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竹:辛亥革命开启了平民建国之路

来源:观察者网

2011-10-10 20:19

寒竹

寒竹作者

旅美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力》

李泽厚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学者。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曾给我很多启迪。近年来李先生在革命与改良、救亡与启蒙、自由与平等问题上的许多论述显示出他对中国现实社会理解的许多过人之处。

今天的中国尽管在转型中问题重重,但切不可任由非理性的驱使而跌入激进主义和民粹主义的陷阱。但是,读了李先生最近的《告别辛亥革命》一文,我却有一个新的担心。固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在解读历史时会不会不由自主把我们认同的一些基本理念过多地倾注到历史中,而忽略了历史当中所不喜欢的那一面?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观察现实时,会不会受自身价值判断的影响而忽视了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另一面?

晚清爆发革命难以避免

我并不相信历史决定论和目的论,不相信历史会遵循某种路径朝着某个具体目标演进。朝未来看,历史确实像无定向的流水而充满各种偶然性,要预测未来历史确实很难。但是,如果我们审视过去的历史,却会发现历史走过的基本路径是由某些重大因素决定的,一些偶然的因素难以改变历史的大方向。辛亥革命之所以出现在20世纪初的中国,确实有它必然的道理。

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在世界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节节败退。几乎在中国陆地和海域上的每一场战争都是以清政府的割地赔款而结束。随着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不断丧失,清王朝的合法性也急剧丧失。面对列强的欺凌和掠夺,清政府也曾竭尽全力作出对应之策,但却仍然无法抵挡列强的入侵。到了甲午战败和八国联军入侵时,中国实际上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当一个国家的政府不能承担起守卫疆土的责任,当政府在入侵者面前卑躬屈膝时,这个政府也就丧失了统治国家的权威性。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民族当然不可能眼看着政府的无能而坐以待毙,采取其他非常手段自救是自然的选择。辛丑条约之后的中国,社会革命已经是箭在弦上。

与此同时,中国王朝兴衰的自循环运动,也已在发生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时,清廷已不得不依靠地方政权的武装力量来平息“洪杨之乱”,而所谓“同治中兴”,已是一种外重内轻、强枝弱干的勉强维持局面。到了19世纪末,八国联军的入侵,终于导致了地方政权力图独立于中央的“东南互保”运动。互保的范围几乎覆盖了南方大部分地区,包括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后来又扩大到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地。

“东南互保”运动的出现,是这个中国传统王朝兴衰循环运动的转折点,清王朝的覆灭,已无法避免,接下来,只需要几个类似于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这样的事件,这个政权即将宣告结束。地方势力的崛起和中央权力的衰落使得中国无法像欧洲和日本等国那样通过王权来完成现代建国的任务。

所以说,当时中国的大势已经决定了必将要有一场社会革命来解决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即使没有四川的保路运动,即使赵尔丰没有开枪打死请愿者而激起民变,即使端方没有因调往四川而离开武昌,即使1911年的武昌没有新军打响第一枪,社会革命仍然迟早会爆发,只是不一定在辛亥年而已。

人们常说,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压倒一切的主题,由于这个主题压倒了一切,其他社会问题都被挤到了一边。总体上看,这个说法并没有错,因为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确实是在濒临亡国的关头被迫卷入的。但是,这个说法只触及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即使这一半也太过笼统而缺乏具体的实际意义。

从世界范围内看,除了中国,几乎所有的非西方国家事实上都曾面临过亡国的危机。所以,救亡图存并非仅仅是中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主题,而且也是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主题。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再到八国联军入侵,再到日本全面侵华,中国确实濒临亡国边缘,救亡图存确实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但是,谁来承担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如何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这才是更为重要、更为现实的问题。

从宏观历史上看,中国当时的问题不仅在于面临世界列强武装入侵这样一个外部危机,同时也处于一个治乱循环的转折点。清王朝历经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后,中央权力的衰落和土地兼并已经使得当时的中国上层社会没有能力凝聚社会而承担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所以当时压倒一切的主题并非是泛泛而谈的救亡图存,而是通过何种方式来凝聚社会,从而完成救亡图存这个历史任务。由于历经两百多年的清王朝已经进入不可救药的衰败期,社会革命成了唯一有效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革命而非救亡图存才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真正钥匙。

辛亥革命开启平民政治闸门

与许多国家的近现代革命不同,辛亥革命是以各省地方首领通电独立的形式进行的,而不是一场由下层民众推翻上层社会的革命运动。从辛亥革命的直接后果看,是各省督军和上层绅士掌握了社会权力的枢纽。既然如此,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启了平民政治的闸门呢?这个问题需要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事实上看,虽然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的辛亥革命是发生在社会上层,即以汉人为主体的地方豪强势力脱离了以满人为主的中央政权,但是,辛亥革命却并没有像美国革命者那样把革命成果牢固地保持在少数上层精英手中,也没有像美国革命的胜利者能够成功地镇压继续革命的谢司起义一样。相反,辛亥革命在中国开启了平民运动和继续革命的闸门,此后革命一浪高过一浪,革命的平民性一浪比一浪强。可以说,辛亥革命之后,平民运动和社会革命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基本主题。到20世纪中叶,平民大众或者说平民大众的代表实际上已经占据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制高点和政治舞台。

为什么一场产生于上层社会内部的革命会导致以后一波接一波的平民革命?为什么一场发端于上层社会内部的革命能够给现代中国奠定平民的底色?这个问题跟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有关。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最重大的影响是取消帝制,而在中国取消帝制则意味着把平民大众推上政治舞台。这是中国不同于欧美及其他东亚国家的特点。

