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育川:奇怪现象——中美“贸易战”却无关乎中美贸易(一)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1-15 07:22

黄育川

黄育川作者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10月23日,卡耐基基金会资深研究员、世行前驻华大使黄育川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发表演讲。本文为演讲的第一部分。】

(观察者网 武守哲编译)我现在手上拿的这本书是我的专著《破解中国谜题(Cracking the China Conundrum)》,它的副标题是“为什么传统经济智慧是错的”,这本书最近会有汉语翻译版,它本来是写给西方人看的,但对中国的读者来说也大有裨益,我们也需要思考,中国人对中美贸易的某些传统看法是不是也会犯错。

黄育川先生演讲现场

在书中我特别指出,西方人对中国经济的一些惯常理解都是错误的,如果理解出现了偏差,那么在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的时候也会出错。今天我演讲的主旨,就是结合现在的贸易摩擦,辨析一下这些看似通行无误的传统观点。

现在进行的这场中美贸易摩擦是实打实的且亲眼可见的,它不会凭空消失或结束。有一种看法认为中美贸易摩擦主要就是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挑起来的,源于他的个人意志,我不这么认为。

中美贸易摩擦的力度和广度在特朗普执政之前的很多年就已经存在了,我认为哪怕在特朗普卸任之后,中美贸易的紧张感依然会持续下去。很多经济学家们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结束中美贸易摩擦,如何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紧张局面?单单美国或者中国任何一方都无法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在演讲的结尾部分我将对此再做讨论。

那么,中美贸易摩擦真的是因为两国长时间的贸易顺逆差问题导致的吗?

美国人的确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还担忧本国制造业的工作岗位大量流失到海外。还有人认为贸易摩擦源于不公平的海外投资政策,指责中国在海外投资领域耍诈,搞不公平竞争,于是贸易摩擦应运而生;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双方贸易摩擦的本质是高科技领域食物链的争斗,并且认为中国政治经济领域内的崛起必然会动摇美国的霸主地位。

前面我们说到,对于美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关键部门而言,如果你没有真正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出台的针对性的对华经济政策必然会出错;还有一点就是两国的公众(public),也就是双方的普通民众不关心经济学家们的具体分析数据,而是按照惯常的理解思路解读中美贸易摩擦,这让局面更加复杂化。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在对世界上几大经济体的贸易顺逆差情况。

这几条线分别代表美国、欧盟、南亚、拉美和东盟(ASEAN)等等。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美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而且在2008年之后顺差额有加大的趋势;中国对欧盟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也出现了顺差增加的情况,但后来趋于平缓而且还有所缩小,那么美国和欧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别?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对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是贸易逆差;世界其他地区曲线则比较平缓,要么顺差多一点,要么逆差多一点。不难理解,中国和这些区域的贸易取决于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如果大宗商品的价格高一些,那么逆差就多一些,反之则相反,其中最典型的是中国和印度、孟加拉国的贸易。

这张图的各个曲线分化比较明显,在美国人看来,中国在如此长的时间段内,并且在可见的未来依然会对美保持强劲的贸易顺差,美国人不满意这个现状,所以要搞贸易摩擦。而且美国人还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和逆差不是个双边问题,因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有顺差也有逆差,但无论如何,即便是中国对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地区全都是逆差,却依然能保持对美的高额顺差,此现象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是问题之一。

美国人把中国的贸易顺差与美国的贸易逆差做了一种因果性关联,双方是紧密相连的,真的是这样吗?当然,这种假定性的因果关系很容易被推断出来。比如两个人做买卖,一方亏了一些钱,那么必然意味着对方赚了同样额度的钱。

但是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两国的贸易顺逆差没有因果性的共存关系。如果贸易摩擦所基于的那些分析框架能说的通,那么双方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调整关税和汇率等等,很遗憾,目前美国人对中美贸易顺逆差的理解是说不通的,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

蓝线代表美国的贸易逆差曲线,红色是中国的贸易顺差曲线。我们看到,2005-2006年左右,是美国贸易逆差额最大的时候,之后逆差额逐渐减少,但是在2003-2004年美国逆差额已经出现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顺逆额却依然平缓,没有增加很多;所以说,中国怎么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额暴增负责呢?因为这时候中国的顺差没怎么增加多少。

再看曲线的另一端,当2008年美国的贸易逆差显著减少的时候,中国的贸易逆差却开始出现暴增。假如中美贸易顺逆差真的有因果性关联的话,这就说不通了。

而且在2015年之后美国贸易逆差逐渐又有加大趋势的时候,中国的贸易顺差额却在降低。

贸易摩擦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其中一方认为双方的贸易走向严重影响了另一方,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这很奇怪,我把它称之为中美贸易相关性谬误。

