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练:埃塞为何学中国?从革命开始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5-12 09:55

简练

简练作者

百一企研共同创始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访非,埃塞俄比亚是第一站。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绍了该国的现状,以及学习中国的高度热情和实绩。那么埃塞俄比亚为何会向中国学习呢?除了中国模式现在的辉煌成就,两国从古至今相似的历史——从辉煌到衰落,再到革命解放——是重要的契合点。】

相似的历史:“古代辉煌”

埃塞俄比亚是相当特殊的非洲国家。从种族和历史上都是。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视频(比如李克强访问的视频)。首先会发现这里的人长得不太像黑人。比如埃塞总统夫人,长得和印度人差不多。通常认为,埃塞俄比亚人是“黑白混血”,特点是脸长得有棱角,经常可以见到鹰钩鼻的人,比如老皇帝海尔塞拉西。这种外表差异使得埃塞俄比亚主体民族(阿姆哈拉人、提格雷人)的心态不太一样,在二战以前,他们一般自认为是白人,而把南部的少数民族称为黑人,把欧洲人称为红人。同时,他们也自诩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的文字,有着独立的数字体系(所谓数字体系就是自成一统的数字,比如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中文大写数字等。埃塞俄比亚数字系统对1-9,10-90,100都有专门的符号,但没有0。)。

李克强总理夫妇与埃塞俄比亚总统夫妇

埃塞俄比亚数字系统

埃塞俄比亚字母表(部分)

埃塞俄比亚人通常自称“三千年”历史,这个三千年应该是从所罗门王开始算了。据说他们的祖先示巴女王(Sheba)仰慕所罗门王已久,跑到犹太王国去朝拜,睡了一晚,回来就生了孟尼利克一世,这就是埃塞俄比亚人的祖先。由此,埃塞俄比亚和犹太人就有了渊源。自古代以来,这里就生活着犹太人,而且是历代皇帝料理财务的近臣。而埃塞俄比亚从六百年前起延续几百年(到1974年)的王朝也自称所罗门王朝。埃塞俄比亚的国家象征是犹太之狮,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个大量使用大卫星的国家。以色列建国以后,和埃塞俄比亚保持了特殊关系。也因为如此,埃塞俄比亚和周边的穆斯林国家(苏丹、索马里,还有埃及——历史上是邻国)历来有矛盾。

老火车站之前犹太之狮(第一狮子),二战前作品(作者摄)

市中心犹太之狮(第二狮子),60年代由法国人设计的现代作品(作者摄)

真正从文物角度发掘,埃塞俄比亚文明起源于今天国家北部的山地高原提格雷地区,好比华夏文明起源于黄土高原。第一个能确认的大国家是阿克苏姆帝国,位置就在发源地,向北扩张到红海两岸,控制了红海出口及贸易通道,所以是贸易大国,影响力比较大。今天埃塞执政党的核心——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的党徽上就是阿克苏姆方尖碑。后来阿克苏姆帝国突然衰亡,埃塞俄比亚主体民族撤入内地,从此就没回到红海边。这就是今天主体民族阿姆哈拉人和提格雷人(留在老家的算提格雷人)的起源。

 

阿克苏姆方尖碑

提人阵党徽

应该在阿克苏姆帝国之后,相当于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埃塞俄比亚就信了基督教。这是一种很老的科普特教派,如今算东正教,但和俄国有一定差别,不过近代俄国也认埃塞俄比亚是亲戚,普希金的外公就是埃塞俄比亚人(这对笔者也是新知识)。从公元前后到13世纪所罗门王朝建立,有很复杂的王朝传承,但是有一个特点,就是封建色彩浓厚,侯爵伯爵等小王国很多,所以它的王朝在地理位置上是此消彼长的,有点像过去印度的历史。留下了比较浓厚痕迹的王朝叫扎格维王朝(相当于南宋时期),这个王朝很有名是因为他留下了石头教堂的遗产——就是在岩石里往下刻出一个教堂。这个拉里贝拉石头教堂群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扎格维王朝后是所罗门王朝,自称阿比西尼亚帝国,一直延续了七百年。在此前后,非洲之角(指索马里一带)冒出来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军事国家,往内部东非高原上入侵呈现夹逼之势,并在十五世纪取得决定性胜利站住脚跟,与所罗门王朝并存。从此形成了宗教民族杂居的局面,尤其是中部地区,遍地是伊斯兰教士兵,他们被叫做盖拉人,这就是今天第一大民族奥罗莫人(Oromy People)的来源,这批人长得和阿姆哈拉人差不多,面孔也是有棱有角。奥罗莫人又和信奉基督教的阿姆哈拉人互相通婚,就产生了绍阿王朝,这本来是个边缘的诸侯国,但是如同普鲁士一样伺机崛起,最后当了所罗门王朝的皇帝,然后再兼并南方部落,扩张领土,这就是近代埃塞俄比亚国家的起源。

