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也许有人买账《芳华》的情怀,但论战争场面就……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2-17 08:41

老周

老周作者

军事影评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老周】

冯小刚导演2017年度的大片《芳华》从国庆档推迟到12月,也算是吊足了影迷的胃口。12月15日一上映,就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反响相当不错。老周看过后认为,从军事片的角度讲,BUG较多,很糟糕;但从情怀片的角度讲,相当优秀,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绝对会感动和共鸣。

影片《芳华》的海报

糟糕的军事片

《芳华》主人公都是解放军部队文工团的成员,还有战争的场景,所以带有很重的军事味。但很可惜,从军事片的角度来讲,出现了不少BUG,实在有些糟糕,让人难免有些失望。

首先是文工团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在那个年代即便是文工团的文艺兵也是要接受最基本的军事训练。郝淑雯和陈灿就在靶场展开了竞赛,陈灿十发打出了85环。

要知道他们使用的是56式突击步枪,不少资料更习惯将这款枪称为56式冲锋枪。定义冲锋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使用手枪弹,而56式是中国仿制苏联AK47突击步枪,使用的是7.62x39步枪弹,所以根本不能称为冲锋枪。56式突击步枪注重火力的压制性,所以射速快威力大,但精确度并不高,而且由于后座力较大,在100米卧姿单发射击的情况下,能打出85环的,绝对就是射击尖子了。像文工团这样一年也难得摸几回抢的,基本没有可能。

56式突击步枪是当时性能出色的一款轻武器,但射击精度不高

倒是和56式突击步枪同一个枪族的56式半自动步枪就很强调射击精度,一些老兵甚至认为56式半自动步枪的精度超过了88式狙击步枪,越南就在56式半自动步枪上加装一个简单的光学瞄准镜,成了一款相当不错的狙击枪。56式半自动步枪在100米卧姿单发射击时,只要瞄准靶心中间的白色区域,新兵都能轻松达到80环的水准。

和56式突击步枪同属56枪族的56式半自动步枪倒是具有精度高的特点

影片中一段6分钟的战争场面长镜头,而且一气呵成中间不切换镜头,这个长镜头各种道具烟火的成本就高达700万元,所以拍摄只能一遍成功,不可能NG重来,因此剧组在实拍前进行了多次彩排,总算是一举成功,这也是《芳华》的一大卖点。老周对这个长镜头早就充满了期待,可惜出现的BUG太多,普通观众或许看到激烈血腥的战斗场面,视觉效果极具冲击,已经觉得很不错了,但作为军迷来说,显然有些失望。

这6分钟战斗长镜头的背景是,男主角刘峰作为副连长带领他的连队护送一支向前线运送弹药的骡马队。刘峰的布置是自己带一个班在前,两个班分别掩护两侧,副指导员带一个班断后,结果在途中遭到了越军的伏击。

首先是武器上,解放军当时一个标准步兵班装备的是56式枪族的经典三大件:2支56式突击步枪(通常是正副班长),7支56式半自动步枪和2挺56式班用轻机枪。运输队的规模应该算是一个排,那么还会装备40火箭筒作为加强配置的面杀伤武器。但是影片中只看到56式突击步枪一种,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班用轻机枪和40火箭筒基本没有出现。除了这一点,更奇怪的这支运输队反倒装备了火焰喷射器,因为火焰喷射器一般用于进攻或者肃清盘踞在洞穴或工事中的敌人,运输队不太可能会携带火焰喷射器。

其次是战术上,虽然战前部署是四个班形成箱式保护队形,但行进中没有派出在大队前面负责侦察的尖兵,两侧的掩护也看不到,整个运输队都集中在一条狭窄的乡间小路上。战斗开始后,镜头基本上是跟随着刘峰,但是他一会向左冲,一会向右冲,看不出如何在战术上打破伏击的表现,就是一片混乱,就像个无头苍蝇在乱撞。

《芳华》战争场面的剧照

最后是情节设计上,战斗一开始,一声枪响,一个战士背在身后手榴弹袋里的一枚手榴弹就哧哧冒出了火花,他还来不及解下手榴弹袋,手榴弹就爆炸了,顿时整个人都被炸成了碎片。相信很多人都会被这个血肉横飞的场面所震惊。不过在战场上子弹击中手榴弹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如果是狙击手精准射击的话,第一枪打手榴弹更是莫名其妙,通常狙击手首先是射击高价值目标,例如指挥员、通信员或者重武器操作手,刻意打爆手榴弹有些不合常理。