第二个问题,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坚定地认为美国大量的海外投资都流向了中国,顺带着大量的工作机会也流向了中国。

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每年在海外的投资额大约有5万亿美元左右。日本的海外投资,投往中国的占了20%,台湾投往大陆的占他们“海外投资”总额的25%,韩国是15%。那么,大家可以猜一下,美国的这个数字是多少?15%?20%?10?都错了。

我告诉大家答案:1%!只有百分之一,这很奇怪,因为所有人都假定这个数字应该会很高,但现实就是如此。这个数字太小了,小到都让人无法理解。

涉及到中美关系,这是第二个惯常理解谬误,换言之,美国的海外投资正在大幅度向中国倾斜这样一个看法是错误的。

我们来看看这张欧盟和美国在华投资曲线图,红色代表欧盟,灰色代表美国。

我们看到,2008年之后,欧盟在华投资额远远高过美国,看起来欧盟应该比美国更关心对华贸易额的顺逆差问题才对。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何美国对华投资额如此至少呢?

A国向B国投资,必然要分析这个国家为了开拓市场,提升投资环境等等都做了什么。那么,美国都向中国出口了什么呢?

在座的都是中国人,我问你们一个问题,美国向中国出口的东西如果分一下类,那么第一大类应该是什么?猜一下,这第一大类占了对华出口总额的20%。

答案是农产品,大豆玉米等等,美国农民当然不可能跑到中国耕种,他们的农产品需要出口,而中国是很重要的出口地。

第二大类呢?电子产品?不对,是波音飞机,航空产品。

第三类呢?汽车?不对。电影?不对。电脑软件?不对。既然大家都在打贸易战,至少应该知道双方都在向对方进出口什么东西吧?但是这第三大类几乎没有人知道。我给个提示,这个东西是美国人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手上经常拿着的,是什么?

答案是垃圾。乱七八糟的日用废弃品通过海运销往中国。

第四类是电脑产品。我们以苹果为例说一下这一类。现在中国各大城市开了很多的苹果直销店,那么苹果公司向中国投资额是多少?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美国的苹果公司向中国输出根本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因为制造业这块已经分包给韩国台湾等地了。

第五类呢?这个第五大类,是最近六七年才开始增长的,甚至往前追十年,这一类的出口额还仍然非常小。当我告诉你答案的时候,你会吃惊,因为这有点不可思议,因为答案是汽车。

人们往往觉得,在中国不是有很多美国的汽车品牌吗?如果你跑到大街上看一看,别克还有其他通用的牌子满地跑,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出口。别克早就在中国设厂了,落地在中国的别克其实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不是进口的。真正made in U.S(美国制造)的汽车出口到中国的,近些年才开始大幅增长,是什么牌子呢?我提示一下,这个牌子在中国极为常见。

是宝马和捷豹SUV。这些牌子其实都不是美国的,是欧洲的。欧洲人在美国设厂,因为美国人喜欢SUV,然后美国人再把欧洲的这些牌子出口到中国,带动了中国人对SUV的喜爱。所以,事实就是美国人自己的牌子在中国投资很少,反而他们以欧洲代理商的身份在华投资。

特朗普说美国海外投资流失到中国太多了,中国买美国人什么东西了?其实没买多少。但美国人内心却相信这样一个设定,这个设定却是错误的。

美国人说,为了减少我们的贸易逆差,你们中国必须要多买我们的东西。中国人还能从美国进口多少呢?波音?中国人已经有了波音一半的海外订单,洋垃圾?对不起,中国人以后不再进口了,手机等电子产品?美国输出的却是服务而不是产品制造本身;汽车?牌子也都不是美国的。所以,留给中国人买更多made in U.S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贸易摩擦,却和中美双方的贸易无关。这就是问题棘手的地方,当双方都集中在贸易领域发力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美国人说,我们在等中国人对贸易摩擦的回应,中国方面其实也很疑惑,双方可能都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

现在我们进入到下一个议题,也就是中国政治性经济的崛起对美国的挑战。

这些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每年都会做这么一个调查问卷:哪个国家是现在全球最强的经济体?15年前,美国人的回答是美国。现在,大批的美国人都认为是中国。

那么把这个相同的问题让中国人回答,答案是什么呢?中国人回答是美国。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有趣的局面,双方都认为对方是最强经济体。谁对谁错?

中国人是对的,美国仍然是全世界最强的经济体。

这个问题对贸易摩擦来说很具基础性。我们通常认为,美国人受教育的程度有多么高,思考问题有多复杂,但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面前,他们犯了错误。那么,把这个问题提给中美两国以外的其他区域的人,非洲、拉美、南亚、欧洲,他们是如何回答呢?除了一个地方的人之外,其他区域的人基本仍然认为美国是最强经济体。这个与众不同的区域是哪里?

