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馍星球:当你在嘬火晶柿子时,你到底在嘬什么?

来源:夹馍星球

2017-11-06 07:23

夹馍星球

夹馍星球作者

万物皆可夹馍,故事点亮星球

【文/馍小贝】

01

皮薄如蝉翼,肉甜似蜂蜜。

《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手拿一根吸管,嘬火晶柿子的场景,至今还在被人津津乐道。

那“噗”的一声,既震撼了观众的味蕾,也让火晶柿子成了网红果实。

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柿子的产地、陕西临潼的果农们,今年能卖一个好价钱了。

但他们要感谢的,不是演员雷佳音,也不是原著作者马伯庸,而是导演曹盾。

马伯庸是内蒙古人,成长于桂林,求学于上海,对柿子并不熟悉。而曹盾是地道的西安人,从小就这么吃柿子,在改编电视剧时,就加入了这个场景。

所以说,能带动陕西经济发展的,还得靠自己人。

柿子是纯正的中国籍,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广泛种植,被人当做食物。汉武帝在长安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植物园——上林苑,柿树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时,宫中大量栽种,并且通过遣唐使,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大家都知道杨贵妃爱吃荔枝,其实她也吃柿子。

在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里,提到柿子有七大特点:

“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佳实,七落叶肥大。”

唐代不愧是一个尊崇肥胖,不,丰腴之美的朝代,就连树叶的肥大,也被人看重。

人可以“英雄不问出处”,但柿子不行,要求不太冷不太热不太干不太湿。气候温润的关中就成了最好的家,北有高原做靠山,南有秦岭来庇护,安全踏实。

尤其是火晶柿子,对经纬度、海拔、日照、土壤都特别挑剔,只有骊山脚下的临潼,才能长出最甜的果子。

秦始皇选此地长眠,不是没有道理的,一片好风水。

《长安十二时辰》火了之后,很多人都等着秋天到了,好吃火晶柿子。但如果你是在十月之前就吃到嘴了,对不起,不要为尝了鲜而兴奋。

你是掉坑里了。

因为,真正的火晶柿子并没有成熟,还挂在树上呢,提前上市的都是假冒品。

有句哲理说:“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这里的九月是农历,换算成阳历大概是每年10月份。

往年的柿子是10月中旬成熟,今年因为遭遇连绵秋雨,天气冷,柿子晚熟,到10月底才红皮。

所以说,只有最近吃到的火晶柿子,才是正宗产品。

从电视剧到电商,一朝闻名天下知,柿子还是那个柿子,但市场完全不一样了。

几个月前,全国的订货商,早已把临潼果农的柿子全部拿下,最远的都到了黑龙江。

而身在主场的当地人,这时候就像回到了盛唐,坐拥世间美好,内心可傲娇了:

(火晶柿子)最可贵是皮薄如纸,轻轻撕掉那一层外衣,亮晶晶的果肉看起来就更像一团火晶了。小心捧起,往嘴里一吸溜,无丝无核,凉悠悠,甜如蜜。

这滋味太美了,美到我每年都望着秋风起,盼着那一个个红彤彤的果挂满光溜溜的树,风景如画,实在是赏心悦目。

为了这口甜,有人不远千里,自驾来长安吃柿子:

有人还发明了新的吃法:

软柿子放进冰牛奶里,用吸管轻轻戳破搅拌,再喝,比买到的奶昔好喝多了。

所以说,心急吃不上真柿子,一定要有耐心。

其实,柿子要彻底成熟,还得等一场秋风过后,树叶全部掉落,只剩那一个个红灯笼似的果子挂满枝头,才是好看又好吃。

就像陈忠实写的:

我在骊山南麓的岭坡上, 见到过那种堪称红彤彤的景观, 一棵一棵大到合抱粗的柿树, 叶子已经落光掉净了, 枝枝丫丫上挂满繁密的柿子,红溜溜或红彤彤的,蔚为壮观,像一片自燃的火树。

要是下一场初雪,大地一片白茫茫,红柿子点缀其上,更是一幅绝美的画面。

这时候,再配一首赵雷的民谣《少年锦时》,意境就齐全了:

