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育川:奇怪现象——中美“贸易战”却无关乎中美贸易(二)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1-19 07:27

黄育川

黄育川作者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10月23日,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世行前驻华大使黄育川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发表演讲。本文为演讲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请点击链接

(观察者网 武守哲编译)接下来一点,我们来谈谈中美两国从业人口划分,美国可以分为四类,而中国只有三类。如下图:

美国的高附加值产业从业人口加上其他服务业,占到了美国就业人口总数的91%。

美国担心的是高附加值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会导致大量的工作机会流向中国,但我们从图的右侧可以发现,中美两国正在同时遭遇产业人口萎缩的现实,这张图没有把欧盟的情况画出来,如果画出来,大致和美国的情况一样。问题的关键是图中上半部分的橘红色领域,也就是美国的高附加值服务业还能不能维持目前的水准。

美国人发动贸易战的一大原因是担忧其国家安全,但他们手中握有金融这个利器,国家安全不是什么大问题。中国想以产业升级为基础,提升在国际上各经济体的存在感,这种努力被美国视为对其霸主地位的挑战,催生了贸易战背后的这条美国人的逻辑链。

黄育川教授在演讲现场

另一点让美国人忧虑的是,中国的海外投资正在多点开花,正在把自身塑造成维系东西方经济联系的主要纽带和枢纽,下面这张图很明显地揭示了这点:

2004-2006年中国的主要海外投资对象都集中在亚洲,现在更加多元化了。BRI(一带一路倡议)从美国的角度看,就是撬动美国全球经济霸主地位的重要手段,很多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BRI抱有很大的敌意,也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制造2025”计划更是被美国人视为挑战其在高科技领域优势地位的杀手锏。这项计划旨在提高和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那么,中国的科技创新驱动力表现如何?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表,它把创新驱动力划分为四个主要领域。

在最底端的大宗商品,化工业,纺织和电器类这种靠生产率提升领域,这个领域因为和出口压力密切相关,而且国内竞争也压力很大,所以中国在这一块做得很好;以消费侧为基础的互联网服务,房地产业和电子器械,中国开辟了以市场驱动为主的一种创新模式,这一块中国做的也很不错。

但是难点在前面两项,一项是科学驱动型产业,一项是工程技术驱动型产业。后者,中国的表现很不稳定,某些领域还可以,某些领域很差。因为很多工程技术和组装过程密切相关,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都很复杂。你可以把一架极为先进的飞机和汽车买过来,然后把它拆掉,你能重新再把它原封不动的组装吗?很难。更不尽如人意的是科学驱动型的半导体、生物科学和制药业,当然这一块也受限于西方国家的专利保护。

下面这两张图为了我们展示了另一种面向。我们先看1999年到2014年高科技制造业占GDP的比重:

图中越往右的国家人均GDP越高,虽然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只能在世界范围内居于中游,但却是唯一一个高科技制造业占GDP比重急速蹿升的国家。作图的时候我特意选了最主要的发达国家和最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发现这些国家对此都做的很差。中国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让西方感到恐惧。

但我们再看另一张图表,这是高科技服务业在同时间段内的人均GDP的比重,中国的增长极为缓慢,而本来份额就很高的美国却依然在不断增长:

为什么我特意点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反差,是为贸易战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制造业,而忽视了中美双方在服务业领域的巨大差距。服务业才是维持一国在国际经济领域主导型存在的支撑点,很遗憾,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国抱怨中国以一种不公平的方式引进并消化了外国的先进技术,没有尊重知识产权,也就是说,他们指责中国偷窃技术。

让我们看一下这张图,这是科技传播和增长模式:

图片的最下方是生产力及其增长,这一点主要取决于国内创新(domestic innovation ),国内创新又分成两大块,一方面来自国内科研和发展,另一大块则来自对国外科技发展的研究和吸收,吸收和转化国外先进技术无非是这么几个途径:贸易合作,海外投资,合理合法地取得海外技术转让的许可,再就是偷窃技术。

西方一直在抨击中国,就是认为中国主要采取了这几个途径中的最后一个——偷窃。

这张图显示的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对国内技术研发和海外先进技术吸收这两大部分的所占比。蓝色代表的是海外技术引进,绿色代表的是国内自身技术的升级和研发:

很明显,一对比就看出来,新兴经济体对海外技术引进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富裕国家不太需要从海外引进技术,因为大部分所需技术他们已经有了。

中国是双路并行,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都很重要。我们重点来谈谈后者,看这张图就知道中国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面的成绩,数据来源自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把它称为技术消化强度(technology adoption intensity),也就是说你要不光有能力引进,还要有能力吸收消化这些技术。和其他国家一对比,这一点中国做得太出色了,和韩国、俄罗斯、巴西、印度一比,中国简直是另一个星球版的存在,看这张图表:

中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按照美国的说法,中国一直在耍诈,搞小动作偷窃技术,是不是这样?显然不是,中国是通过什么“魔法”,合法地,也就是不违背知识产权的情况下拿到了这些先进的技术?我问一下在座的听众,你们怎么看?

没错,是通过joint venture(合资)。很多国外公司以合资的形式将技术转让给了中国。这不公平吗?中国方面有没有觉得合资对自身来说是不公平?中国对此是如何回应呢?

