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荔:试点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外国伪精英着急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9-28 16:11

贺荔

贺荔作者

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硕士

今年10月起,我国将试点推行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来华就业的外国人会被分为A、B、C三类进行管理, 该制度遵循 “鼓励高端、控制一般、限制低端”之原则。

然而, 新政策的出台却遭到了某些西方媒体的质疑,《纽约时报》甚至称该制度将在华工作的老外分为“三六九等”。同时, 一些正在中国工作或意向在中国找工作的外国人也开始焦虑, 担心自己被归为B类或C类。

这明显又是西方国家惯用的双重标准:它们自己用各种语言要求、专业要求严格限制来自其他国家的技术移民, 却理所当然地希望中国可以无条件地向来自发达国家的工作者敞开大门。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而开始更加精细地筛选外国来华工作者时,一部分傲慢惯了的西方人就又开始嚷嚷了。

笔者认为该制度大有裨益:首先,它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主流发达国家的外国人工作许可制接轨;其次,它能根据中国的经济需要吸收有用的国际人才;最后,它或许还能帮助某些自命不凡的外国人清醒地认识自己和当今的中国。

新政策与国际惯用制度接轨

笔者对该政策的解读大致如下:“鼓励高端”,是为了大力从国外引进中国急需的高端技术和创新人才,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控制一般”,是因为尽管中国仍然需要一般管理和专业人才,但其可替代性超过A类岗位,尤其在一些日趋饱和的白领就业市场,如贸易、教育培训等,政府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保障本国人就业。

最后,“限制低端”针对的均为临时性、季节性、非技术性或服务性岗位,来华从事这类工作的外国人大多是没有太多工作经验,想在中国半打工半旅游的外国年轻人。据专门服务在华外籍雇员的人力资源公司福瑞恩估计,2015年200万在华外国就业者中,就有30万为非法打工者。限制低端可以有效杜绝外国人在华非法打工现象。

新制度将推行“两证合一

针对西方媒体的一些担忧和质疑,笔者认为有点小题大做了,况且新制度与民族歧视和等级制毫无关系。事实上,这一制度是在与国际接轨,且充分体现出中国整体产业链上移, 从而需要更多高端人才。当今许多国家, 尤其是发达国家, 都有完善的外国人就业分类分级制度。

比如,一个新加坡朋友告诉我,作为国际大都会的新加坡也设有类似制度,但他们是根据外国人的工资收入颁发不同级别的就业准证:每月基本工资从高到中到低,分别发放P1、P2和Q1准证,P1准证福利待遇最多, P2其次,Q1最少;比如,P1准证可允许外国工作者将其父母带入新加坡,P2准证只允许带入配偶和子女而不能带父母,而Q1准证甚至对带入配偶和子女都有所限制。

再比如移民大国加拿大,除语言能力和学历外,技术移民成功与否完全有赖于该外国人的工作专业是否为加国紧缺岗位,申请成功率较大的职业包括土木工程师、持证护士等专业岗。

中国此次试点实施的外国人分级工作许可制度综合考虑了国内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外国工作者的能力,应当说是比较公平合理的。或许我们唯一的不妥之处就是A、B、C从高往低分类, 刺激到了一些在亚洲被捧惯了的老外的神经。

如果这也是问题的话, 解决方案也很简单: 改一下分类名称不就得了。A类改为“高新技术人才准证”,B类改为“管理和专业人才准证”,至于C类么,索性学习新西兰,来一个“外国青年打工旅游准证”。如此简单的问题,用得着给我们扣上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帽子吗? 

中国有权吸引高端人才,无义务为外国低迷经济买单

当然,一部分外国人对新制度的担忧确实出于现实中的经济顾虑。事实上,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一直未能从2008年金融危机里缓过劲来:2015年欧盟平均失业率为10.8%,而15-24岁的青年人失业率则达到22.4%;在西班牙、希腊等南欧国家,更是有近乎一半年轻人失业。与此同时,尽管中国经济增速近年来也有减缓趋势,但其一线城市的就业市场与一些老欧洲国家相比,简直可以说是活力四射。  

笔者原来有个西班牙同学,最近在上海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看到这一新政策出台后,便义愤地加以批评,说“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而欧洲不行了,许多年轻人都失业了,凭什么我们不能来这里找工作?”

我想在这里回答那位同学。首先,中国政府并没有关上大门,如果你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同时你所从事的专业正好是中国所紧缺的,那么,不仅中国的用人单位会向你伸出橄榄枝,中国政府也会为你在华办理行政手续提供比之前更加便捷的绿色通道: 因为你能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新政策出台后,国内一些网友纷纷叫好,更有人调侃道“外国人要想来中国找工作,过了中文六级再说”。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如果你中文足够好,那肯定是一项锦上添花的技能,留在中国的几率自然也会升高 。

另外,中国政府没有为欧洲经济萎靡买单的义务,在本国失业的打工者不同于因战争流离失所的难民,其他国家政府对其没有人道救援义务,而每个国家都有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并执行与经济性移民和外籍人员打工相关法律的权力。

新制度推出后,那些担心在中国留不住的老外,如果心怀怨气,也该怪自己不够争气,应当去抗议本国政府为何不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而不该冤枉原本就对其没有任何经济保障义务的中国政府。

中国不是外国失败者的天堂

当香港特别行政区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英国银行界、律师界等职业绅士阶层曾流传过这样一句俗语“Failed in London,Try Hong Kong”,并经常调侃地将其缩写为“Filth”(意为污秽、肮脏),而这句话的本意则是“如果在伦敦失败了,就去香港试试吧”。作家毛姆在其短篇小说《大班》[1]里便生动描绘了上世纪初,一名在伦敦仅是个小职员,到了香港却升为洋行大班的飞扬跋扈的英国殖民者。

如今距那个时代也过去近一个世纪了,但仍然有外国人,尤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国人,仅凭借白皮肤和讲英语便自恃高出中国人一等,从而认为自己就该在中国过上等人的日子。

去年,笔者还在三里屯遇到这样的一个英国人:他开口闭口就知道批评中国空气差、食品不安全,还说如今这里工作不好找了,而十年前他在某英语培训机构教书,能挣很多钱,被一群傻妞围着,过得别提有多快活了。他甚至还说,“像我这样的英语国家的老外,在这里如果不能过得像国王一样,还来东方做什么呢?”整个一副大英帝国梦未醒的列 (diao) 强 (si) 嘴脸,真该掌脸。

不过如今,中国政府出台了这一套新的制度,我们应当采用文明而有效的方式唤醒这些沉睡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老外:比如,当这位英国仁兄看到自己的准证上醒目地写着“C ”或“外国青年打工旅游准证”的时候,就该意识到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列强欺凌的中国;为了在中国找工作立足,必须拥有真才实学,并和其他外国人——不论是来自发达国家的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

最后,我又想起那句老话“Failed in London,Try Hong Kong”,真想对某些自命不凡的老外扔一句:你倒是“try”啊,最后别只剩下“cry”了。

[1] 大班: Tai Pan, 源自粤语, 一般指19世纪到20世纪初在中国大陆或香港的外国商人, 具有鲜明的殖民色彩。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马密坤
外国人 技术移民 移民 外国专家 在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