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希伯:好吧,带你混下香港学运“夜总会”

来源:观察者网

2014-11-04 07:24

洪希伯

洪希伯作者

军事观察者,旅港学人

“占中”非法集会如此火爆,香港专上学生联会(以下简称“学联”)在其中厥功至伟。学联与特区政府对话无果,派人上电视辩解秘书长周永康还扬言在APEC期间进京“上访”,对抗行动持续不休,惹得香港各界颇为不满。顺便说一句,学联的英文名叫Hong Kong Federation of Students,果然英语名什么的就是高大上,呵呵。

学联和以他们为核心的香港学运有多厉害?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张小宝就曾撰文解释《为何内地高材生不再一头扎进港校》,读者可以在其中管窥特区学运的“能量”。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内阁传单的一部分

而第43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干事会内阁“庭燎”的一份传单说得就更直白:“你唔搞政治,政治都会搞到你”。好吧,曾不幸“被搞”的笔者就带大家混一混香港学运的“夜总会”。

高校的政治中立?

在当年选择接受哪一份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笔者看中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科的深厚底蕴。虽然一早就知道香港中文大学是各类学运闹事的大本营,学生们则是搞运动的主力军,但当时的笔者觉得,你们闹你们的,我上我的学总可以吧?

刚完成报到不久,笔者想去图书馆借一些书预习。结果正赶上反国教运动集会,图书馆前百万大道(正式名称林荫大道)上堵满了黑衣人,他们做着双臂交叉的“反国教”手势,与组织者一唱一和大声喊着口号,图书馆前雕塑“仲门”上还挂了书法不佳的条幅。这黑衣着装和双手交叉的动作,在此次“占中”集会里也屡见不鲜。

10月1日特区政府举行升旗仪式庆祝国庆的时候,占中领导者之一的黄之锋就带头做出双手交叉的动作

对于这一切,笔者权当充耳未闻,与同学一道往图书馆的方向挤。可是这些“黑衣人”——不止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号称汇聚了八大高校——还往笔者和同学手里塞传单,喊着口号让我们加入他们。实在不耐烦的笔者把传单一撕一抛,转身就走。而同学还是强撑着笑脸继续往图书馆前进,但最终也没有能进入,悻悻而归。

堵住笔者去图书馆道路的学生,图片来自《苹果日报》

激昂的组织者,粗糙的书法,背后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在“反国教”和之前的“反双非”,以及每年的七一游行里,香港各所高校学生都表现出颇大的能量。这些活动也可以被视为“占中”的前奏。

如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林书友所述,在此次“占中”非法集会进行过程中,香港的一些高中教师在课上大讲政治,乃至制造族群对立,这是一种需要警惕的新情况。此前的香港的教育界总是强调“追求学术自由”,而教师上课时也要秉持“学术中立”。对比阿文的老师,笔者的一位老师就颇为高明——在第一课开讲前的自我介绍时,他刚参加完“反国教”运动回来,身着黑衣。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在港英殖民时代的受教育经历,还描绘了香港回归带来的变化与他内心的感触等等,娓娓道来,温情生动,用时下流行的词叫有“情怀”。这位老师的学术水平很高,除了自我介绍以外授课中也没有表达出过分的偏颇,“学术中立”所言非虚,但是那段“情怀”对各人产生什么影响,就不得而知了。

 

说到学校的“中立”,就不能不提香港中文大学的前任校长刘遵义先生。这位校长在任上遭遇了很多非议,被人冠以“胶遵”“破坏王”“九流校长”等别号。2010年6月,刘校长为维持大学政治中立,拒绝将所谓“新民主女神像”安放到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中。不必讳言,“民主女神像”出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那次政治风波中,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刘校长因为坚持自己的理念遭到了舆论的猛烈炮轰。那位召唤学生放弃占中回家的沈祖尧校长继任后,允许安放雕塑。沈校长还公开表态,前任刘校长对“新民主女神”一事处理不当。

笔者拍摄的“新民主女神”雕像

二十多年前发生在北京的政治风波早已成为香港高校学生的政治符号和易于鼓噪的噱头。正如“新民主女神”雕像几经周折还是安装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入口处,香港大学也有一座所谓的“事件纪念碑”。

香港大学的纪念雕像

比起纪念碑,香港大学更著名的则是那一面“民主墙”,笔者亲眼领略过它的范儿。驻港部队每年对香港市民开放,还专门邀请香港各高校学生前往参观。而当时的香港大学“民主墙”上就有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位解放军军人正在与香港大学的某位学生干部对话,两人友好地握手——这个动作在“民主墙”上的描述可不得了:这是某学生干部“勾结中共”的铁证。

笔者所拍摄的香港大学民主墙,黑圈中就是所谓“勾结的铁证”