“秋天的时候,柿子树一熟,够我们吃很久”。

02

陕西自古就是柿子大省,南宋学者马永卿在他的著作《懒真子》中记载有一句话:“仆仕于关陕,行村落间,常见柿连数里。”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跑到西安,当地官员就进献了火晶柿子。

老佛爷旅途劳顿,饥饿难耐,那份甜想必给了她不少的安慰。

重视柿子的栽培,一直延续到现代。1966年,《园艺学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陕西省召开柿树嫁接技术座谈会》。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繁殖柿树也是一项革命工作:

“要克服嫁接成活率不高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要用毛泽东思想挂帅,要有敢于胜利的决心,把这件事当作政治任务来进行。”

“文革”期间,粮食短缺,柿子被用来当主食充饥。那时候,柿子树属于生产队财产,果实熟了后,像粮食一样分给大家,五斤能顶一斤粮食。

柿树不易栽植,单纯种树苗的话,成活率极低,最好的方法是嫁接。先栽种容易活并且长得快的软枣树,然后在其枝干上嫁接火晶柿子的枝条。

一旦成活,就不用人多管了,无需修枝、打药、施肥、套袋等程序,属于典型的“懒人友好型”植物——只要地方选的对,其它啥都不用会。

柿子树生长也很慢,一棵20多年的树,不过胳膊粗细。

当你遇到一个临潼的农民,千万不要问:“你种了多少年的柿子?”这样容易暴露自己的知识匮乏。

因为柿树不需要专门种植,大部分结果的树,都有几十年的树龄,很多是果农继承自祖辈的财产。

柿子好吃,但不好运输,一旦皮红软化,就容易破损。80年代时,陕西省化工研究所研制出了一种脱涩保鲜技术,给柿子的长途运输创造了条件。

也就是未等柿子变红熟透,还很硬挺时,就采摘下来,然后用脱涩剂,去掉涩味。在1982年和1983年,陕西省两批运往香港27吨柿子。

当时正是协商收回香港的时候,这些甜美的果实,给两地关系带来了几分蜜度。

陕西柿子的种类很多,有200多种,比如富平有一种尖柿,长得像“美人尖”,个头大,皮厚,适合做柿饼。

而火晶柿子最出名,就是因为《长安十二时辰》的带动。一件事物,一旦与娱乐话题关联,就像被安上了天使的翅膀。

在这之前,火晶柿子的品质已得到认可,只是还不被全国大众所知。

1975年秋,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西哈努克亲王,带着媳妇来临潼,参观刚发现不久的兵马俑。在街边,看到有农民在摆摊卖柿子,红红的,小小的,很可爱。

亲王生长于热带,没见过柿子,很好奇,上前询问。

回到宾馆后,随行人员早已准备好了一盘火晶柿子。亲王尝了一口就欲罢不能,把一盘给全吃了。

他还想再来一盘,但被劝住了。因为柿子吃多了,伤胃,亲王只好作罢。

结果当晚,亲王就闹了肚子。当地官员不敢怠慢,赶快报告给北京。幸好,没什么大碍,虚惊一场。

第二天走的时候,亲王还带走了一篮柿子,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2008年,“临潼火晶柿子”被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算是有了官方认证。

根据数据统计,如今临潼的火晶柿子种植面积约2000余亩,年产量约3000余吨。

临潼本来隶属渭南市,发现兵马俑后,为发展旅游业,在1983年并到了西安。这对当地的柿农来说倒是好事,每到秋季,就提着篮子,在路边向游客兜售。

而最先知道火晶柿子之美味的,并不是人,而是蜜蜂。

因为太甜,街边的柿子摊,总有蜜蜂萦绕其上。

03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人问张小敬,为什么要拼命去保护长安城?