拉里贝拉圣乔治石头教堂

所以埃塞俄比亚真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概不到一千年。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有几个特征:历史相对悠久,政治体制发展得比较高级而复杂,宫廷文化深厚(犹太人有政治地位),是基督教的早期信仰者(这一点他们特别自豪),长期军事斗争(互相征战)。所以这个文明在非洲进化层次是很高的,甚至可以认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复杂的文明。不过进化层次离中国有很大的距离和不同,这就体现在政治上是封建制,这导致它的统治其实长期是地方自治的。从艺术水平上也能看出差距,埃塞传统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大眼睛”,这种艺术形态显得颇为天真而原始。

相似的历史:近代/现代沉沦

欧洲人很早就进入到埃塞俄比亚深处,因为当时基督教王朝要借力葡萄牙人打败伊斯兰教军事力量。之后有一个较长的中断。到中国清朝时期冒出来一个武功很高强的皇帝特沃多洛斯二世,现在留下来的绘画说这个皇帝是养狮子做宠物和护卫的(埃塞俄比亚国家的象征就是狮子)。这个皇帝地位相当于康熙乾隆,国力比较强盛,但此时已经是1860年代,英国进入极盛时期。此皇帝本来是想学习英国的武器技术的,但脾气不好,把英国使团关了监狱,结果英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纳皮尔将军从印度调了远征军要来兴师问罪。由于各路诸侯各怀鬼胎,英国人从红海一路畅通无阻插到高原,把这个皇帝逼在高原的城堡里自杀了,不过英国人比较佩服他的英勇,厚葬后又把他儿子带到英国抚养。此后又是一番诸侯权力争夺,最后权力落到绍阿王朝手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打败了意大利入侵者的孟尼利克二世。

特沃多洛斯二世,兵败于英国远征军

特沃多洛斯与英军交战时看起来吓人但实际用不了的大炮(作者摄,炮应当是原品)

当时因为英国人打败了阿比西尼亚帝国但又宣布对此地没有任何占领的欲望,所以后起的意大利就瞄上了这个地方,在19世纪末逐渐占领沿海。红海沿岸的人其实就是埃塞俄比亚人的一支(提格雷人,留在文明起源地的后裔)。意大利的统治在文化心态上很有效,创造了“埃塞俄比亚的香港人”——即认同自己是(欧洲式的)城市人而南边曾经的同胞都是肮脏落后的乡巴佬的心态,这就是厄立特里亚人,此为后话。意大利人不断步步紧逼提要求,而此时孟尼利克二世才刚刚在一个接一个的制服各个公爵和南方的朝贡小王国把他们收入版图。国内甫定,孟尼利克二世就发动战役和意大利人打了一仗,把意大利人打得大败。不得不签订了协议,意大利人守着厄立特里亚,而埃塞俄比亚则开始寻求现代化——仿明治维新。此时埃塞俄比亚就成为了黑人救星。而埃塞俄比亚民族的心态也因此与非洲其他国家截然不同——时至今日,非洲其他国家的人们在宗主国来的人面前都要点头哈腰,而埃塞俄比亚人对这种自我放低嗤之以鼻。

 

值得指出的历史是比较复杂的。远比我们教科书上写的“西方殖民者入侵非洲,而非洲各个民族奋起抵抗掀起了一番可歌可泣的民族历史……”要复杂。当地民族和西方殖民者之间是互相利用的关系。比如说非洲历史上我们教科书略有提过的几个民族英雄人物:埃及的阿里总督,苏丹的马赫迪起义军和埃塞俄比亚的孟尼利克二世,前两者打败了英国人,第三个打败了意大利。他们之间是不是非洲民族英雄惺惺相惜呢?错了,他们互相是敌人,而且都利用外国人加以打击。阿里在埃及掌了权之后就想向南吞并苏丹乃至乌干达(尼罗河的源头,命名为埃及的赤道省!)所以和苏丹马赫迪起义军就是对头。而苏丹马赫迪起义军建立伊斯兰国之后,就和埃塞俄比亚孟尼利克二世互为敌人,而且打过仗。而埃及阿里政权又想沿着红海扩张(苏丹沿海已经是它的地盘)一直把今天的厄立特里亚并入埃及。这一直影响到现代,埃塞俄比亚无论哪个政权都和埃及、苏丹的关系很微妙,只不过今天的载体变成(青)尼罗河水资源而已。所以,我们的历史和政治认识很有必要走出过去意识形态塑造的二元对抗论,要进入综合性地服务于自身利益的地缘政治视角来看待问题。