是欧洲。欧洲人认为中国已经是引领全球的经济体了,也就是说,欧洲和美国同时犯了一个错误。为何?因为他们都把中国当做一个威胁,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是导致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源之一。

看下面这张图,它显示了个体美国人对中国从喜欢到不喜欢的这个过程,曲线越高说明不喜欢的程度越深。转折点就是2008年的经济危机,至此之后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就越来越低,尤其是2012年之后中国开始在亚太地区某些美国的“关键区域”发起挑战,让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越来越负面。

从集体层面到个体层面,美国对中国的总体负面印象也就是最近五六年的事情,并不是十多年前。

这张图显示的是过去200年来中国、美国和欧洲的GDP占全球的分量。

1980年的时候,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最低,从最高峰的33%跌到了只有3%,之后越来越高。我们看这张图的右侧,显示当年的中美欧三大块,占全球GDP的比重越来越接近,这恰恰就是三方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按照这个走势预测,2020年之后,中国将继续走强,而美欧继续走低,中国将甩开美欧一大截。所以,现在贸易摩擦的紧张局面是偶然吗?显然不是。

但是我们再看下面这张图,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科技创造力评比。

我们把美国的创造力设为基准,也就是1,对比一看,中国仍处在一个很低的位置,可以说在这方面中国还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

再看这张图:

这是全球制造业出口份额的分类,分了纺织、金属、机械制造、化学、电子产品等六大类。从1995-2015,中国这六大类的出口都有显著增长,请大家特别注意图中黄色的这块,也就是电子产品,因为这块尤其涉及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其他经济体,东盟、德国、韩国增长不大,日本严重下跌,美国也出现急剧下跌,尤其是电子产品的出口下降很多,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是个很大的威胁。

我们再把服务业出口分为八类,如图显示的是这些经济体在这个领域的出口。

这张图明白无误地显示,美国在服务领域,仍然是巨无霸般的存在,虽然有些下降,占据了全球主导性地位,而且明显可以看到,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状况显然不如制造业。

制造业在十几年前的中美经济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双方在各个领域的比拼进入到新阶段,很多数据显示近年来再争夺制造业的主导地位看起来就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服务业(services)如果我们再细细观察中美在服务领域出口状况的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区别。在座的人有没有发现?有人已经发现了,没错,中国没有橘黄色这一大块。橘黄色在图中代表的是金融服务而美国恰恰在这一块表现得极为强势。

有了金融服务这个利器,美国人才能真正挥舞着制裁大棒到处吓唬别的国家,如朝鲜、伊朗等等,背后是美元霸权。占据了全球性金融服务的主导地位,美国就控制了全球的经济,至于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的精密度相比之下看起来显得有些无关紧要了。只要美国拿起金融这个武器,制裁指令一声令下,就可以把某个国家从全球金融体系中隔离开,让某国的经济运营受到致命性的打击。

所以,在制造业的比拼高潮时代逐渐过去之后,中美竞争最最关键的地方,不是什么军事、核武或者高精尖的技术,而是金融。

三四年前,中国真正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也在不停的思考应采取什么措施和手段,让人民币变得更国际化,这里又出现了经济学界惯常的理解模式,即增加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可以松动美国的金融霸权。在此我要指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人民币无法成为国际性货币,为什么?极少数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人民币哪怕是在纯技术层面都无法成为国际性的货币。

我们反过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美元为何以能成为国际性货币?美元作为国际性货币的一大表征,就是你在全球旅行的时候,走到各大城市,都可以从ATM自动取款机中换取实物性的美元拿在手上,放在包里。毒品贩子们在做交易的时候,大皮箱里也往往装的都是美元。

所以全球性货币的一大准则,就是必须要有全球实体性的存在,看得见摸得着。那么美元又是如何能做到这一点的?有两个方式。

一个是要保持贸易逆差。用美元支付填补这个逆差,但中国现在的势头是保持贸易顺差,不欠别国的钱,是别国欠中国的钱,你怎么把人民币撒出去?第二是要给别的国家拨款(grant),只是一对一的单方面交易也是不行的,比如美国动用武力把某个国家打烂了,中国人跑到这个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再建设,它付钱,中国收钱,这就是单边交易,而不是拨款,没有把钱撒出去。

所以人民币无法成为国际实体性的存在,就在于中国不想维持贸易逆差,你的钱扔不出去,人民币就无法成为国际性货币。现在经济学家们把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人民币是如何更方便的兑换(convert)上,兑换这个环节操作倒不是很复杂,复杂的是,怎么让别的国家的人从主观上说,我想要人民币,而不是美元。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武守哲
中美贸易 贸易逆差 贸易顺差 制造业 服务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