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华:银行票据大案频发 揭开票据市场真面目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2-03 09:26

久华

久华作者

金融政策研究者

据财新2月1日报道,民生银行及宁波银行也牵扯进了农行票据大案。就在不久前,农行保险柜中的39亿票据华丽变身废报纸。经公安调查,原来是员工偷拿去套现,在股市里跌没了。没过几天,中信银行又爆出近10亿的票据大案。

这不禁让人惊呼,从银行套钱怎么这么容易?

中国的票据市场发展了20多年,一直隐匿于公众视野之外。若有媒体报道票据,通常不是啥好事,逃不出票据诈骗、非法融资、监管整顿三件事。票据业务的“江湖草莽”形象也就深入人心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票据市场的真面目,领略历史上的草莽传奇,探访官民分野、鱼龙混杂的票据江湖。

票据是个什么东西

国内玩的票据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简称银票和商票,并以银票为主。如果把企业和银行拟人化,银票合约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企业:“银行大哥,俺没钱进货,贷笔款吧。”

银行翘起二郎腿:“你没钱?我资金也紧张呀!”

企业

银行轻怕企业肩膀:“要不这样,我给你打张白条吧,你拿去付钱。”

企业

银行凑近了说:“老弟别担心,你看白条上写了‘见票即付’。到期后,无论谁拿着它来,无条件兑付!”

这就是银票的故事。类似的,商票则是信誉较好的企业打出来的白条。

三边不讨好的游戏

银票的交易听上去很美,其实对交易三方都是个麻烦。对开票企业来说,开银票需要提供抵质押物、存入保证金。钱还没贷到呢,先要贴上现金流。

对银行来说,花费人力物力给企业开了张票,可是收不到几毛钱手续费,活生生玷污了银行的金字招牌。

对收票企业来说,干等白条到期显然不是事儿,但背书转让也不一定有人收。而且用银票支付时,如果金额不匹配,还能让人家给你找零吗?

那么说起来,好像这票据业务并不讨人喜爱。事实是,在9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签发的票据量确实微乎其微。许多银行并不办理票据贴现业务。企业手里偶有票据,也不知道怎么处理。

有恩怨才有江湖,有难题才有传奇。首先出现的,当然是票据贴现市场(贴现,就是持票企业把票据卖给银行)。官方和民间两个票据市场其实同根同源,传奇都从同一个地方开始——“华信”。

华信:传奇开始的地方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冒出了很多地区性资金市场。而1992年成立的华信资金市场就属于此类,它隶属于河南省工行。后来随着全国性市场的建立,华信资金市场于1996年解体。在其解体一年后,又重新设立的工行华信支行。正是华信支行激活了中国票据市场。

一开始,华信支行以“企业联谊会”的形式举办票据交易模式的研讨,实际上是在推广业务,参与者不乏全国各地的知名企业。华信支行会向企业介绍票据如何流通,如何跨区域贴现等在当时看来耳目一新的市场操作。联谊会客观上普及了票据业务,培育了最先参与票据交易的一批企业。

随着华信支行的业务越做也大,其影响力也剧增。虽然“华信”只是地处河南的一家支行,全国许多著名企业却会专程来贴现,俨然成为票据贴现市场的中心。其贴现利率也是明码标价,随行就市。这可能是新中国最早市场化的利率了。

当业务越做越大之后,华信支行当然会发现自己的资金头寸不够用。而华信的对策,是将票据转卖给央行(即再贴现)。在此之前,央行的再贴现额度一直无人问津。贴现和再贴现的差价,也为华信支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即使有央行的再贴现支持,一家支行显然是无法满足整个经济体的票据业务需求的。许多银行的分行在票据业务蓝海的诱惑下,跟上了华信的步伐。他们相互之间可以转让已贴现的票据(即转贴现),以实现资金头寸的相互调剂。

期间,央行在1998年还将贴现利率与贷款利率脱钩,激活了票据市场的定价与交易功能。

一家支行撬动了中国万亿票据市场,不仅建起了全国票据市场的雏形,盘活了央行再贴现市场,推动了贴现利率的市场化,还引导了大量企业和银行同业加入票据市场,工行总行当然看在眼里,遂于2000年将华信支行升格为“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这使各家银行总行也都开始关注票据业务,纷纷在总行层面开始推进票据业务。

华信支行的炫目成就起于银行基层的草莽,仅用3年时间就激活了票据市场的交易流通,推动了票据业务的市场化定价,帮助中国建立起了结构完整的票据贴现、再贴现、转贴现市场。这在“自上而下”推动改革的中国,可谓草莽传奇。站在华信传奇的肩膀上,中国票据市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民间力量的崛起

