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宾:从新四军干部到宝钢副总工程师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4-01 08:16

九口店

九口店作者

媒体人

3月27日,“鞍钢宪法”的重要参与者马宾同志在北京逝世。104岁的马宾人生经历相当丰富,从地下党到新四军的干部,从鞍钢的总工程师再到宝钢指挥部副总指挥,马宾的一生,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度过了传奇的一生。

从地下党到新四军,再到鞍钢工程师、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参加了对改革开放有重要意义的莫干山会议,晚年还在为自己的理想辩护。他在很多节点上的选择,或许和当时当地的大多数人都不一样,但也正是这些选择,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革命时期:从地下党到土改干部

1913年,马宾出生于安徽滁州,当时他的名字还叫张源。17岁时,还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学生的张源,因抵制日货和阅读进步书籍被捕,在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拘留所坐了几个月的牢房。在狱中,张源认识了几位中国共产党人。出狱后,张源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随后不久,中国东北被日本侵占。在这个时候,在当时中国进步文化中心上海,在中共临时中央和江苏省委的领导下,进步文化人士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发展成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这段时间,马宾和周恩来就已经成了熟人。

晚年马宾

抗日战争时期,马宾加入了新四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他先后担任任新四军政治部编译组组长,新四军军部军法处科长,中共射阳县委书记。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他也是最终突围的2000人之一。

1945年9月,马宾随新四军第三师开赴东北,参加解放东北的斗争,任东北松江军区民运部长。解放战争期间,马宾群众工作的本领得到充分展现。

每解放一个地方,马宾就深入农村领导当地土改。重视群众工作,善于发动群众,是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大特色。

当时东北尚处在国民党统治中,随军开展群众工作的马宾来到东北不久,就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在之后的土改中,马宾显示出非凡的才干。在给雇农分配粮食时,他发动当地积极分子领导分配,不仅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培养了一批新干部。此后,他出任宾县县委书记。每打下一个村,他就选出翻身农民当家做主,管理村里政务;每到一个村,他就选最穷的人家吃住。不到一年,宾县全县解放。

在这期间,陈云曾代表东北中央局在《东北日报》上撰写了《学习马宾式群众工作方法》的社论,号召全东北的县委书记和工作队员向马宾学习。著名作家刘白羽为此专门采访了马宾,并在一篇报告文学中描述他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在不安全的地方,农民就轮流去站岗、放哨保护他;在他的办公室里,各村的农民积极分子进进出出,川流不息,农民都把他当做自己人;当着冰天雪地过年时,农民抬来了野羊,不送别人,就送给他……”

按理说,作为军队的干部,马宾或许和很多共和国的将领一样,戎装一生,在军队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是,这时候的马宾迎来了他的另一个转折点,接管鞍钢。

建设时期:赴苏留学 参与制定“鞍钢宪法”

鞍钢的前身是日本统治中国东北时期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1916年成立的“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所”。国民政府接收东北后,负责掌管全国重工业的资源委员会搜集东北剩余练钢设备改组成鞍山钢铁公司。中国共产党接收东北后鞍山钢铁公司仍维持既往编制,并借由苏援重建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且最先进的钢铁生产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马宾被任命为鞍钢总经理。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共产党管理城市、管理工业的能力受到很多质疑,“外行领导内行”的声音不绝于耳。

为了完成这一全新的任务,尽快恢复建设好这个新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和钢铁生产基地,38岁的马宾要求派往苏联西伯利亚钢铁学院学习。在苏联,他谢绝了苏联政府以高干待遇配备的专车和别墅,而是从一名冶金专业的普通留学生开始学习。

从1951年到1956年的五年里,马宾在读完四年本科之后,又继续上了一年研究生。43岁那年,马宾成了“副博士”。

在此期间,他曾写出《大型平炉氧气炼钢和转炉氧气炼钢》的论文,提出了在当时属于世界领先的炼钢设计和构想。也因获全优学员,马宾得享雕刻花岗岩像永远矗立校园的荣誉。

回到鞍钢后,上级让马宾当总经理,但他却执意要做总工程师,到生产第一线去把他在苏联学到的东西都发挥出来。

当时,从旧中国废墟中重生的鞍钢已经进入大规模建设和发展时期。前苏联马格尼沃托尔斯克(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是俄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对工厂的管理有一套完整的规程、规范,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就是著名的《马钢宪法》。鞍钢当时实行的就是这套前苏联标准。

