么一点地方,暑假到了游人很多,但北大毕竟不是一个景点。北大在全国人民眼里是全国人民的北大所以大家都想过来。但是咱们毕竟是个教学科研机构,也需要秩序。这几年其实一直有不同的讨论。有很多学生和老师希望安静一点。所以人来多了他们挺不高兴的,他们希望加强管理。但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又带来很多不便。所以现在目前还是需要大家的互相理解。大家如何共同维护我们的校园秩序。保证我们的学习科研工作秩序。

以上是一段颇具中国式趣味的问答。保安事件本身已经成了罗生门,现场的问答缓和了气氛。再争辩下去似乎已无必要,于是临时主持人高峰枫请其他老师发言。

之前在媒体上发表质疑燕京学堂雄文的高峰枫教授,在整场会议上更像一个穿针引线的主持人。在部分领导退场后,他就成了话筒的守卫者与指挥者。不妨把现场记录中有关他的部分都列出来。

高峰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副教授;西方古典学中心副主任):我是北大英语系高峰枫,刚刚听到刘老师讲社会募款、有故事讲到今年春节有华人企业家捐款,这个故事看来讲得比较长【笑】,到春节才有款项到说明有点仓促。我问题非常多,但我只想谈静园。各种报道中为何在静园选址,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六院延续传统学生宿舍功能,但这个理由有点牵强,一个建筑物以前的功能和现在功能我觉得不太一样,特别是近三十年承担了其他功能的话这三十年历史不好抹杀掉。另一个是张旭东老师【按: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与东亚研究系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系友和访问学者】,说选址静园让人眼前一亮,感觉广告作用比较多。我想问为何要选址静园?有何其他考虑?能不能多给几个理由?【掌声】

高峰枫:静园究竟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高峰枫把话筒交给苏薇星,辛德勇起立举手。【笑声】

【高峰枫起立举手。有学生呼喊“请未名的代表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删除未名的帖子”“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保卫部在校外抓人。”】

【叶静漪说话同时,高峰枫到原来王博的位置上取来两个话筒递给前排学生,发现没声音,笔者提醒是因为会议结束手麦被关,举牌示意时间者前来取走高手上的两个话筒,高奇怪,要求迅速找回,送回一个。】

【高峰枫和笔者:“请老师先发言吧,还有几位老师没有发表意见”】

【高峰枫邀请没有发言的老师发言】

【高峰枫要求老师发言】

【空出数秒,方洋:请主持人主持会议】

【高老师已经成了指挥。】

高峰枫:王博老师不在,我就跳出来,客串临时主持一下。【笑声、掌声】我不知道哪里有什么校友先提问题?

高峰枫:请回答。

【王博前来找辛德勇和高峰枫聊。据高老师说是“刘伟一会有课”】

历史系辛德勇教授在会场上格外活跃

辛德勇:我们行政部门的事务当然由行政部门决定毫无疑义,但是细致的工作比如学科设置、一个学科的创设建设,要经过学术论证的,至少在历史考古学科我没有见到任何论文。可能我记错可能同学记错,同学要找姜老师看教学规划,姜老师说国家没有规定教学计划,这句话非常蛮横,怎么能这样讲!

姜国华:【打断】辛老师,蛮横是个形容词,我不知道当时您在场不在场。

在部分校领导离场之后,现场发言较为随意自由,“国民大会”变成了师生沙龙。在会议的下半场,几次出现中断,【空出数秒,方洋:请主持人主持会议】。有学生建议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我们讨论不同问题的在不同会场,大家不用东拉西扯分散不同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学术一点讨论燕京学堂的事情?”有学生思考该如何用英语给外国学生讲授唐诗宋词,有社会学女生抱怨自己不能享有燕京学堂的资源,有光华学院博士质疑燕京学堂调用光华教授姜国华会损害光华的利益。接下来冷场了十秒左右,还是高峰枫老师站出来:“王博老师不在,我就跳出来,客串临时主持一下。【笑声、掌声】我不知道哪里有什么校友先提问题?”冷场,似乎意味着师生们需要不断为了提问而提问,也可能意味着初次经历这种公共辩论场面的缺乏经验。