众所周知,中国自秦汉到清末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而君主专制制度恰恰是缺乏血缘等级制的平民社会产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平民社会的国家。随着春秋时代私田和自耕农、佃农的大量出现,以血缘为基础的西周封建等级制开始瓦解。从国家的结构形式上看,周王朝是通过公侯伯子男的层层血缘等级制度维系国家的运转,战国时期各国还通过卿、大夫、士的等级来维系国家的运转。但是,当日益强大的平民运动开始冲垮西周封建等级制时,时代需要一种新的国家结构形式来维系平民社会的稳定和运转。这样以郡县制为形式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平民运动迫使中国选择了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从战国后期到今天,中国虽然经过了各种巨大的政治变迁,但是平民社会一直是中国的基本特征,这决定了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架和形式。@观察着网

自秦汉以降,中国社会是一种君主和平民的二元结构,并无贵族和僧侣这样的中间阶层横隔在君主和平民之间。虽然庞大的官僚机器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从本质上看,官僚集团实际上是平民社会的一部分,是一个通过科举制形成的平民上层统治集团,这个统治集团只是皇权的一种工具,远远不能像欧洲贵族集团那样凭借自身的世袭权威对君主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贵族和僧侣集团的中央集权君主制国家,一旦推翻帝制,将不可避免地使得社会进入一个很难停息的平民革命状态,因为推翻帝制后,上层社会失去了皇权的支撑而缺乏高人一等的合法性,平等成了社会的道德制高点。如果国家统治者不能让社会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状态,统治者就很容易丧失合法性而引起下层民众的起义。而这种平民革命具有一种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只要社会还有不平等,就有人会热衷于革命,革命一直会持续到社会接近于最大程度的平等为止。

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平民底色,孙中山从提出三民主义到把国民革命界定为“谋农夫、工人之解放”、“为农夫、工人而奋斗”,其实是逻辑的必然,是社会现实迫使孙中山不断地倾向于追求平等的激进革命。同样,后来的二次革命、北伐革命和中共的土地革命也都是辛亥革命的逻辑延伸。在中国的土地上,诚如毛泽东所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辛亥革命后中国爆发的一系列革命无一不是下层社会追求社会平等的革命。

对于厌恶革命的人来说,对于信奉精英主义的人来说,可以指责辛亥革命放出了瓶子里平民革命的精灵。但是从现实主义的观点看,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现实,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晚清的上层社会无法承担起抵御外侮的现代建国任务,那么,中国就只有通过社会革命释放出平民大众的力量来独立建国。而中国一旦打开平民的闸门,平民革命将不可能轻易停止,除非社会达到最大程度的平等。这就是现代中国的历史潮流,人们只能顺应它、引导它,逆潮流而动则会被潮水淹没。

否定旧革命的历史价值更有可能引发新革命

李泽厚先生反对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提倡革命。他问道,现在革命怎么“革”法?上山打游击、城市大暴动,还是哄抢企业家的财产?对于李先生的想法我完全理解和赞同。但是,在今天拒绝革命跟否认历史上革命的重要意义是两个不同的命题。这里有个历史阶段性的问题需要澄清。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如果以反对今天革命为由来否定辛亥革命的重大进步意义,不仅有可能会割断历史更有可能引发新的革命。

李先生说他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很低,并断言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可能会通过渐进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的转型。我以为这种讲法有些回避历史本身残酷的一面。如前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对外无力应付列强入侵之危局,对内无力阻止各省督抚之独立,在这么一种弱国家、弱社会的条件下,中国要想不亡国亡种,唯有进行社会革命以再造强国家。只要清政府解决不了对外对内这两个弱国家问题,就无法承担现代建国的历史任务。所以,无论清政府进行何种改良都无法躲避革命。

近年来有许多人开始反思辛亥革命的弊端,相对于过去把革命神圣化和绝对化,这是一个进步。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场革命是完美无缺的,革命总是会给社会带来动荡和代价,而不认同革命者也不乏充满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但是,评价一场革命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如果革命无法避免,如果不进行革命就无法解决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人们将不得不选择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杀戮曾给法国人留下了很多痛苦的回忆,尽管批评法国大革命弊端的人不少,当今法国国家的合法性归根到底还是建立在法国大革命的基础之上,革命中的马赛曲仍然作为今天的法国国歌。@观察者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相当一部分否定辛亥革命的人是秉承一种保守主义的心态来看革命,是为了防止中国今天再度爆发激烈的折腾。但是,事实的发展却很可能跟这些人的主观愿望相反。

作为一个现代国家,今天中国的合法性归根到底是建立在辛亥革命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民主革命的基础上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平民底色,国共两党主政的基础皆来源于这场革命。如果否定辛亥革命,则意味着否定现代中国的合法性基础,这会使现代中国再度面临新的激进革命的挑战,而这恰恰是一些否定辛亥革命的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降低旧革命的重要性不等于就能回避所有的新革命,相反,否定旧革命的历史价值,极有可能引发具有颠覆性的新革命。

其实,保守主义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搞历史清算,不把历史推倒重来,而是承认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渐进改良和改革。所以,真正的保守主义并不简单否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革命,更不试图否定其革命遗产。放下革命中的极端主义,站在现实的土地上对社会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这才是保守主义的真谛。

责任编辑:sa
旧文资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换一种方式,让国宝“回家”

矛头直指哈尔科夫,普京首次公开俄军意图

普京特地去了趟哈尔滨,东北-远东合作前景如何?

中俄联合声明重量级要点,不只有图们江出海口

首付、利率双降!央行打出重磅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