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枪协会和AR-15:奥兰多枪击案中被媒体钦点的背锅侠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6-20 10:58

洪希伯

洪希伯作者

军事观察者,旅港学人

当地时间6月12日凌晨,美国奥兰多一家同性恋夜店发生枪击案,造成50死53伤的重大伤亡。

此次枪击案伤亡惨痛震惊舆论,但每次重大事件的发生,立马会变成一个各方声音嘈杂的舞台。国内舆论也不甘落后,针对美国枪支管理制度作出了一系列评论。只是涉及枪械的部分,还是显得略微图森破了。

毕竟美国各州法律法规相去甚远,即使找个教育程度不错的美国人来,也未必说得清,比如这个涉枪评论,就让笔者哭笑不得:

“射击AR-15的体验——像是发射‘巴祖卡’火箭筒那样,枪声如同炮声”为了推行控枪,这位美国媒体人也算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巴祖卡与加农炮都来了


赫芬顿邮报第一时间就给AR-15泼脏水,然而这次用的并不是AR-15,我们往下看

只是这种运用不实信息渲染情绪、制造恐慌来提升传播效果的文字……我咋觉得那么眼熟呢?国内新浪微博上的@“哔——”、@“哔——”、@“哔——”等等著名公共知识分子都喜欢这么玩嘛!

国内媒体在评论此次枪击案时,还提到美国的改枪文化,指出在历次枪击案之中,枪支改修一直是个频率不低的词汇……然而笔者并非相关专业,要彻底搞明白美国全境的枪支管理制度,显然需要一个精力充沛博闻强识的律师。

当然说句公道话,美国枪击案数量虽多,对比民间枪支保有量,该国枪击案发生率还是非常低的。这得益于美国对于枪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法律。这些涉枪法律在美国国内可谓“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控枪派认为这些法律导致更多枪击案;而NRA(美国步枪协会)等拥抢派则认为这些法律限制了枪械爱好者搜集武器,导致一旦发生类似奥兰多枪击案的事件,“好人”手里没有枪,不能对抗“坏人”。

《枪炮世界》网站站长、《轻兵器》杂志撰稿作者@daboboye曾在其微博上发布过一则对美国改枪与相关法律的简明科普。

虽然早有概念,但无论是第一次看到这图还是后来复习,笔者总有一种淡淡的忧桑

@daboboye在轻武器科普方面珠玉在前、图文并茂,笔者还找到了他微博里进一步的科普:

Brace枪托并不是真枪托,而是通过上臂固定的假托。不过BATF(美国研究枪械管理局,笔者注)在2014年认定装上Brace枪托的手枪虽然不属于SBR,但这种枪在抵肩时不合法(不抵肩射击就合法)

-未满18周岁请勿翻页-

所以就有人给Brace托装上飞机杯,发信问BATF如果Brace托抵丁丁射击是否合法?

客观上说,美国民间轻武器行业的发达,各类枪支附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给该国军警用制式轻武器提供了大量试错和参考的机会。以上图片展示了相关法律的“细致入微”,只是对于一心要犯罪和制造暴恐袭击的人而言,这些法律带来的限制并不是很大。

国内媒体在评论此次枪击案时,不忘关联改装枪支的内容——就显得不是很恰当。枪手是私人保安公司G4S的员工,他手里可是有BATF的执照的,其所持的武器是合法的,并不需要怎样改。

媒体毕竟只是负责发布信息,并有自身吸引关注的考量,未必精通发布信息的相关知识背景。笔者完全没有臧否媒体的意思,我国媒体对美国枪击案的评论只是借着舆论场老调重弹,就好比美国年年要发我们人权报告啥的,对真实情况都毫无贡献,只是打个嘴炮添个堵,对方也不会掉根毛。

笔者个人感觉,此次枪击案引发的舆论热潮,倒是对普及轻武器知识水平有所裨益——一夜之间许多国家的媒体都学会了AR-15这个说法,而不是此前以不够准确的M16/M4军用制式编号对武器进行描述。

然而媒体报道也是会出偏差的,读者本身也要判断啊!此次枪手使用的武器是SIG MCX,与AR-15还是有本质区别——MCX用的是和SIG本公司冲锋枪产品MPX类似的活塞短行程原理。

美国网红射击MCX卡宾枪

MCX不完全分解图,可以看到缓冲管被取消,枪托整体可折叠

不过其外观上还是非常像AR-15的——看那个推弹杆!AR-15作为美国轻武器的象征,发展出了极为庞大的谱系,美国民间枪械的庞大市场也让各方摩拳擦掌,MCX这种造型,也是满满的混进AR-15谱系的考虑。你看一出枪击案,还能甩锅……

设计台词,我并没有给SIG泼脏水,没有任何这个意思

AR-15系列武器的庞大谱系(并不完全) 来源:枪炮世界网站


Guns, lots of guns!


AR系列和类似型号在美国之多,以至于西方媒体都搞不清到底什么才是AR-15。这和我国媒体手枪一律叫“仿54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国网友:媒体把什么枪都叫AR-15

本次枪击案的复杂,不仅仅与改装枪有关,此前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宣称负责;枪手还曾打电话声称火线效忠极端组织;其父信誓旦旦儿子只是仇视同性恋与极端宗教无关;又有消息称枪手本身性取向特殊……更不要说时值美国大选季,这起涉及敏感宗教和敏感性取向的事件诚如火上浇油。

全球范围(包括部分美国国内)的舆论,都是剑指美国的枪支管理体制,改装枪只是其中一点,似乎只有NRA在声嘶力竭地强调拥枪如何如何好……

然而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说,最科学的反而是NRA宣扬的那一套。观察者网军事观察员施洋曾经撰文指出,任何国家的温和控枪派到了美国,立刻变成了极端控枪派。美国具有与各国(治安管理正常的国家)完全不同的情况。

基于目前美国民众普遍拥枪的情况,实行美国式武器管制并不现实,已经买的继续保留——以后有人买枪要禁止?这根本不可能,此前禁止自动武器已经是很极限的成功。但要让美国像是别国一样管控枪械,那就要先把民间的枪械收缴了……这个就更不现实了,而且肯定会激起民变。这就是中国舆论中,口口声声所谓持枪抗击政府的可能——只是即便是美国警察采取有限暴力和高一级武力的对抗形式,美国民众手中那几杆枪也不能翻腾起什么大浪,美国警察手里可是被塞了好多军用剩余物资的呢!

这种想象也只是笔者的脑洞,毕竟以一个枪支暴力减少的治安环境为目标,这样的代价实在过于高昂。没有尽如人意皆大欢喜的体制,只有最适合现状的政策。

华中科技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梁哲浩指出:“枪支暴力失控好比国家肌体有了毒瘾。各国采取的自然手段都是戒断之……然而美国已经‘吸毒’太久,戒断式疗法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诸如死亡,替代式疗法(限制民间武器性能)也似乎不太好用。”

面对美国的基本国情,当然要用美国特色的方法。在美国宣扬控枪,已经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NRA所说的,让更多“好人”手持武器,随时有能力“对抗”“坏人”,并保持“威慑”,是美国目前状况的最优解。

美利坚自有国情在此

笔者个人还是很庆幸,可以隔着太平洋作壁上观。一位好友刚从美国留学毕业归来到上海工作不久,他的个人体验是车上手套箱(副驾驶膝盖上方的储物箱)里常年放着手枪和弹药。

用他的话说:

“开车出去看到一伙伙黑人和老墨小青年在身边上蹿下跳,

你要没带枪,

虚。”

责任编辑:丙探
枪击案 美国 控枪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