“民主墙”这东西香港八大高校都有,具体使用方法请参照文革中的大字报。香港浸会大学的“民主墙”也是比较出名的,因为那里出现过同性恋者宣言:“给我一个不能在宿舍做爱的理由”。

香港浸会大学民主墙上著名的招贴

香港浸会大学离“占中”集会的核心区域旺角比较近,而学联的总部也在旺角,好奇的笔者就去询问了香港浸会大学的朋友。友人表示,在“占中”过程中,他们学校的学生会一直在校门口摆摊支持“占中”,各路媒体也非常乐于采访报道,这样的摆摊直到最近才撤去。而在“占中”期间,浸会大学几乎所有的本地同学都没有来上课。

 

学联的Facebook页面

香港学生社团的“夜总会”

笔者的一位同学研究的是当代中国社团,论文切片分析的样本就是在我们身边的香港学生组织,正是他在演示自己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 Presentation)时,向大家介绍了历代内地同学提炼出的香港学生社团运行特点:“夜总会”——全称“夜里”、“总特么”、“开会”。

在决定事项前开会商讨本无可厚非,但是香港学生组织的会议特点鲜明,因为没有效率,所以冗长而频繁,而白天有课业负担,只好夜里总是开会了。不过“夜总会”还是有优点的——既然有问题没解决就继续开会商讨、民主决策嘛!在程序和逻辑上近乎无懈可击。香港各高校学生会更是如此,他们都会说自己不同于内地学生会,必须财政独立才能保证组织独立,因此就要征收会费。

同样,香港各高校学生会的选举也搞得有模有样,参选人组织起团队的行动就叫“组阁”,一旦当选就是某某届学生会的“内阁”——前文的“庭燎”就是第43届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干事会内阁的名称。正如议会民主制的天然痼疾——执政联盟在遭遇危机时总是容易破裂,某所高校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因为“组阁”时有矛盾,其中一位脱离团队自己独立参选,并通过各种手段在选战中打败了原来的团队成功胜选,可是他光杆司令一个无法保证学生会运行,当选没几天就下台了……

笔者在办理留学证明时看到的一份通知,告诫中国学生在中国的土地上须谨言慎行

笔者同学的研究中还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无论内地还是香港的同学,要想在高校的学生会下注册什么样的组织——不管你的组织是多么的无关政治,比如搞体育运动、郊游旅行什么的,首先都要支持“平反”那一次政治风波,不然就不能注册。

与传媒的纠葛

占中酝酿过程很长,2013年就出现过以“占中”为名目的活动。在这场“占中”非法集会中,传媒界的长枪短炮比比皆是。

笔者的一位学妹也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她所修习的科目与传媒、公共关系有关。一日,她的老师杨志刚在课上提出一道应用题,以“占中”为背景,要求学生扮演公关公司,为香港特区政府提交反占中的公关策划书。在同学们对自己的解决方案做演示(presentation)时,两名学生打扮的人进入了教室。学妹当时以为,这两位只是来旁听的学生,也没多在意。

岂料这两位是《苹果日报》“化妆侦察”的记者,而《苹果日报》第二日就刊登报道,标题为《中大导师逼学生反占中》,一时间舆论哗然……老师开始不停地发邮件,声明并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出这套题目云云,惹来不少麻烦事。

《苹果日报》记者“化妆侦察”的“战果”

学妹摊手耸肩的惊愕表情,笔者至今记忆犹新。学校中假设情景的题目为什么会引起香港媒体如此剧烈的反应?又是谁去告知《苹果日报》他们将要做这道题目的演示呢?看一看此次“占中”非法集会的媒体报道,或许能得到一些线索,在《苹果日报》的镜头里,占中那几位学生领袖总是形象饱满、正气凛然呢。

尾声

笔者也曾与香港本地支持“占中”的同学有过交流,他们的说法与表现颇值得玩味。

他们中的许多人将来自内地的同学视为“被洗脑的羔羊”,对内地的政府与信息传播有着先入为主的判断,比如动辄会问我们,你们知道某某事件吗?言行举止间也会流露出自己是“自由社会”一份子的优越感,甚至会对内地学生作出“救世主”式的姿态。而且,他们对自己可以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自豪得无以复加。

但是当讨论进入深层次时,交流就会陷入到一种循环对话的怪圈。无论给出什么样的事实依据,都无法撼动他们的既有立场。似乎在他们眼里,不管事实是怎样的,参与的姿态才是最重要的。学运的参与者如此,香港高校中浓厚的政治氛围恐怕就像是刘伯温买的那些桔子,剥不得那层光鲜亮丽的皮。

一如香港学生学运“夜总会”风格,程序上的完整必须声嘶力竭地去坚持,至于具体目标与问题实质是什么,大概就没有余力去在意了。

责任编辑:朱海舟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