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终结中国崛起?

来源:观察者网

2012-06-05 12:00

贾根良

贾根良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目前将要进入的第五次技术革命浪潮拓展期和整个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第五次技术革命浪潮的拓展期将逐步地逆转发达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包的发展趋势,开启高工资国家打败低工资国家的新历程,并在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中达到高潮。在这时,直接生产领域中几乎看不到人影了,它将基本上实行数字化自动生产,以加工和制造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有可能成为历史的遗迹。在这一即将开启重大技术革命的关键时刻,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战略选择非常重要。

相比于“工业革命”,我更倾向于“技术革命浪潮”这种提法。从18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浪潮。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浪潮,都有相当长的酝酿发酵期。比如,1945年计算机就诞生了,但真正突破性的进展是1971年Intel微处理器的出现。但微处理器的出现也没有立即带来技术革命,而是等到1990年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才真正形成了信息技术革命。

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五次浪潮的拓展期,同时也是新一轮技术大爆炸的萌芽期。新材料、新能源、纳米技术和生物电子等最尖端的技术,目前大多处在实验室阶段,没有能够大规模投入生产。“大爆炸”什么时候到来,谁也不能准确预测,但可以看到一个大趋势已经在酝酿之中。

高工资国家将再次打败低工资国家?

从工业化历史来看,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是使用机械生产替代人力劳动,降低生产成本。比如,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以纺纱机代替手工织布,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下降。19世纪下半叶美国追赶并超过英国,提出“高工资经济学说”,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表现为劳动力成本的竞争,而表现为资本设备与劳动的竞争。比如,甲国使用机器生产,乙国使用手工生产,甲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乙国的几十倍,那么,即便甲国工资比乙国高十几倍,实际上单位成本比乙国还要低。工业化国家和落后国家竞争,靠的是资本,使用资本的生产效率比劳动密集的生产效率要高很多。这也就是美国之所以提出高工资国家可以打败廉价劳动力国家的道理所在。

197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处于绝对优势,靠着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带来的机械化生产,配合高福利制度、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使得发达国家大部分工人都成为中产阶级,造就了战后二十多年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年代。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致富有个基本原则,直到1980年代日韩也是遵循这个原则,即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当时全球产业价值链还没有形成,所有生产都在一国之内,抓住工业就抓住了高附加值部分。

这种贸易模式到了1980年代以后就不完全成立了。全球产业价值链分解,发达国家将低端、重复劳动环节转移到中国,它们依然控制着价值链高端,这种情况造就了“世界工厂”的廉价劳动力模式。GDP高速增长,但国民收入增长缓慢,原因就在于这种价值链分解的模式。

那么,今时今日,高工资国家还有没有可能再度打败低工资国家呢?

目前出现的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的趋势已经初露端倪,说明发达国家开始从某种程度上回归1970年代以前的趋势,即靠提高劳动者收入来推动技术创新,也就是说,发达国家重新把经济关注点转向实体经济,并努力改变国内收入两极分化的情况。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用更资本密集化的生产。按照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构成的理论,当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程度很高时,V(人力成本即可变资本)下降很快,C(不变资本)大量增加,价值链中的加工制造环节可以更多地用机器替代,使其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的单位产品成本将越来越低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成本。现在这种变革已经开始出现,不过可能要再过二三十年,才能完全确立美国这种“全自动化”对中国劳动力的优势。大量劳动力将转移到纳米、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的资本品工业,并更多地转移到服务业,特别是知识生产、交易部门等生产性服务业。

因此,外包减少、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很可能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但也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回流,相当长时间内处于胶着状态。

中国需要发展战略的革命

近些年,我国一直在试图改变身处产业链低端的位置,倡导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靠以往盛行的“市场换技术”策略,是没办法达到这个目标的。更值得警醒的是,资本品工业的发展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部分是消费品工业,而机器设备 70%—80%是从发达国家进口。这方面如果没能实现自主研发生产,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实上是没办法完成的。任何生产都必须使用机器设备,因此资本品工业也是构成未来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基础。

最新的研究说明,美国模式远不是“自由竞争”的模式,目前的美国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于战后日本和韩国的处于隐蔽状态的“发展型国家”模式。例如,几乎所有突破性的创新都是由国家出资、主持研发并监督其商业化过程的,风险资本经常是只有在政府投资并承担主要风险后才进入。但美国总是希望别人“按照我说的去做,而不是按照我做的去做”,老是拿所谓“自由竞争”理论来忽悠别人,以维护其在未来技术革命浪潮中的绝对领先地位。

从目前我国产业状况看,跨国公司通过布局中国市场,要把中国全面压制在低端环节,升级寸步难行。对于美国来说,一方面印刷美元换取中国廉价消费品,另一方面用其国内低利率的廉价货币推动未来的技术革命,这导致了人民币在国内不断贬值,在国际上不断升值,国内企业融资非常困难,资金成本相当高,无力进行技术研发。结果是未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越来越失去竞争力,或许经过一二十年,中国就会转变成一个资金非常紧缺的国家,出现大面积的贸易逆差,反过来欠发达国家的债,美元霸权将继续维持下去,美元支配世界经济的局面没办法打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崛起事实上是难以实现的。

在历史上,凡是依靠出口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国家,最后都没能够发展起来。比如,阿根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排名世界第五位的国家,非常富裕,非常有希望。但它靠出口自然资源,进口资本品、奢侈品和其他工业制成品。虽然看上去很繁荣,但最后这种繁荣都成为泡影。相对照的是,澳大利亚最初也是大量出口资源,但普通劳动者收入不断在提高,另外澳大利亚通过进口替代政策,发展了自主技术的民族资本品工业,使得澳大利亚到现在仍然保持了高收入国家的地位。

布局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

基于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今后的发展战略,要有布局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的主动意识。要下定决心自主研发核心和关键性技术,不能寄希望于依靠别人。中国在这方面也有一定基础了,关键性的问题是专利、新技术转化为产业的问题。

在专利、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庞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条件,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可以互为市场,有利于培育新兴的、高端的产业,自己做大做强以后,再参与国际竞争。唯有如此,才能突破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这也是美国崛起的基本经验。19世纪末的美国为什么能超越英国?不是靠传统产业,也不是靠国外市场,而是靠当时的战略性新兴技术(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靠严格保护国内市场和对国内市场的独占发展起来的。基于此,我们首先必须要摆脱目前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控制,通过建立独立自主的产业链高端环节,打造国家产业价值链。

“世界工厂”模式曾经为我们解决就业、发展经济做出了贡献,但时至今日,我们必须意识到它在逐渐走向终结。长期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肯定会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而这样的产业对于解决就业的作用,我们也应该有更全面的理解。表面上看,我国过去通过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解决了很多就业,但如果发展高端产业,那么,按照迂回生产原理,其产业价值链将越拉越长,可以插入很多部门,包括专门的知识生产部门、科学教育、庞大的中间产品生产部门、服务业的大发展,等等,这些方面吸纳的就业将远多于加工组装的“世界工厂”。所以中国发展资本密集的、高端的产业,反而要比过去的“世界工厂”模式吸收更多的就业。

(原载于《社会观察》第06期,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雷霆
旧文资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