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卡拉布雷斯:后霸权时代中国在中东的角色定位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5-14 09:06

约翰·卡拉布雷斯

约翰·卡拉布雷斯作者

美国中东研究所中东—亚洲项目主任

【翻译/观察者网青年观察者 包澄章】过去十多年间,中东和北非地区经历了其现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暴力和不稳定,且这波动荡丝毫没有缓和的迹象。在此期间,美国在中东地区长期以来扮演的安全保护者角色,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中东地区,正越来越受到质疑。与此同时,中国对中东地区经济、外交和安全事务的介入程度正在加深。

在此背景下,是否有迹象表明美国和中国在中东地区已经或不可避免地将成为战略对手?

多重利益

北京在中东地区存在广泛的利益。首先,中国在中东的首要利益是持续获得该地区的能源供应。中国在该地区的商业利益包括为中国企业创造新的投资机会和签订基础设施项目合同,以及获得中国商品的市场份额。

其次,中国通过发展同地区大国的关系,寻求在亚太之外的地区建立影响力。沙特、伊朗和埃及都是中国在该地区发展关系的重要对象。整个中东地区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其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而且在于该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中国经济“西进再平衡”过程中所具有的潜力。

第三,中国通过防范根植中东地区的极端意识形态和“圣战”网络渗透至本国来维护国内安全。第四,和在其他地区一样,中国在中东地区存在一般利益,即将中东作为一个可获得对中国合法大国地位承认的舞台。

持续增长的收益

中国石油进口量的一半以上来自海湾地区,天然气进口量超过三分之一来自该地区。中国的主要能源企业都在中东地区建立了能源供应支点,包括伊拉克和近期的阿布扎比。中国与中东能源伙伴关系正向地区石化和天然气项目以及中国的炼油项目等领域拓展。

然而,北京在中东地区的经贸活动和雄心已远远超出能源领域。在价格合理的消费品领域,中东地区是一个具有增长潜力的市场,如今中国已成为该地区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巴林、埃及、伊朗和沙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多于其他国家。

中国企业正不断中标工程、建筑和基础设施开发项目的合同。近年来,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埃及、伊朗、约旦、卡塔尔和沙特等地区国家的投资出现回热。中国正在寻求在核能、可再生能源和航空航天技术等新领域(与中东国家开展)合作。

加剧的脆弱性

直到最近,北京尚不认为中东地区的冲突会对其利益构成直接影响。然而,中国对中东地区尤其是海湾地区能源的依赖持续高企,使得该地区极易因动荡和冲突造成能源供应中断和价格上涨而变得脆弱。尽管能源供应来源和混合燃料正在多样化,但中国经济仍高度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导致其受地区政治波动影响程度较高。

中国对中东地区介入程度的加深也带来了额外的风险。中东地区的动荡引起了中国决策层对伊斯兰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中国籍武装分子“回流”从事恐怖主义活动,以及可能中止或放弃利润丰厚的合同、投资资产受到损害或破坏、海外中国劳工和侨民遭受危害等问题的担忧。中国受到各类威胁的风险正在加剧,使得北京迫切需要开发和巧妙运用外交及军事工具进行应对。

能力更强、更富活力,但仍谨慎

中国对中东地区事务的深度参与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引发了外界关于北京是否已制定出长期战略的大量猜测。如果这一应对战略确实存在,那么中国领导层尚未明确公开过。然而,我们可以从中国官方的声明和行为中总结出指导该国进入中东地区三大相互关联的准则:第一,购买你所需要的,卖掉你能出售的;第二,不干涉地区国家间和国家内部的政治事务;第三,强调对话和发展——而非诉诸武力——才是解决中东问题的出路,以此将中国与其他外部力量进行区分。

中国在中东地区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旨在避免直接卷入地区冲突或危机,并在具有争议的问题上采取回避态度。很明显,中国并不热衷于充当调停者来发挥核心作用。2016年1月发布的《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表述模糊,此前北京关于叙利亚问题的“四点倡议”也未受到多少关注,导致许多观察家以“小心谨慎”或“规避风险”来形容中国的中东政策。

然而,和中国在其他地区推行的政策一样,中国的中东政策比以往更加灵活、务实和具有试验性质。借助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等多边机制,以及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吸纳9个中东北非成员国,北京的外交活动日益活跃。

近年来,中国也在中东地区安全方面发挥着更加显著的作用,突出体现在中国在南苏丹部署维和作战部队和在吉布提建造首个海外海军基地(官方表述为“海军物资技术补给站”——译者注)方面。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利比亚和也门进行了非作战撤离,并通过立法授权中国在境外开展更广泛的反恐行动,表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确保自身利益且必要时将采取武力的意愿。

然而,中国在中东的“新行动主义”却表现为根据事态发展在行为上进行调整,而不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大国大战略,这是在一个政治风险高和长期不稳定地区急速发展商业活动的结果。总的来说,战略谨慎仍是中国处理中东事务的标志性特点。

面向合作的中东地区后美国霸权秩序

在中东地区,中国在经济、外交和军事领域的作用正在上升,这种日益提升的参与度却并不一定意味着中美之间从一开始就存在战略竞争。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和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并不直接相互矛盾。相反,美中在中东地区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和打击地区暴力极端主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

第二,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希望且有充分的理由挑战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优势。美国(在中东地区)一直扮演安全保护者的角色,中国从中受益且无需承担经济成本或潜在的政治成本。此外,美国在海湾及周边地区维持大规模军事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自身的注意力,影响了美国将资源转移到对中国而言具有最高地缘战略优先级别的东亚地区。

第三,北京在中东地区的朋友和盟友都要求中国在该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并不代表这些国家期望中国代替美国的霸权。无论美国传统的阿拉伯盟友如何反对华盛顿的政策,或者越来越不确定华盛顿的承诺是否依然坚定或有效,但仍认为美国是其必要的安全伙伴。这些国家与中国接触,旨在实现安全合作的多样化,而不是降低或削弱同美国的安全关系。

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首要对手伊朗而言,巩固自身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并最终击退美国并不一定是伊朗和中国共同的愿景。事实上,近年来美国在地区的伙伴和对手都寻求利用各自与北京的关系,争取在地区内部冲突和政治争端中占据优势。在这方面,中东各国的目标和优先关切与中国平衡地区关系并避免同美国发生对抗的目标呈现出错位态势。

因此,中美之间在中东地区战略竞争加剧似乎仍很遥远,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然而从长远来看,中国军事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美中在西太平洋地区紧张关系的加剧,都可能会引发两国在中东地区的激烈竞争。如果能预料到这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美国将会更加审慎地寻求双赢,而非预设零和博弈的结果。

中国和美国在维护中东地区稳定方面可以实现能力互补。两国可共同承担的事务要大于各自实际被预期单独完成的事情。此外,近来页岩气技术的迅速发展提升了美国的能源独立,这为中国在加强中东地区稳定方面分担美国的经济和军事负担提供了动机和机遇。美中在这方面的政策协调有助于为印度、日本、韩国等在中东进行投资和具有利益的域外国家发挥建设性作用创造条件。抓住这一机遇有助于促进中东地区向中美能够和平共处且对双方均有利的一种更加复杂的秩序过渡,而不是从美国主导的地区和全球霸权秩序向中国主导的地区和全球霸权秩序过渡。

(译者:包澄章,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文章来源:RealClear World)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马密坤
中东局势 中美关系 一带一路 石油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