之后双方就资金来源和监管展开争辩。中间出现过几次尖利的碰撞。

马化祥副校长称“这个项目的很多设计真的是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决定的。”方洋同学质问:“所以是学校领导集体决定的而没有教代会、没有学代会,是么?所以北大的事情是领导的事情、是行政班子的事情。”马化祥笑着回答:“我没有办法回答你的问题了,我不是说你说的错,是不是学校每办一件事都要经过四万人的讨论决定?”

辛德勇说:“可能我记错可能同学记错,同学要找姜老师看教学规划,姜老师说国家没有规定教学计划,这句话非常蛮横,怎么能这样讲!”姜国华打断辛老师的话说:“蛮横是个形容词,我不知道当时您在场不在场。”

高峰枫:希望所有详细的教学大纲、课程课表、教员名单能够尽快公布。另外就是希望这个会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天的建议如何能够落实,为学校采纳、讨论,者也希望学校多关注一下。我是希望能更广泛由文科教师在一起把这件事情讨论一下。因为刚才也说了问了一些人,但实际上有很多担任领导职务的,首先不一定在学术上最强,另外一个呢在行政工作上太久,也没有公开表达反对意见的习惯【笑声】。我希望能公开召集更多老师,尤其是资深老师和未来资深的老师,能够公开讨论这件事情。另外就是刘老师,马上真是要走了,今天也是很难得让这个讨论会延长了一个多小时,所以我也,虽然不是每人都说话但意见基本公开表达出来了,所以也是我就暂时代表大家感谢学校领导听取我们的意见。希望能有一个长效的、有效的讨论机制,领导虚心采纳,使这个步子迈得更稳。【掌声】

方洋:【掌声中】刘伟老师,工作组中有没有像这些老师的教师代表,有没有在座的学生代表,如果没有,工作组是否经过了教代会学代会同意?流程是什么?是否还是领导定的?我有叶静漪老师的联系方式,所以如果同学们认为向领导反映不靠谱的话,可以向我来反映,谢谢。

高峰枫:另外有同学刚刚问我假期当中静园到底会怎么样。假期是否要开工、什么时候开工?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基建部:一到六院现在已经腾出来了,我们正在向相关部门报批修缮方案,这是对楼本身的修缮,至于这楼怎么用我觉得都是可以的,现在大家对燕京学堂使用很有意见,我们就回到这里就是我们正在讨论。修缮工作我们在任务批了以后就会实施,这只是对楼的内部修缮。

王博:我们还会继续进行我们的工作。谢谢大家!

某男士:我们现在选址静园是否还在论证当中?

基建部:申报当中。

某男生:申报当中就不宜开工。

某女生:结束申报后大家应该进行进一步探讨,然后再开始。

刘伟:我们只要进行修缮就要报批,但静园的内部修缮和用不用做燕京学堂,这本身之间没直接关联。

高峰枫:我们相信学校。【最后一段对话比较杂乱,敬请谅解】

不过这样尖锐的反驳没有引起新的浪花,仿佛“群众”的能量已经散尽,尖锐的对话反而显得开诚布公。

在尾声部分,高峰枫老师抢在刘伟校长前面做了非官方总结陈词——“希望所有详细的教学大纲、课程课表、教员名单能够尽快公布。另外就是希望这个会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天的建议如何能够落实,为学校采纳、讨论,也希望学校多关注一下。我是希望能更广泛由文科教师在一起把这件事情讨论一下。因为刚才也说了问了一些人,但实际上有很多担任领导职务的,首先不一定在学术上最强,另外一个呢在行政工作上太久,也没有公开表达反对意见的习惯【笑声】。我希望能公开召集更多老师,尤其是资深老师和未来资深的老师,能够公开讨论这件事情。另外就是刘老师,马上真是要走了,今天也是很难得让这个讨论会延长了一个多小时,虽然不是每人都说话但意见基本公开表达出来了,所以也是我就暂时代表大家感谢学校领导听取我们的意见。希望能有一个长效的、有效的讨论机制,领导虚心采纳,使这个步子迈得更稳。【掌声】”