退一步说,如果真的出现了子弹击中手榴弹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哧哧冒火花,隔了几秒钟才爆炸,而是在子弹击中手榴弹战斗部的瞬间就会爆炸。还有人觉得会不会是流弹飞过擦燃了手榴弹拉索,这才有哧哧冒火花,但是手榴弹拉索是在手榴弹柄里,平时根本不会外露,只有到了要投掷手榴弹时,还得先拧开手榴弹盖,再拉出拉索,所以流弹意外引燃拉索更是不可能。

影片中手榴弹爆炸整个人都被炸成了碎片

还有就是最后扭转战局的是坦克及时赶来,运输队是在遭到伏击的第一时间就呼叫增援了,但以当时解放军的步坦协同,短短几分钟内坦克就能应召来援,简直就是奇迹了。而坦克能在几分钟内赶到,说明和运输队的距离很近,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坦克直接掩护运输队?非要在运输队遭到伏击后才赶来?对于坦克这么快就出现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刚巧附近有辆坦克路过,听到枪声主动赶来支援,只是这样的概率实在太小了。

所以,从军事片的角度来看,《芳华》显然不够理想,远远不如冯小刚之前导演的战争片《集结号》。

感人的情怀片

不过战争在影片中所占篇幅并不多,重头戏还是展现剧中人在那个年代里懵懂的情感、复杂的人性所交织而成的矛盾与冲突。同时,通过场景、道具,甚至有些仅仅只是一闪而过的小道具,凸显了那个年代所特有的印记,来向那个年代致敬。例如:头上一颗红五星两片红领章的65式军服、写满大幅毛主席语录的墙面、喇叭裤蛤蟆镜、“北京”旅行袋、大白兔奶糖……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容易会被这些似乎是不经意的细节,触动了心底里那段久藏的记忆。

影片中的服装和道具,都带着那个年代的明显印记

而剧中人都是部队文工团的,自然少不了那个年代独特的艺术元素,于是在影片里和剧情紧密贴切的歌曲,就成了最具有情怀的载体。

当陈灿带来了俗称“独眼龙”的单喇叭录音机,给女兵们播放邓丽君的《浓情万缕》,陈灿还特别关上了大灯,还在小灯上蒙上红布,在这种刻意营造出的那种温馨朦胧气氛中,邓丽君的柔美歌声飘扬开来,在那个年代被视为“靡靡之音”,却就在一刹那完全颠覆了铿锵的革命歌曲的影响。以至于一贯表现出色的“活雷锋”刘峰都在这歌声的催化下,大胆向林丁丁表白,并一把将林丁丁拥入怀中——这个事件也就彻底改变了几个主人公接下来的人生命运,《浓情万缕》在影片里就是引发了后续故事的导火索。

不出意料,刘峰受到了处分,离开文工团下放伐木连,应该说这样的处理,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对刘峰格外开恩了,这种情况开除军籍都不是没可能。在刘峰离开文工团时,只有何小萍来送行,在文工团大院的门外,两人没有说话,也不需要说话,音乐响起,那是没有歌词只有旋律的《送别》,李淑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毫无疑问,这首歌最适合表现此时此刻那种被压抑的伤怀。

影片男女主角刘峰和何小萍

战争结束,文工团按惯例要下部队慰问演出,一曲《英雄赞歌》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影片中唯一一次表现文工团歌唱演员林丁丁的歌喉,“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这首源自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片《英雄儿女》的插曲,是那个年代里耳熟能详的。

在战争中刘峰和何小萍都成了英雄,以他们两人那份纯真善良的本性,成为英雄并不意外,试想下,自私的林丁丁怎么可能在生死考验面前毫无畏惧?而由她来唱这首英雄赞歌,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文工团很快解散,在散伙饭上,当一曲《驼铃》响起,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地一起合唱“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此时,曾经有过的龃龉,嫉妒,矛盾,都已经忘却,只有浓浓的战友情在歌声里,在酒杯里。

影片最后,刘峰和何小萍在蒙自车站的长凳上,互诉衷肠,刘峰用仅有的左手将何小萍拥入怀中,随着萧穗子介绍了两人之后生活的画外音,画面上只剩下空无一人的长凳,片尾曲响起,那是1979年的影片《小花》插曲《绒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蕴含在歌词中的片名,是那样恰到好处。影院散场灯光亮起,但很多观众却依然在坐位上,静静地欣赏这首歌,歌声在耳边萦绕,情感在心底共鸣。

《芳华》的海报,确实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情怀片

《芳华》就是一首歌,一首向那个时代致敬的歌,一首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歌,一首岁月远去情怀依旧的歌,一首芳华永久的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中越战争 冯小刚 电影 国产电影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3000亿美元方案通过了,发展中国家怒斥:屈辱

“中欧接近谈妥,即将取消关税”

“这是中国的非凡机遇,德国和日本远远落后了”

“日产在泰国优势,被中企取代了”

他放话:我们在努力“拆散”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