中国的回应是,我没有逼着你建合资公司,是你自己找上门来的。你可以来,也可以不来,如果你们觉得怕技术外泄,完全可以不踏入中国。如果你试图找一个案例,说中国强迫某国外的企业转移他们的技术,结果是你基本上找不到任何东西。也就是说,中国给了他们充分的选择权。

看这张图,这是2017年的数据,中美企业合作,中国方面有没有要美国求驻华公司转让技术?说没有的占了81%。

说实话这类很多美国企业也没啥高新技术,比如搞餐饮业的等等。在双方接受范围内的技术转让,以及改进型合作的技术转让这两类,中国方面有所要求,但也是经过了双方的认可,这两类加起来占了总合资公司的15%,只有2%的合资企业没有达成技术转让协议。

所以说,我们把合资公司的技术转让问题放在贸易战的框架下去谈,也许只有这2%的企业才是讨论的焦点,可是这类的比例实在是太少,少到都不值得再去深入分析他们为何不同意技术转让。

所以还是先前所讲的,合资公司的规模和技术转让度都是自愿的,你愿意做就做,你不愿意,中国方面也不会施加什么压力。

这张图显示的是这20年来外资在华投资形式的所占比。20年前60%多的在华投资都是以合资的形式,现在这个比例已经降到25%左右,75%左右则是全外资企业:

所以美国指责中国偷窃技术的论点很站不住脚,合资比已经降低到了25%,何况技术转移也是这些合资自愿的。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人眼中的主要经济体的“公平竞赛”印象。像中国和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往往被美国列入“不正当竞争”国家这一范畴中。

再从欧洲的角度看一下,他们认为在华外资企业中有差不多一半遭受了不公正待遇。

这张图显示了中国在过去五年来正在越来越尊重知识产权(IPR),而非相反。2017年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改善度有96%:

我们都知道美国有个所谓的“301调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按照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对中国在内的91个国家每年都要发起所谓的“301调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也曾频繁对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贸易伙伴发起“301调查”。这个调查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可对他国“不合理”或“不公平”的贸易做法发起调查,并可在调查结束后建议美国总统实施加征关税、限制进口等单边制裁。

如果我们把美国的这个301调查30年来的数据做一个综合分析,就会发现哪些国家和地区曾被列入“不公平贸易”名单,后来又被划掉,哪些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不公平贸易名单上。下面这张图显示中国和印度一直属于“不公平贸易”国家,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曾被列入,但后来都变成了公平贸易者:

这张图的横轴是时间,纵轴是人均GDP。我们看到,人均GDP增长越快,基数越大,被列为不公平贸易者的概率就越小。几十年前,澳大利亚、台湾、日本以及韩国等也是属于这一类,渐渐地他们升级到了另一个范畴。当你还不够富裕,需要引进外资的时候,往往会触发技术知识产权的攻防战,当你足够富裕了,知识产权的攻防战就会从国外转移到国内,当两个中国本土的公司为了“技术偷窃”问题争论不休时,这就没美国人什么事儿。我的判断是,在未来十年内美国认为把中国列入“不公平贸易”行列中,这个阶段不会突然消失。

接下来的问题,让我们回到我演讲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势会产生什么影响?我做了这样一张图。对未来中国走势的预测我分为三类,一类是假如没有贸易战并且中国经济改革非常理想,以及正常情况下的经济发展,和在贸易战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停滞三种:

 美国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偏离了他们的理想认知太多,所以正在谋划一些惩罚性措施,力图把中美经济关系松绑等等。

下面我展示一下我PPT的最后一页,我把中美经济模式的差异绘制成了一个形象的对比图:

上图黄色的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我把它称之为“中国餐桌”模式;上面是一个大圆盘,下面有一根很粗的圆柱作为支撑。

这个圆柱是一个集合体,党的领导,政府职权,特别经济领导小组和国有银行集合在一起,撑起上面这个大盘——GDP。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就靠这套打遍天下,运营的很好,国家权力牵一发而动全身,集中行动(power collective action )。

下面这个绿色的是西方经济运行模式。一个桌面,下面四个桌子腿——这是分权的。党、政府、国有&私有企业和国有&私有银行是分离的。

当年中国加入WTO和各类世界金融组织的时候,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曾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会逐步从上面的“餐桌”变成下面这个四条腿的桌子,但中国却不为所动。

所以,我对中美贸易战的思考并不是基于什么技术层面的投资、贸易等等,这些都可以相对轻易地被解决掉,而是二者的经济力量(economic power)朝着不同的方向在发展,并无趋同的可能。

美国的经济学家们一看这个形势,觉得不对,开始思考要不要将中美贸易脱钩,因为二者的经济发展模式区别太大了。

那么,中国经济大框架的决策者们该怎么做?他们可以从改变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固有印象层面上发力,这一点中国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或者他们决心彻底改变中国的经济运行模式,不过我并不认为他们会在这点上有什么谋划。

中美这两艘巨舰的掌舵者都认为自己正在朝正确的方向前进,都自信接下来的N年规划将会顺利推进,这就让双方陷入了囚徒困境(prisoner delimma),挑衅和报复无限循环。囚徒困境说的就是,如果双方都想把自身利益扩大化,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问题还是解决不了。这和美加、美日、美墨贸易摩擦有本质区别,因为这些国家的体量和美国比还是太小了。

我的看法是,破局的一方并不是中美的任何一个,而是来自第三方——欧洲,欧洲或许是个破局点。为什么我会想到欧洲是解决中美贸易战的关键角色,是因为相比美国,中欧的关系要密切地多。

中美打贸易战,最受影响的其实是欧洲。而且欧洲也没有一个像美国那样的全球超级经济霸权的心结,在经济之外的领域,如南海问题也没有太多核心利益性的摩擦。

所以,中国必须要认识到,解决中美贸易战需要转换思路,把重点从美国移到欧洲,如何在中欧之间达成更多共识破掉中美僵局,当然这并非是个短暂的过程。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就到这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武守哲
中美贸易 知识产权 高新技术 合资 GDP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