孟尼利克二世雕像,树立在城市的制高点

老实说这时埃塞俄比亚的生产力是很原始的。此时埃塞俄比亚以农业为主体(直到2012年农业才不再是第一大产业部门),生产关系是一种农奴制(Gobbar System),和旧西藏有点像。连打仗都是农民自备武器变身为士兵跟着领主上战场的。当然孟尼利克二世是一心想现代化。所以不断从欧洲引入军事教官,引入教育制度,发行自己的银元和纸币,建立邮政系统,学习西方穿礼服,派出官办留学生,引入外资修铁路(连接首都和法国控制的吉布提港的铁路,是整个非洲之角地区唯一一条铁路,这条老铁路用到2009年停运),措施很像日本的明治维新——其实日本也确实是它的目标。但是生产力水平还是太低了,而且自然环境比较艰苦,所以效果一般,没有发展出工业。所谓城市,其实很简陋,早年的首都就是找了个山包建了个宫殿和教堂,周边云集一些原型茅草房这就是城市了,连路都没有。1888年孟尼利克二世深入到奥罗莫人聚集地营造了新首都,这有点像明朝把都城搬到那时临近前线的北京一样。今天,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说的是阿姆哈拉语,但是走出几十公里,环绕着首都特别区的奥罗米亚州说的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奥罗莫语(阿姆哈拉语和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同属于闪语族,而奥罗莫语则属于库什特语族,不通),原因就在这里。

海尔塞拉西雕像(作者摄)

海尔塞拉西

1928年,埃塞俄比亚的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继位。这个皇帝身高很矮(不到一米四),衣着华丽。此时的改革实际上已经削弱了军事实力,因为士兵不再有义务为国家奋勇杀敌,武器由国家包办,但国家财力又不足。1935年意大利入侵时,其实像样的抵抗是很少的。海尔塞拉西仓皇出逃,虽然他跑到欧洲在国联做了番声泪俱下的演讲,赢得了欧洲人的同情和支持,在黑种人眼中也成了神,但是在国内大失民心。意大利人统治了六年,把这里当做长久的移民地,所以经营倒很用心,修了较好的公路系统,今天亚的斯亚贝巴传统市中心就是意大利留下来的基础。直到1941年,英国人带着海尔塞拉西在二战爆发后不久攻入亚的斯亚贝巴,算是再把他扶上位置。

现代落入世界最穷国境地

二战之后,随着非洲国家的陆续独立,海尔塞拉西的国际威望达到了顶点,俨然与加纳的恩克鲁加、埃及的纳赛尔并列非洲领袖。而联合国的建立也需要设立大量非洲事务机构,自然选在了亚的斯亚贝巴。今天亚的斯亚贝巴号称非洲(非盟、联合国非洲理事会等)机关的首都就源自此。同时埃塞俄比亚又被英美扶植,被赠与大量援助,这就是埃塞俄比亚成为非洲援助代表的由来。这些援助有的接下来宝贵遗产,比如埃塞俄比亚航空就是当时美国环球航空公司(TWA)对口支援的结果。由于埃塞航空一直是专家治企,保留了美国最强盛时期的行事风格,在航空界口碑很好,可谓“四流国家中的一流企业”。不过,这种援助造成首都不相称的繁荣,而广大农村仍然处于原始状态。此时青年军官和知识分子日渐不满,把海尔塞拉西看成是依仗美国的独裁化身。

6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国内局势的发展,毛泽东成为世界造反派学习的偶像。埃塞俄比亚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红色小组层出不穷,而且有很多是在海外留学的国家未来精英。对皇帝的公然示威越来越频繁。最后在1974年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学生示威要求皇帝下台,变国家为共和国。很快,国内另一股势力——军队中的青年军官组织了委员会,掌握了军权和政治实权。社会在经历了短暂的欢呼之后,很快发现知识分子幻想的“大众民主”并不存在。青年军官委员会在9月迫使海尔塞拉西退位,又很快让前军队领导人下台。并在两个月后把皇帝、贵族为主体的政府官员一夜之间全部处决。此时,反对皇帝的主力军——几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始和军政府对抗。而军政府的首领门格斯图此时也宣布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埃塞俄比亚国内呈现“马克思主义”政府和“马克思主义”反对派的斗争局面。军政府(Derg)随即宣布实行“红色恐怖”。这掀起了蔓延军政府统治始终的游击战。

皇帝被推翻后,各种马克思组织的出版物(反军政府一派的刊物)(作者摄于当地博物馆)

军政府上台秘密逮捕并杀害的大量原反对皇帝的马克思派学生运动参与者(作者摄于当地博物馆)

军政府三巨头,左一为门格斯图。其地位大概相当于中国的蒋介石(作者摄于当地博物馆)