在国字号票据市场形成后,其实仍有许多票据需求没有被满足。这就需要民营票据机构作为补充。在华信支行升格为工行票据营业部之后,“华信”的创始元老李映辉离开了工行,自立门户,创办了上海普兰金融,并以撮合企业、银行之间的交易为特色。民间各色各样的票据中介冒了出来。

由于小额票据、瑕疵票据在银行的贴现有诸多困难。而民间的票贩子们不仅满足了这些需求,还提供诸如大额票据拆分、贸易背景伪造、票据质押、甚至资金拆借等服务。

民间票贩子们最基本的业务当然是票据买断。他们通过自己的壳公司(俗称“包装户”)吃进大量票据后,集中到银行贴现,赚取少量价差。这种“倒票”的行为虽然被法律所禁止,在现实中却广泛存在,也具有一定合理性。目前的票据业务都要求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倒票的贸易背景当然是虚假的。虽然并不合法,但谁又能说这样的融资性票据不合理呢?

倒票是最基本的操作手法。票据中介拿到票后,还可以把票据借给其他要融资的企业使用,收取比银行贴现利率高得多的利息。只要拿到票的企业能说服下游接受银票为支付手段,这样的交易还是合算的。毕竟民间借贷利率高企,而开银票的各种要求要满足起来并不容易。

上述交易的一个变种是,票贩中介还可以将票据提供给企业,作为企业到银行借款的质押品。相当于票据中介用银票给客户做担保。

披上互联网金融的外衣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票据中介也披上了互联网金融的外衣。其中当然不乏很正规的平台,例如“××宝”,但大量的中小票据资管平台,其实潜藏着风险。

某知名互联网公司推出的票据理财广告

一方面,互联网票据理财的收票资金来自于网上的投资人,相当于平台利用了投资人的资金作为杠杆。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中,自融资平台广泛存在。而票据资产的表象,可能会掩盖了自融资的事实。例如,平台用投资人的钱买断票据后,若转手给关联公司作为贷款质押品,投资人是不得而知的。

银行的票据新游戏

票据业务光有企业和民间中介还不行,银行也需要有积极性。之前银行开票的主要动机在于保证金存款与收费,吸引力不能说很够。不过银行业务人员的创新思维并不亚于民间,他们在前几年开始玩“票据资管”。实际上是信贷业务的腾挪。原来一个企业要贷款的,银行给开张票,然后用票据资管投资的资金给它接回来。

另外,银行业开发了一种新业务叫“票据池”,就是给一些大企业提供票据业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什么验票、托收、公示催告之类烦人之事全部包办。也算是给大中型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

民间票据乱象

对于民间票据市场,官方的态度一直是堵甚于疏。缺乏监管的民间票据中介,当然容易出现一些乱象。其中比较富有想象力的是“票据空转”,即利用缴纳部分保证金就可开银票的便利,将开出银票贴现后获得的资金继续作为保证金贴现,越滚越大。

比如企业手中有1000万,作为保证金找A银行开了2000万票据;然后找B银行贴现出了1900万,再将1900万作为保证金找C银行开出了3800万票据……这样的游戏常常需要银行照应。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是跟票贩子合作的重灾区。

2012年夏天,警方曾破获多起票据诈骗案

有了金融机构的合作,票贩子就有办法套取资金进行其他操作了。最近农行爆出来的案子就属于这类,实际上是“一票多贴”。

而另一种套取资金的操作手法,则是直接制造假票,利用合作小银行的账户,跟大中型银行做票据卖出回购(相当于票据质押借款)。由于是同业的回购交易,大中型银行虽然现在把票据买来了,到期后反正是要卖回给小银行的因而审票不严,容易蒙混过关。甚至有时候对手方都不要求票据的物理转移,票据可以继续躺在小银行的保险箱里,方便了不法分子掩盖骗局,并继续一票多贴。

从银行套出的资金,如果用于低风险投资,可能也不会被发现。但人性总是贪婪的,许多资金在2015年进入了股市,在股灾中亏得尸骨无存。银票期限以6个月为主,因而在股灾满半年之后,票据大案也就陆续暴露出来了。

虽然笔者相信这些套取银行资金的案子只会是少数,大部分民间票据中介也就是倒倒票而与,但背后折射出的基层金融生态,值得主管部门的关注,和业内人士的深思。以从中发现中国票据市场的问题,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未来随着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随着电子票据的普及,民间票据中介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狭窄。官民分野的江湖会越来越向正规金融机构倾斜,这些票据江湖的故事,也终将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信马由缰之笔,读者权当野史。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财经官方微信“羽扇观经”(ID:guanchacaijing),每日三分钟,专享财新新闻新鲜解读,资本长袖善舞,事关你我他!

责任编辑:苏堤
农行 中信 银行业 金融机构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