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较假课文的真儿?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3-22 17:39

九口店

九口店作者

媒体人

这两天,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的语文课本中的杜撰课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华盛顿砍樱桃树、爱迪生利用光学知识救妈妈……这些杜撰的课文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很多杜撰课文在课堂上已经教了几十年,直到近年来才被人们发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课要教给孩子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语文课程中课文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语文不仅仅是“语”和“文”,即口头语和书面语的简单拼凑,更重要的是要在教给学生语文技能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明确来说,“语文”包含“一语四文”,即“口语、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有语文课,甚至到了大学还有“大学语文”课程。

如果大家回想语文课的学习过程,在课程上,我们受到的技能训练并不多,无非是从汉语拼音和认字开始,然后组词、造句、看图说话,之后写成段、篇、章,能读懂文言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等等。这只是语文课中对学生最基本语文技能的培养。但语文课更重要的功能在于文化的传承,而课文的选择,就体现出编写者的文化观。我们还是以使用时间最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课本为例:

《富饶的西沙群岛》、《日月潭》、《葡萄沟》等沿用至今的课文是要让孩子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为孩子树立祖国统一的观念;

《吃水不忘挖井人》、《难忘的泼水节》、《再见了,亲人》、《为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等课文是要让孩子们了解共和国和共和国领袖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从而热爱祖国;

《完璧归赵》、《晏子使楚》等是要让小学生们了解古人智慧,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可见,课文承载着给孩子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功能,但课文的选择却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比如教育孩子要诚实做人,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学习的课文是列宁打碎姑妈家花瓶的故事,而现在,课本上则是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

这就引发了两个问题,为什么之前讲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而现在要讲美国首任总统的故事?再者,现在已经证实华盛顿的故事是杜撰,而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孩子们诚实做人,如果讲诚实的课文都不诚实,那孩子们长大后能相信课文里的话吗?

当然,就像一些专家说的,语文课不是历史课,不必要那么较真。但是,我认为,在语文课上,有时候就要较真儿。当然,语文课中有没有虚构的内容?有。

在这里,我把虚构的内容分为三类:童话、神话和杜撰故事。

咱们还是以人教版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为例,童话故事并不少见:《小松鼠找花生》、《小熊住山洞》、《小壁虎借尾巴》等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普罗米修斯》等神话故事也出现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这些童话、神话故事,对培养孩子们感知语言和文字、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想象力甚至启发孩子们对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于那些杜撰的故事,在现在人人都能上网的时代,孩子放学后上网一查,发现这个故事是杜撰的,他们还会相信老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讲的从小做人要诚实吗?

那么,为什么最近这几年这样的“假课文”频频被人们发现呢?为什么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都没有人质疑这些课文的真实性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上网查证自己接收到的信息,证实或者证伪,这和以往的“一言堂”完全不同。

互联网带给人们最直观的变化或许就是在媒体上了。在前互联网时代,以至于在Web1.0时代,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基本上都是单向度的,媒体生产者的权力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列宁等革命家认为掌握报纸就是掌握了革命的主动:“我们在取得政治自由以前,则必须用革命的报纸来代替这一切(指政治自由),而且正是代替这一切。没有革命的报纸,我们决不可能广泛地组织整个工人运动。”

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掌握媒体,也是各方斗争的重中之重。毛主席曾要求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对《人民日报》寄语“政治家办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但是,在Web1.0时代,互联网和此前的传统媒体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信息的传播依然是单向度的,有明确的信息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在媒体上的权力是决定性的。但是到了Web2.0时代,互联网的交互性增强,每个能够连接到互联网上的人都可以是媒体内容的生产和发布者,媒体内容生产的垄断被打破。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微博和社区。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发生突发事件后,第一要去查证的不是央视说了什么,而是看看微博上有没有现场图片或者视频;社区更是如此,在互联网上大家互相答疑解惑。这时候,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丧失了,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事实、谣言、辟谣会一下子涌向大众。

当然,关于互联网的变化,其实更深层次还有一个资本聚集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很多国家,现在的话语主导权由国家主导转向了由资本主导,这个问题在这里暂且不谈。

回到我们的主题,在Web2.0时代,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杜撰的故事,课堂上的孩子可能随时拿出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去查,然后举手告诉老师,课文里写的故事是假的。这就是互联网技术带给我们的变化。换句话说,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教材,不仅要接受教学成果的检验,同时也要接受Web2.0时代的检验,即就是要接受每个人都可以质疑的检验。

在中国很多中小学,平板电脑已经成为“标配”,师生可以在平板电脑上互动,孩子们也可以通过电脑随时上网查询和课程相关的内容

这其实就对我们的课本编纂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童话故事,没问题;讲上古神话,也没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不能被称作真正的历史。但是,一些安插在近现代名人身上的杜撰故事,确实要停一停了,不能仅仅用一句“语文不是历史”来搪塞过去。

当然,杜撰这些讲给小孩子的故事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例如大家熟知的瓦特小时候观察开水壶长大了发明蒸汽机的故事,牛顿被苹果砸了脑袋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都是西方一些人(有人说是伏尔泰)的杜撰。这些以讹传讹的故事也被中国的教科书收录多年。

但是,这些原本希望启迪孩子们科学精神的故事却往往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甚至会想,为什么同时期的中国人就没有发明出蒸汽机?是不是乾隆年间的熊孩子们竟然没有一个去仔细看看奶奶家的烧水壶?这无疑会把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简单化,忽视其背后的深层次社会因素和长期以来的技术、生产积累。

总的来说,语文课文承载的不光是认字、读书的功能,更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但是,传承什么样的文化,真文化还是假文化,就要看编纂者的态度了;另外,在Web2.0时代,审查语文课本的不仅有上级领导,还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果忘记了这一层,语文课本也是编写不好的。所以,虽然语文课文不是历史教材,但要求严格一些,没什么不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曹泽熙
语文 中小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

“美国没料到遇上中国这样的对手,出现战略失误”

“美国搞的鬼,针对中国”

福建舰今日首次海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