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燕京学堂风波,您应该先知道这些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7-24 13:50
关于事件主线本身,观察者网等媒体已经有过报道。此处不做赘述,我们仅用一张时间线图片来描述全过程。您需要先大致了解事件的几个元素:
燕京学堂据说是酱紫的:
校方称,燕京学堂(Yenching Academy)是北京大学规划中准备设立的教学科研实体机构。学堂将招收海内外学生,开设一年制“中国学”硕士学位项目。共开设六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课程以英文讲授为主。所有100名学生都会得到北大提供的全额奖学金。其中国外学生数字为65个。
燕京学堂启动仪式
抗议缘起
抗议最初开始于对选址静园的争议,主要出现在微博和北大bbs上。对静园的草坪、院子和猫的怀恋之后演变为在北大bbs的PKUdevelopment(北大发展)版块上对燕京学堂项目的质疑。命名“燕京”是否妥当?选址静园是否合理?“中国学”如何定位?一年制能否达到培养效果?而学堂学生待遇优渥,怎样保证校内的教育公平,又如何能坚守北大的办学理念?之后,阵地从校内的北大bbs和以学生群体为主的人人网,扩展到新浪微博、豆瓣和微信,基本囊括了主流的社交工具。当学生与静园的猫恋恋不舍的时候,两位学生与静园的保安却发生了冲突。校方显得笨拙的管制和公关,立刻成为反对方的新素材。
主流媒体报道
5月25日,东方早报第B05版上海书评刊登了北京大学英语系主任高峰枫副教授的特稿《谁的“燕京学堂”》,公开质疑“燕京学堂”项目。文章同时出现在东早网站,这也是有关北大师生首次将燕京学堂争议的讨论推上大众传媒。该文在网络上广为转载,影响甚广,标志着有关“燕京学堂”的争议从一个校内事件演变为一个公众事件。澎湃新闻、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主流媒体随后展开连续跟踪报道。
刊登在上海书评的《谁的“燕京学堂”》
一份微信群内部答问外泄
7月4日凌晨,微博上(@Cocytus)开始出现北大中文系校友、纽约大学东亚系教授张旭东有关“燕京学堂”的一些言论。6日,微博网友发布了全文。随后这篇题为《张旭东教授就燕京学堂项目答纽约校友群问》的文章在豆瓣、北大bbs等平台上广泛传播。内文时间标注为7月3日和4日。据悉,该校友群实为微信群,人数规模不过几十位,具有工作群性质。从内容来看,该记录是张旭东教授对圈内校友所做的内部答疑,被人泄露到网上。因此激起了部分师生强烈反应。一些媒体反应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师生。张旭东教授未对此作回应。
7月17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则干脆误称张旭东教授出现在纽约地区校友会上,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光鲜的party,实际只是微信群里的问答。
相关传言
任何公共事件都会伴随大量真真假假的流言。燕京学堂甫一问世,就有传言说学堂的建设将会开挖静园草坪,在地下修建设施,挑动了不少同学神经。之后校方出面解释,说明的确有过建设地下设施的构想,但在师生的反对之下,地下施工计划已取消。很多人质疑燕京学堂的建设将挪用国家和学校资金,项目又如此仓促上马,其中一定有腐败。校方之后回应称资金主要依靠募集并交给基金会管理。还有传言称,学堂就读学生每人每月将获2000美元奖学金,另有一说3000美元,引起北大师生不满。在7月9日的沟通会上,校方称这是不实消息。此前不久,与北大有一墙之隔的清华推出了“苏世民全球领袖培养计划”,有一种声音认为,燕京学堂就是与“苏世民计划”竞争的产物。保安事件成为又一桩罗生门。有学生在静园举标语自拍,引起保安询问,发生追逐。未发生激烈冲突。对于此事,双方各执一词。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柳青青写作一篇趣文,讲述自己在网上开的玩笑如何被大规模传播。
夹叙夹议
10 杨柳青青
去年十月,静园迎来了一次地质勘探活动,我与男朋友偶然经过。一些工人师傅正用机器在草地上嘣嘣嘣。我跑过去问一个正在嘣嘣嘣的师傅:“喂?听得见吗?”,师傅暂停了嘣嘣嘣。我问这是在干嘛,师傅说“地质勘探,要建大楼。”我顺势问了句废话:“那这块草地就都没啦?”师傅哈哈大笑:“是哇是哇!”
我忘了师傅有没有哈哈大笑,但总之他龇出了一口大牙,带有他手中机器的那份活跃与兴奋。
我和男友相视一笑,想起无数个神秘的夜晚,不免有些黯然神伤。加之我还半年毕业,不免掺杂些诚恳的矫情,于是在2013年10月30号一早,我在人人网上发了一条状态:“静园草坪要没啦要起高楼啦大家抓紧时间去滚。”没有标点,语气撩骚,让今天的我看来很不喜欢。
遗憾的是,这样拙劣的表达让很多的人看到了。一位城环学院的逗逼好友认为:“静园是我校的地热出口,工人师傅可能是在打热水!!~~~”我们就“巨型开水房摆平整个中关村”和“高校联盟大澡堂”展开了讨论。当然,这句话还是更多遭到了较为深刻的解读,让人不禁想到了理教刚建成时被我抖出来的“我要喝凉水”事件。那时候还没有转发五百条就进局子的规矩,只是在系里老师的督促下班主任找我谈话(通过人人私信的方式),并且在期末班会上匿名表扬了我知错就改的态度。经过这一次,我对人们紧张的反应并不惊讶,并顺利推卸到了工人师傅的口供上:他们不知道包工头打算干什么啊。最后不知道哪里的消息说是“只动地下,不动地上”,我就逐一回复紧张的同学们:“只动地下不动地上哟~~”。风波迅速的平息,根据蝴蝶效应什么的原理,我今天能顺利毕业还要有赖于那个提供不知道哪里消息的同学,当然,还有我顺水推舟的睿智。
后来,这件事就跟人人网用户杨柳青青没有瓜葛了,但似乎还在被网络越推越远,人们传说六院都要拆,然后校方回应“只是正常的修缮加固”。这是2013年11月。在半年之后,各渠道流传出了燕京学堂的楼盘效果图,优雅,淡然,高品位,新追求,就在北四环,紧邻地铁四号线。而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建成这个格局,厕所肯定有手纸了吧?
