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研究所:锦衣卫与飞鱼服竟都不是中国原创?

来源:冷兵器研究所

2018-05-21 07:47

冷兵器研究所

冷兵器研究所作者

冷兵器评测和格斗研究

绣春刀、飞鱼服、锦衣卫,伴随着近年来影视作品的不断宣传,这些元素已经成为明代最著名的标签。

虽然监视百官的特务机构,从三国时期开始,就一直存在于各个中原王朝。但是其实,锦衣卫与三国时期著名的“校事府”、唐代“察事”、宋代“皇城司”等有所不同,锦衣卫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内在的管理细节,其实都有着浓浓的蒙古色彩!

影视剧中锦衣卫形象

为什么说锦衣卫是有着蒙古色彩呢?这就必须要从锦衣卫的职能说起。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锦衣卫,首先想到的基本都是“特务”两个字。而给大家形成这个印象的,则是那个负责侦察百官与侦缉大案,以及管理恶名昭著的“诏狱”的“北镇抚司”。而“镇抚司”这个行政机构,其实就是直接继承了元代的管理模式。最早的“镇抚”一职,是宋金战争时期,金人在北宋故地上,建立起的一些临时管理结构。

到了元代,蒙古统治者将镇抚司正式变为军队的管理机构。明代锦衣卫的镇抚司,其实一开始和元代一样,都只是内部的管理结构,之后为了监视百官,而在原有的锦衣卫体制之内,又增设了独立的“北镇抚司”,负责监察百官。不过锦衣卫内部的官职,仍然是沿用了元代蒙古式叫法,既“千户”、“百户”等。

不过,当特务其实只是整个锦衣卫工作中的一小部分。那么锦衣卫真正的作用是什么呢?答案是:仪卫。在反应庞大的宫廷仪卫的《出警入跸图》中,里面的大部分人物,基本都是锦衣卫的仪卫。其中身着铠甲,身材高大者,在明代被称为“大汉将军”,他们也是锦衣卫中的甲卫或缇骑。

到这里,可能很多对宋史有所了解的人,就要感到眼熟了。没错,大明朝在国家政府机构的制定上,秉持着“明承宋制”的思想,因此锦衣卫,实际上正是用元代蒙古式管理的宋代“皇城司”翻版。不过元代蒙古人对于锦衣卫的影响,却绝不仅限于官职名称和管理模式上,在许多细节中,也有着大量蒙古人对于中原文化深刻印象的痕迹。

飞鱼服

蒙古色彩表现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如今被当作锦衣卫标志的“飞鱼服”。

实际上,飞鱼服本身只是明代皇室赏赐大臣的一种赐服,而非锦衣卫标准的工作服装。而且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飞鱼服款式,实际上就是加有飞鱼纹的曳撒。明代的曳撒和贴里,以及后来莫卧儿帝国时代的扎马一样,其实都是由蒙古的质孙服演变而来。三者最明显的特点之一,便是他们褶皱,如同裙子一样的下摆。

元代质孙服

明代曳撒的兄弟,莫卧儿帝国的标志性服装扎马

实际上,在明代的服装纹案上,蒙古人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比较经典的明代皇室服装装饰,是双臂、肩膀、前胸、后背上部出现一个连贯的纹案区域,而在衣服的下摆,围绕一群,再有一条单独的纹案装饰区域。这种装饰风格,其实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在中亚地区出现,后来伴随着蒙古对中亚的征服,这种衣服纹案设计,也就因此传入了中国,并在明代红极一时。

细密画中的中亚服装,中间紫衣者,他身上的服装纹饰后来对明代服装设计,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经典的明代纹案

除此之外,明代官员,包括锦衣卫在内,他们常服上的补子,其实也和蒙古人多少有一些关系。在元代,由于藏传佛教受到了元代统治者的扶持,因此在内地产生了很大影响。而明代补子方形图案和内部花纹,其实都有着相当浓郁的元代藏传佛教中唐卡的色彩。因此明清补子的出现,极有可能是受到了元代喇嘛们所持有的唐卡的影响。

明代补子

元代唐卡

而在欧洲,也有一个受蒙古人的影响而产生的欧洲版锦衣卫。这就是莫斯科时代的著名君主伊凡雷帝所一手创立的直辖军!

直辖军

直辖军的存在时期并不长,但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这些身着黑衣,在马上挂着狗头、扫帚,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带来了深深的恐惧。

直辖军本身也有很浓的蒙古特色,比如直辖军的兵源,是在伊凡雷帝所建立的直辖领作为资金来源组建,其兵源主要来自于经过严格筛选的平民出身的男孩,以及伊凡雷帝自己觉得值得信任的贵族子弟,并且还从射击军中挑选出了一些优秀的火枪手来加入直辖军。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也正是君主亲军,以及特务的角色。这些跟明朝的锦衣卫颇有异曲同工的感觉。

蒙古人

总的来说,虽然元代蒙古人,对于中原的统治时间,只有短短不足百年。但是却也对整个中国的政治、艺术、文化、军事,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由于蒙古人本身也是其他异域文化的吸收和传播者,因而它为中国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其实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的多……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观察者网已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李泠
历史 衣服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