不久,军政府和邻国索马里交战。索马里此时的政权也号称信奉马列主义。两国争相向苏联表忠心。埃塞俄比亚很快获得了苏联的支持而索马里则失宠。于是在苏联和古巴的支援下,埃塞俄比亚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今天虽然政权变更,但是古巴友谊纪念碑仍然保存了下来,而且埃塞俄比亚人仍然很喜欢古巴人。民族主义要比意识形态更为长久。不过,与大部分二战后掌权的共产党政权不同(军政府长期以临时政府名义统治,直到1987年才建立了工人党,但此时离它下台已经不远了),埃塞俄比亚军政府没有能够实现国内大规模建设、工业化。今天的亚的斯亚贝巴市的很多主要建筑、道路都是皇帝在位且得到美国扶植的那三十年修的,门格斯图乏善可陈。

 

而同时,除了主体民族阿姆哈拉人领导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派以外,还冒出来其他以民族为基础的武装组织,最核心的是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厄人阵)和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提人阵)。虽然厄立特里亚人和提格雷人都是少数派,但是军事技能非常了得。这两派人都是学习毛泽东游击战路线的(两个地方都是高原山地,非常有利于隐蔽),也自称信仰马列主义而且崇拜毛泽东。今天,虽然说了好多年“民主”,但埃塞人都知道埃革阵的毛派起源。所以,军政府好比俄国十月革命,是城市里靠短时间政变上台的,而提人阵(今天的埃革阵)则是类似中国共产党一样搞了好多年革命根据地一点一点打出来的。这是一场“苏联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相比提人阵,军政府明显不接地气。军政府掌权以后就搞土地改革,改革对于改变贵族土地所有制当然是有用的,但是一是和有很强势力的东正教堂对着干,二是主要重点放在了“集体迁徙”上,想把北部贫瘠土地的农民搬到水草丰茂的南方去(北部山地高原人多地少,产出很少),这就产生了很大的冲突。而提人阵则注意群众关系,尊重东正教堂,利用群众分田地的要求瓦解东正教堂,所以得到农民的支持,不断扩大根据地。

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著名的女兵形象(40%都是女兵)

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著名的女兵形象(40%都是女兵)和埃塞首都市中心附近“红色恐怖”博物馆前的大饥荒纪念雕像(作者摄)

同时,军政府错误粗暴的迁徙、集体化政策又和气候干旱碰在了一起。曾经在皇帝统治末年,埃塞俄比亚出现过饿死几万人的大饥荒。但1984年的饥荒登峰造极,饿死了100万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埃塞俄比亚大饥荒。此时,西方的歌手了解到埃塞俄比亚的惨状,所以发起了大型演唱会给埃塞俄比亚募捐。这就是埃塞俄比亚成为非洲饥荒和西方援助代表性国家的由来。由于发生饥荒的主要地区是北部的提格雷省、沃洛省等地,正好是提人阵的活跃区域,据说西方援助的很多物资,实际上发下去之后就转手给了游击队。这就好比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援助中延安与美国逐渐建立友好关系一样,游击队既补充给养又发放援助给人民,进一步获得民心。而军政府在饥荒时还忙着庆祝革命十周年(1984年),民心尽失。

本来埃塞俄比亚就很穷,在非洲国家独立前夕的1957年,联合国统计显示,埃塞俄比亚的人均GDP只有30美元,非洲其他主要国家为坦噶尼喀(今坦桑尼亚,英属东非)48美元、尼日利亚(英属西非)69美元、刚果(今刚果金,比利时殖民地)76美元、埃及109美元、法属西非130美元、加纳(英属西非)194美元。再加上皇帝好大喜功没有实质性发展,七八十年代又穷折腾,自然停滞了几十年。80年代饥荒成为埃塞俄比亚乃至整个非洲摆不掉的烙印。埃塞俄比亚成为全世界最穷的国家。时至今日,埃塞俄比亚虽然要感谢西方当时的救命粮,但是他们很讨厌提这段历史,也不想当乞丐,因为这对民族自尊心伤害太大。

游击战领导人梅莱斯早年形象

梅莱斯早年形象

梅莱斯去世前不久的照片

在这场漫长的游击革命中,有两个游击队领袖走到台前,一个是厄人阵领导人伊萨亚斯,这就是后来的厄立特里亚总统,另一个是梅莱斯,就是后来的埃塞俄比亚总理。这两个人的领导能力很强,很能打仗。80年代末,苏联阵营日趋瓦解,军政府后台垮了,于是提、厄两支队伍转入反攻并形成联盟,双方约定厄人阵负责解放厄立特里亚省,提人阵负责全国主体区域——在解放前夕,提人阵联合其他较弱的民族解放部队组成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埃革阵)。1991年5月,提、厄两支队伍开着中国坦克,分别进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厄立特里亚首府阿斯马拉。埃塞俄比亚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这时,非洲之角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中国共产党”——埃革阵。埃塞俄比亚开始一步一步走向中国。

责任编辑:张苗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