在大家都在发议论文抒情文的时候,我发了一篇语气轻浮的记叙文。重提这段旧事并不是为了证明我对历史性事件的敏锐度和预见性,而只是客观上说明,大家积极反抗的并不是一群人的心血来潮。他们已经在三个季度前就派人把静园地下探了个心知肚明,而我们只不过是在地面上顾盼生姿拍片写文的一众小愤青。当然,我是一个中文系毕业生,书读的不多,此外知道的更少,也许地质系青年科学家能够通过土壤样本来证明新项目会在静园水土不服,我当然愿意蹲着为他抠草皮,毕竟科学是这个时代最噎人的东西。但在此之前,我的确积蓄不起足够的严肃、愤怒和行动力,毕竟,我静园草坪滚过不少了,我也真滚了,我全靠自顾自来保持着要命的淡定。“喝凉水”和“滚静园”两次SNS敏感事件如出一辙,我俏皮话就那么一说,你俏皮话就那么一听,我没什么政治诉求和想出名的野心,毕竟,我只是一个纯纯的、历史都没学好的女大学生耶,你想多了我也就是笑笑。
眼看事态如火如荼,熟人在朋友圈的分享已经让我错过无数自拍和养生小知识,痛心之余也来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同学们,眼下的你我和去年十月的工人师傅有什么不同?来个信儿,我们立马用行动反馈,拿着机器嘣嘣嘣,举个牌子蹦蹦蹦,而上边究竟想要干什么我们并不知道,可是工人师傅对包工头嘿嘿笑,同学们对校领导嗷嗷叫。
大学校园生产大智慧,但更多的是小聪明,比如博实超市的味全乳酸菌饮品总有特价的时候,比如图书馆领导办公室附近的厕所手纸最多,比如揣着明白装糊涂,比如揣着糊涂装明白,在想清楚之前千万别觉得学校虚伪,也别以为自己一身正气。
毕业一阵,我通过喝多了脸紫头晕而新认识了很多大学同学,并由此产生了无厘头的友谊。同理,燕京学堂激起了同学们对静园无休止而无厘头的爱意,而学校在固执己见这件事上大量投入无厘头的热情。只要不是白酒,我哪怕酒精过敏也一晚上就缓过来了,所以根据经验,希望大家都先睡一觉,再做决定。
从中文系毕业了,虽说我眼下没有工作也没有学上,但我不后悔来中文系,因为至少我还具备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不高明,但也不丢人。也希望学校不要做后悔的事,大大方方赚钱,堂堂正正办学,有话直说没人笑你傻,巧言令色没人觉得你机灵。
每次到了抒情的节骨眼上都会受阻。收拾宿舍缅怀旧物正要推向高潮,我从落灰的柜顶发现了自己的拳击手套,用余光瞟了瞟自己的三角肌,对如烟往事一笑而过。
哎,说走咱就走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希望以后还有地方看星星哦。
(每年春天都有小朋友排好队,拉着异性小朋友的手和一兜子吃的来静园草坪上野餐,他们以后可能都要来的,也得对他们有个交代。)
活跃的新媒体平台
燕京学堂引发争议之后,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上出现了一些北大学生校友自发组建的组织。(以下数据均截止到7月15日下午)
微博“静园小组”(http://weibo.com/u/5170225598),原名“静园守望者”,建立于6月6日,现有粉丝1109名。静园小组进行了“关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的问卷调查”活动;整理《燕京学堂争议资料汇总》。
微博“静园小组”
微博“啤酒学报”(http://weibo.com/u/5200747772),命名借“燕京啤酒”揶揄之意,建立于7月1日,现有粉丝1089名。相比于静园小组,啤酒学报在微博上更为活跃,此外还发布了《燕京学堂文献汇编》第1编。
微博“啤酒学报”
人人网上有公众主页“静园声音”,发动纪念衫发售和“静园回声”征文、征照片活动。同时还在微信平台上发声。微信公众号“静园声音”(微信号:jingyuanshengyin),7月4日开始推送。每日推送一次,除了不定期发布特稿、记录以外,主要发布师生文学类征文。
人人网“静园声音”
最新消息
7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学召开2014年度第六次党政联席会,会上决定“静园六院”将不会用作学生宿舍。
我们自己的小调查
我们夏令营做了一个内部小调查:假如给你就读燕京学堂的名额,你会去吗?十一位学员竟然异口同声表示:当然愿意去。我们的专题里也有这个调查,您会怎么选择?
翻页看燕京学堂风波时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