1950年代的鞍钢

然而,前苏联经验的照搬,并不适合鞍钢的具体情况。广大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苏联式“一长制”带来的官僚主义行为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从前苏联留学归来的马宾,成为改变现状、探索革新的核心人物。

那时,马宾每天生产生活在一线,他这个留苏归来的副博士工程师和工人在一起研究生产工序,与班组工人一起操作,一起编程,一起攻关。

“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双方哪一方不参加都不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其实是一次生产力的革命。”马宾后来回忆道。

1960年3月11日,鞍山市委经辽宁省委向党中央递交了一份《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报告中对鞍钢改革是这样描述的:“参加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人很广泛,已占全区工业战线职工总数的90%以上,出现了人人奋勇争先,个个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竞相革新的大好局面。”

3月22日,看了这份报告的毛泽东主席大为赞许,他代表中央写了近700字批语,并将这份报告批转全国,批语中流露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个报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兴,不觉得文字长,再长一点也愿意看,因为这个报告所提出的问题有事实,有道理,很吸引人。这个报告,更加进步,不是马钢宪法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毛主席对鞍钢经验的批示

鞍钢经验报告的执笔人是马宾,正因如此,毛泽东主席曾当面对马宾笑语:“苏联有个‘马钢宪法’,咱们中国有个‘马宾宪法’!”

《鞍钢宪法》的诞生,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堪称中国现代企业史上第一次管理创新。

改革时期:从宝钢到莫干山会议

然而,参与制定“鞍钢宪法”并不是马宾一生传奇的终点。

1968年,“文化大革命”已经持续了两年,各种运动席卷中国。当年8月7日,出席辽宁省委扩大会议的马宾突然被隔离审查。直到1975年,复出的邓小平到鞍山视察工作,点名要见马宾后,马宾才得以出狱并恢复工作。

“文革”结束后,马宾的选择又一次让他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1977年,中央决定从日本“新日铁”引进成套设备,在上海建厂。

1978年3月,国家计委、经委、建委、上海市、冶金部向国务院报送《关于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的厂址选择、建设规模和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厂址宜选在宝山月浦,建设规模为年产钢、铁各600万吨。3月30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了宝钢建设项目,4月6日,宝钢建设用地被中共上海市委批复同意,上海郊区之一宝山区被选中成为建设地址。

1978年2月,中共宝钢工程指挥部委员会成立,开始进行宝钢的建设工作,马宾担任副书记。在宝钢,马宾特别注重新技术的采用,为以后宝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当时已经是部级干部的马宾参加了对中国改革开放影响深远的“莫干山会议”。在这次被称为“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中,马宾是级别最高的人。

到了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马宾又回到了他年轻时坚持的思想,似乎有一些偏执,但终究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

小结

或许,我们今天更多地是从他和吴敬琏等人的论战中认识马宾,但如果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他104年的一生绝不只是个“遗老”,更是一个传奇。

从一个进步青年,到新四军干部,再到组织群众进行解放斗争的干部,似乎如果沿着这样的一条轨迹走下去,他的一生或许和很多共和国的将领没什么不同。但是,他去了鞍钢,为了搞清楚技术,发展钢铁产业,他赴苏留学;学成回国后并不迷信苏联经验,而是搞了“鞍钢宪法”。文革后,他又主动参与宝钢建设,参加莫干山会议,为改革开放出谋划策。可以说,马宾的一生非常丰富,也和20世纪宏大的中国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纪念马宾,绝不仅仅是纪念他晚年对理想信念的坚持,更重要的是纪念他为中国革命、工业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曹泽熙
中国工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不管特朗普怎么打贸易战,天都塌不下来”

“表忠心”不成,加拿大起了“报复心”

“拜登要求乌克兰降低征兵年龄,18岁就能上战场”

“中企用三倍工资在全球招揽科技人才”,西方如临大敌

拜登政府赖钱,还甩锅中国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