他举了一连串长安百姓的世俗生活例子,来陈述对这个地方的情怀。

其中有一个小沙弥,攒下的钱从不乱用,偷偷买来河鱼,去喂慈恩寺边的小猫。

当时,在这座慈恩寺里,就有很多柿树,每年会积存好几屋的树叶,用作燃料。

一个叫郑虔的书生,因为家穷,买不起纸张,就以慈恩寺的柿叶为纸,练习书法。

唐玄宗很欣赏他的作品,赐字“郑虔三绝”,还专门为他盖了一间屋子,让他教授官宦子弟读书写字。

郑虔还是杜甫的铁哥们,俩人常一起喝酒发牢骚,杜甫光给他写的诗,就有二十多首。

但安史之乱时,郑虔投靠了叛军,结果遭到贬斥。可能是和柿子感情深,志气太软,不过硬。

当你用吸管嘬柿子时,嘬的不只是甜蜜的果肉,还有那厚重的文化。

“火晶柿子”之名的由来,除了形状,还有一个传说。

以前,临潼有个叫“四子”的农村汉子,有一次救了家门口树上一只火鸟的命。火鸟从窝里叼出一根树枝,送给他。

他栽种到地上,就在当晚,他做了一个梦:一个叫“火晶”的姑娘,送给他一对红灯笼。

几年后,那根树枝结了果,又红又软,汁多味甜,乡亲们就叫它“火晶四子”,慢慢成了“火晶柿子”。

这故事有些牵强,就像历代帝王喜欢给自己的出生造势,说有龙奔到自己家里一样。

因为“柿”这个字,最早写的是“柹”,并不是“四”的谐音。

火晶柿子还有一个兄弟,叫“火罐柿子”。两者长相差不多,都是个小面红,也一样甜,但火罐柿子多核儿,不像火晶柿子那样能一口吸溜到底,不太受欢迎。

大多被打成稀碎,酿酒了。

所以,长得帅的人,不一定都能当演员,成为流量明星。

已故作家陈忠实,既爱吃柿子,也是研究柿子的大行家,专门写过一篇散文《火晶柿子》。

文章一开头他就提到,自己每年秋天都会买些柿子吃,但当他故意考问街边的摊主“这是什么柿子、产自哪里”时,却没几个人知道。

“摊主一问三不知, 实在令人费解。”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当有一次,一个摊主算钱时,把零头给他抹了,他一感动,就告诉对方,这叫火晶柿子,产自临潼,是柿子中的极品。

这可能是最早的知识付费。

80年代时,陈忠实有了一点积蓄,在白鹿原上祖居的位置,盖了一个新院落,修了围墙,立了门楼,并在院子里特意种上了一棵火晶柿子树。

这种情感来源于童年的记忆。以前院子里就有一棵柿树,他每年都眼巴巴地等着柿熟,但是有一天放学回家后,发现柿树被砍掉了。

原来那几年家里不顺,算命先生说是因为有这棵树的原因,“柿”通“事”,也就是多事的意思。

但反过来想,“柿”也可以理解为“万事如意”嘛。

比如,于丹曾形容自己的女儿“她笑得像个烂柿子似的”,听起来不是好话,但本来意思是说,笑得甜,是幸福无以复加的样子。

贾平凹有篇散文《陕西小吃》,也谈到火晶柿子:

”临潼有火晶柿,红如火,亮如晶,肉质细密,且无硬核。吃一想二,饱一人思全家。“

但是火晶柿子是季节水果,过了那八个月的时令,就没法尝鲜了。

当地人想出一种新的吃法,叫柿子糊塌:把柿子去皮后,和面粉和在一起,还可包裹核桃、桂花、玫瑰等,捏成扁状,放在油锅里炸,就像炸油糕一样。

贾平凹人称“鬼才”,写文章喜欢加一些传奇志怪的东西。在这篇文章他就写道:

“油锅前常围满人,便有一光棍只看不买,张大口鼻吸味,竟肥头大耳。”

“油腻”这个词,看来是从这来的。

想尝鲜,还是得吃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柿子,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

如果生活不顺,可以再搭配一个夹馍,一口馍,一口柿,吃了啥都“馍(没)柿(事)。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夹馍星球”,作者馍小贝,观察者网已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李泠
长安十二时辰 西安 美食 贾平凹 陈忠实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