最后是刘伟的总结发言以及方洋与高峰枫意犹未尽的补充发言。

刘伟说:“非常感谢大家。说实话而且非常感动,不论是校友还是学生,我不敢说最用心吧,但至少是最用心的之一,这是对北大负责,对北大的老师和学生、校友负责,我真是想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第三是倾听的目的是什么?把工作做好,我们在倾听的基础上,我同意高老师的看法这可能是个新的起点,从这里出发可能我们要进行更广泛、深入的探讨,全方位对这个事情认真深入研究,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把北大办好,真正办成世界一流大学,没有这个根本出发点的认同大家也不会暑假期间聚集到这个地方。所以没有任何东西是定了不能改的。只要它符合北大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只要它能够按照程序得到北大师生们的拥护,那么我们所有的事情都要满足这个前提,如何办、怎么办甚至要不要办、要不要这样办,都是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重新讨论的。这个机制,说老实话我也在想,究竟用什么机制来形成各个方面意见的汇总、总结、升华到决策的科学体系中,就事论事有个工作组,大家有什么问题找这个工作组,上面虽然只有两个副校长,下面还有十几个委员,都经过党委会研究通过了。这些应该马上就会公布出去。这些人中有研究生院的、老师代表、职能部门的,也有后勤部门的,这是一个常设的工作机制。刚刚有同学提我们能不能在这里就说出下次开会如何如何,我说句老实话,你现在让我就定下哪天哪月哪个时间哪个地点,可能也不是很负责任,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有这个常设工作机制,有什么要求反映过来,我们透过工作机制决定在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方式进行组织,我们要再来进行商量。今后更长久的,恐怕真的是要等待大学的章程来保证学生、老师各个方面在办学中的权力和责任,这是一个长期的基础。我们会认真倾听、来消化、体会,并且进一步与大家交流。”

北大历史系学生方凯成在整个事件中连续写作较为理性思辨的文章。他在会议之后写道:“静园抗议事件是笔者在北大读书期间经历的最近似民主运动的事件,笔者作为有政治热情却又为历史上的牺牲流血所迷茫、害怕的历史系学生,对学生民主运动抱有戒备、不信任但又赞扬、冲动等复杂感情。这一心情在笔者人人日志《游园惊梦》中详细说明。但在本次事件中,笔者也颇有感悟。”(见《燕京学堂专题会议的校方逻辑和6大问题——7月9日咨询会史料发微》2014-07-10)

方凯成表示:“笔者个人对会议上某位从头到尾在喊叫发言、代替回答、插嘴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同样,校方给出了很多回应,并告诉了现有的方式:叶副书记领导的小组、校长邮箱、电话,笔者认为应当接受校方的现有建议。即他们说可以查文件,感兴趣者就要去查;他们说可以打电话,就把这些意见和成果交上去。当然,网络政治热情是很重要的监督手段,但利用现有渠道,通信个人在网络公开我认为就很好的手段。一味破坏规则是效率很低的。”最后他感谢师弟王班班的史料考订,“没有材料,我一分话都说不出来。”有趣的是,王班班的记录里为某位学生的插嘴、喊叫留下了很多笔墨。方凯成的论述与王班班的春秋笔法或许表达出了这一代北大学子的典型情感。冲动又迷茫,热情而单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有认真的思辨努力,方案激进愣头青……看起来,北大师生在内部小小演绎了一番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表述的知识分子困局。 

责任编辑:夏玲音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都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